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 毫秒
1.
常熟市社区居民体育健身需求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健康城市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通过增加体育产品和体育服务的供给,来更好地满足广大居民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常熟市社区居民体育健身需求的现状是:需求欲望比较高,需求能力比较低;需求内容多样化,相应的健身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不足;需求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相应的体育健身服务还存在诸多欠缺。满足社区居民体育健身需求的对策是增加居民收入,增强社区居民体育健身消费能力;加强全民健身工程建设,增加体育健身供给,满足居民多样化的体育健身需求。  相似文献   

2.
为提升社区体育发展水平,通过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我国社区体育供给侧改革进行研究.我国社区体育服务供给主要存在总量不足、质量不高、效率低下和非均衡发展等问题."共建共治共享"视域下,社区体育服务供给侧改革导向是促增长、提效率、降成本、补短板和优机制.要促进我国社区体育服务供给侧改革的顺利进行,未来需要优化社区体育服务供给主体结构,提升社区体育服务供给能力;完善社区体育服务供给机制,畅通社区体育服务供给流程;加大社区体育服务资源整合,提升社区体育服务共享水平;创新社区体育服务手段,加强社区体育服务信息共享.  相似文献   

3.
基于健身与健康为一体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涉及到多个部门,形成联动机制.构建健身与健康为一体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依托互联网技术实现智能化发展.创新健身与健康融合的发展路径,分别从理念上的融合、设施的融合、组织管理的融合、科研的融合、法制的保障及人才的支撑六个方面展开分析论述.智能化的发展让健身变得更加科学便捷,运用大数据使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更加完善,通过科技创新更好指导健身与健康活动的开展.基于健身与健康为一体的公共体育服务智能化建设的研究,为实现全民健身和健康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思路,更好的落实健康中国战略.  相似文献   

4.
“智慧体育”指的是借助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定位导航技术、虚拟仿真技术、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和即时通讯等新一代信息和网络技术,以感知化、物联化和智能化之手段,构建体育系统感知、管理协同和服务一致的体育发展新范式。“智慧体育”能够接入竞技体育、全民健身和体育场馆以及体育设施建设等各类需求,能够在智能化响应与智能化决策的过程中,实现体育智慧化。  相似文献   

5.
当下我国正以供给侧改革引领新常态下的社会发展,“精准供给”为我国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目前,我国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陷入“供给失准”的困境,为改变现状,突破瓶颈限制,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应以“精准供给”为价值取向,做到:关注个体、满足需求,夯实精准供给基础;解决问题,提升质量,突出精准供给取向;协同互助,形成合力,创设精准供给模式。通过精准识别学生需求、精准提供服务内容、精准管理服务体系,有效实现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的精准供给。  相似文献   

6.
社区体育健身作为城市的一种文化元素,随着人们对于健康的追求,居民对健身项目的需求也越来多元化,且根据社区实际而出现切实性的健身需求.即根据社区居民的年龄、文化、职业、性别等分类情况、社区的体育设施与相关广场建筑等硬件、社区所在城市体育大环境发展等,都对社区体育健身造成决定性的影响,因而,只有结合上述因素开发具有切实性的社区健身体育项目,才会真正地为社区提供最佳的体育健身服务.  相似文献   

7.
随着城市建设的迅猛发展,曾由政府作为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侧主体模式愈来愈难以适应居民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而城市社区之所以亟待其他社会力量尤其是高校共青团参与并为政府分忧、为政府减负,主要还是因为高校共青团具有组织健全、人才汇聚等优势、肩负社会实践课程化改革、国家"全民健身"战略落实等使命和承担实践育人基地建设等任务。  相似文献   

