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9 毫秒
1.
不久前下乡听了一节科学课 ,内容是《淀粉的踪迹》。这是一节科学探究活动课 ,教师分三个环节进行探究活动 :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我的研究 (辨别出淀粉和非淀粉类 ,根据蓝色深浅来判断淀粉含量的多少 )———猜一猜 ,测一测 (猜测结果 ,实验验证 )。在第二环节中 ,教师让学生对问题进行猜想和假设 ,自行设计实验方案 ,用实验来验证猜想。学生设计了一个对比实验方案 :根据蓝色深浅来判断淀粉含量的多少。其中一组学生发现 :他们往淀粉与滑石粉混合物里加入一滴碘酒比加入两滴碘酒所产生的蓝色深。这几位学生困惑了 :淀粉的数量是不变的…  相似文献   

2.
科学课使学生最大的受益之处就是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主要来源于科学课的核心内容——科学探究。一般来说,科学探究包括几个主要环节提出问题——作出猜想——实验验证——得出结论。要根据课程内容和知识的难易程度,采取不同的探究方法。  相似文献   

3.
不同条件下淀粉遇碘显色反应现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淀粉遇碘显蓝色是人们普遍熟悉的现象,但仔细分析就发现问题不是那么简单。淀粉是直链淀粉还是支链淀粉,介质是空气还是水,或是别的溶剂;变色的条件是加热还是不加热,这些都直接影响淀粉遇碘显什么颜色。一、实验步骤1.将固体碘与干燥的普通淀粉混合,取两小团棉球,在空气中风干48小时,这时只剩下褐色的小棉球,洒上普通淀粉,无蓝色。再揉搓,仍不见蓝色。取两滴水,滴上后却出现了蓝色。另取一团褐色的干棉球,洒上普通淀粉,滴上两滴酒精,仍显蓝紫色。结论:在水和酒精中普通淀粉遇碘变蓝紫色。2.将直链淀粉或支链淀粉分别…  相似文献   

4.
在新课程标准中,提到教材的一个特点——探索性。要求教师组织学生经历知识数学化的过程,对数学现象展开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发现规律,主动获取新知,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一步发展,而这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数学猜想。一、什么是数学猜想数学猜想是依据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经验,运用非逻辑的思维方法,凭借直觉而作出的假设和预测,这样一种似真的判断,是一种合理的推导。数学猜想具有真实性、探索性、灵活性和创造性等基本特点,分为类比猜想、归纳猜想…  相似文献   

5.
《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教学要以科学探究为核心。我们现在很多学校正处于自然教学向科学教学转化阶段,所以用新的理念来指导自然教学是十分必要的。而实验教学是进行科学探究的最佳途径,实验能让学生直接参与获得对探究特征的深刻认识,因此科学探究从实验入手。1实验是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有效途径在自然教学中提倡和鼓励学生通过实验进行探究性学习,要充分挖掘实验在探究性学习中的功能,发挥实验在探究性学习中验证假设或猜想等环节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实现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向主动探究的根本转变。(1)以实验创设问题…  相似文献   

6.
二氧化硫的制取及其性质的实验河北承德民族师范学校闫小敏一、实验装置如图示:A——胶头滴管B——胶头滴管C——注射用青霉素瓶D——Na2SO3固体二、实验操作:在150毫升锥形瓶里加入少量Na2SO3,青霉素瓶内壁用水润湿,加入两块黄豆粒大的FeS,滴...  相似文献   

7.
以“做中学”教学理念为指引,引领学生开展扎实有效的科学探究活动。让孩子们在活动中经历“提出问题一猜想与假设一观察和实验验证一记录并作出解释一分享交流和得出初步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  相似文献   

8.
2007年高考生物考试大纲实验与探究能力第二条要求学生“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第三条要求学生“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包括确认变量,作出假设和预期、设计可行的研究方案、处理和解释数据、根据数据作出合理的判断等。”可见考试大纲注重对学生实验能力的考察。现结合本人的教学经验及历年高考考题实例,分析实验中有关变量的确认。  相似文献   

9.
实验是学生获取知识、进行知识创新的重要途径。实验探究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 ,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发现问题 ,寻找答案的教学过程中 ,在探究中培养和发展他们科学的探究思维方法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 ,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我在使用新教材的实验教学实践中 ,尝试进行探究实验 ,从探究的理念和学生的实际出发 ,列出探究活动的一般过程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内容或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提出问题→由学生提出问题假说→设计实验方案→分组实验探究、验证假说→得出结论解释→…  相似文献   

10.
《小车的运动》是苏教版《物体的运动》单元的一课,以学生们喜爱的小车为话题,按照“问题———假设———实验———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对小车在平面上的运动过程中所产生———“一辆载重汽车行驶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进行探究。这是建立假设后,利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来收集证据的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一节课,也是学生们非常感兴趣的一节实验课。他们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分工合作,记时、把握小车、喊口令,一次次实验,一次次记录,学生在一步步验证自己的假设:小车的快慢与载重量有关,重量越轻,小车越快;重量越重,小车越慢。紧接着,…  相似文献   