8.
“体育+养老”产业融合发展,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积极推动作用。特别是在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的背景下,高校应从“体育+养老”产业融合的视角出发,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社会转型对复合型人才的新需求。本文围绕人才的知识融合度、创新意识、人才特征等三个方面论述了产业融合发展对人才的新需求,对当前“体育+养老”产业融合发展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并针对问题提出创新培养路径,以期构建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更好地实现产业融合发展人才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9.
《柳州师专学报》2019,(2):94-97
在全民健身、创新驱动、新型城镇化以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国家宏观战略背景下,创建与培育新型休闲体育旅游小镇是时代诉求的现实应答。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归纳法等对广西滨海休闲体育旅游小镇的内涵及创建基础进行梳理,阐释了小镇创建的"产业提升"与"城镇化推进"的双维内生价值,提出了倡导智库化建设、尊重市场化运行、关注内涵式发展、聚焦创新式演进等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较少,对未来就业发展不利。大学生体育社团则是大学生强身健体、缓解自身压力、扩大交往、增加实践的重要时机。大众对于体育公共服务的需求在快速增长,而市场供求失衡,优秀专业的体育健身指导人才短缺,而大学生体育社团中这类人才较多,他们需要更多的社会实践平台。以体育社团的专业人才为基础,开展对周边社区的健身指导服务。一方面给大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另一方面能够缓解日益增长的大众体育公共服务需求和供给矛盾问题。文章结合目前高校大学生体育社团和社区老年健康志愿服务现状,研究让大学生体育社团参与社区老年健康志愿服务之中的有效对策,促进高校体育社团和社区体育结合实现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大学生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依据,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大学体育课程改革与"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如何在学校体育中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打下了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和压力随之增长,对大学生的心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体育与健康”课程主要目的是通过体育活动,使学生的不良情绪和心理得到适当的宣泄和调节,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论高校体育教学中"终身体育"之实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终身体育是终身教育思想在体育教育中的具体延伸,是高校体育教学追求的长远目标,作者从终身体育的概念及意义、目前在体育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以及如何实施这三个方面,就如何在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终身体育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4.
校园体育文化在实施“素质教育”,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完成学校体育任务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任,本文通过对校园体育文化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分析,阐述了阳光体育运动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提出了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若干措施。  相似文献   

15.
“阳光体育”背景下高校体育竞赛现状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运用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安徽省15所高校体育竞赛开展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认为当前安徽省各高校对体育竞赛的重视程度较为乐观,但体育竞赛的教育价值未得到彰显,且资金投入及分配不合理;同时,学生参赛兴趣与参赛比例形成较大反差,未能符合"阳光体育活动"倡导的"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建议高校相关部门及人员关注体育竞赛的教育意义,加强校园体育赛事的市场化运作,合理支配经费,以阳光体育活动为契机,以高校区域、校际联合为手段,开展融趣味性、娱乐性及群众性于一身的"阳光体育联赛".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论述我国现行《体育法》的产生背景及我国体育的巨大变革,引出现行《体育法》的滞后性及内容的局限性,并提出三种修改建议来完善现行《体育法》。  相似文献   

17.
对当前“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困境进行探讨,认为“阳光体育运动”始终难以从根本上得到落实,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持续博弈是阻碍其发展的关键.具体表现在不良教育观念成为“拦路虎”、体育教师的动力不足、学生主体缺少学习兴趣、体育场地设施匮乏等几个方面,针对此现状提出解决困境的关键是要从教育观念、场地设施、监督力度、师资水平和教师待遇等几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8.
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理论分析法,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为依据,对上海市部分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设置的状况,课程的门类,课程教学状况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上海市普通高校体育课程门类多样化,已经形成了课内外、校内外有机联系的课程结构,有条件的学校在积极建设本校特色项目课程,但教学评价体系构建相对滞后。  相似文献   

19.
孙正 《林区教学》2010,(10):110-112
探究"阳光体育"背景下中学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并对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同时提出一些具体的中学课外体育活动组织与管理的措施和建议,积极配合"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为开展个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20.
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群立足粤港澳大湾区,发挥“体医融合”优势,以体育健康服务产业链为对接点,解决体育健康服务业产业链急需的运动康复、健身指导类等专业人才需求。通过构建“体康融合,岗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深化课程改革,构建高水平教学资源库;大力推进教材与教法改革;打造高水平结构化教学创新团队;完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提升实训基地功能,打造技术技能平台;校企协同,全面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等措施,引领体育保健与康复类专业群建设,支撑大湾区健康服务业产业链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