11.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实施活动可以让学生逐步掌握实验操作基本技能,学会观察实验现象;能够根据实验现象说明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能用实验来验证某些原理和定律,从而探索事物的本质和发展的规律性,认识和巩固从课本所学化学理论。实际操作简便,装置简易,实验现象明显,实验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教师应该根据课堂教学内容补充和改进一些实验,开拓学生思维,达到教学目的。下面笔者介绍两个实验的设计与改进的方法,供同行参考。  一、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1.问题提出:现行初中化学教材中的演示实…  相似文献   

12.
小学《科学》课程中的实验是一种融操作性、思考性、变化性、创造性、趣味性为一体的活动,能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对科学活动的兴趣,满足学生探究的欲望。根据小学生身心发育特点及认知特点,文中就教师的相关科学知识的储备、实验前实验材料的准备、实验过程中教师的指导等环节进行了实践性探讨,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相似文献   

13.
在实验探究中“遭遇”生成性课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作者参加评优课的亲身经历和体验,对一节实验探究课的教师的预期设计思路、学生课堂上的实际表现以及课后教师获得的经验与反思,特别是对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发现的预料之外的问题时,教师是如何应变处理的,做了较为详细真实的记录和分析。也为大家提供了一个生成性课程的具体案例。  相似文献   

14.
《种子的萌发》的探究过程 ,两个班级我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教学。第一种方法是 :按人教版《自然》课本的安排思路 ,从“提出问题—猜想与预测—设计实验方案—做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顺序进行教学。步骤是 :(1)提出“种子的萌发需要什么条件”的问题 ;(2 )推测种子萌发必备的条件—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3)设计验证实验方案 ;(4 )课后进行实验验证 ;(5 )一周后汇报验证结果。第二种方法是 :应用《科学》课标新理念 ,“用教材教 ,而不是教教材”。以“种子的萌发”为探究内容 ,先让学生观察种子萌发的过程 ,从中去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  相似文献   

15.
探究性实验教学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以探究者和发现者的身份,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实验获取新知识的一种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把现成的原理和规律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在实验基础上进行较多的思考和讨论。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提出课题,从设计方法上给予一定的指导,或由学生提出课题,自行设计方案,通过实验、观察、分析、讨论等多种途径发现规律,完成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6.
关于气体的实验室制法,以往的教学多采取教师边讲解边演示实验,然后归纳和总结实验注意事项,最后学生到实验室完成验证性实验的教学方式。在这种方式中,学生缺乏自主探究的机会,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与合作交流的能力得不到应有的训练和发展。在氯气的实验室制法的教学实践中,我尝试采用了以学生课堂讨论、动手实验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来开展对实验室制取氯气实验装置的学习过程。  相似文献   

17.
《原电池》是人教版高中化学新课标教科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中的一节内容。由于在必修内容中已经涉及有关原电池的基础知识,在选修部分再次讲解原电池,意图是帮助学生巩固旧知,从原理上加深理解,适当进行面的拓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决定利用有一定深度和意义的探究活动,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进而进行实验验证,以期通过活动综合运用并检验学生的所学知识。作为教师,  相似文献   

18.
在现代教育理念下,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是新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的现实要求,如何利用各种资源并创造性整合各种资源是每个教师必须面对、思考、研究和实践的问题。在《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中,通过实验验证或探究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的关系时,往往采用白磷在密闭容器中燃烧这一实验。但教材和教参是将盛白磷的锥形瓶直接用橡皮塞塞紧(或加一只气球),密封后称量反应前后总质量。引燃白磷的方法是直接加热锥形瓶或加热玻璃棒使白磷燃烧。这一装置的不足是:实验操作不方便,可控性不强,对白磷的用量要求较严格,不便于学生分组实验。我经过多次实验探索,对实验改进如下:  相似文献   

19.
探究性实验教学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以探究者和发现者的身份,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实验获取新知识的一种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把现成的原理和规律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在实验基础上进行较多的思考和讨论。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提出课题,从设计方法上给予一定的指导,或由学生提出课题,自行设计方案,通过实验、观察、分析、讨论等多种途径发现规律,完成教学目标。小学科学以探究活动为核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活动是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而科学实验活动则是探究活动中最常用的一种方式,因此,我们应精心设计实…  相似文献   

20.
溶解     
一、教学目的1.指导学生理解溶解的概念 ,能判断物体在水中是否溶解。2 .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 ,让学生学习做溶解实验。3.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概括能力。4 .通过教学渗透科学的自然观——物质不灭现象。二、课前准备1.教师材料准备 :投影器、投影片 (自制 )、烧杯、玻璃棒、塑料吸管、高锰酸钾、食盐、白糖、纯碱、味精、小苏打 ,若干个有少量水的塑料小桶。2 .学生材料准备 :小玻璃杯、竹筷子一根、粘土(或淀粉 )、碎石、奶粉、黄豆 (或绿豆、大米均可 )一小汤匙。三、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1.同学们 ,今天咱们来认识一种特别的现象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