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问题式学习是以真实问题为导向,以解决问题为目的,学生通过主动学习、探索实践,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的一种学习模式。冯熔老师的《老人与海》教学设计围绕着“问题的提出、研习和解决”这一思路展开,通过研习任务导向,让学生探究、突破、解决问题,最终以语文“素养”抵达彼岸。一、紧扣单元任务,提出“问题”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教材和必修教材相比,更注重“专题性”和“探究性”。梳理“单元导语”“学习提示”和“单元研习任务”可知,  相似文献   

2.
“研习”是统编版教材体系设计的创新点,成为了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的单元结构方式。面对这一新的教材形式,一线语文教学工作者需要回应两个重要问题:一是如何带领学生形成专题脉络的意识并提高思维能力,二是如何在专题的深度研读中又兼顾文本的细读。通过学情研究与教学实践,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研习性任务群的教学体系可以通过“系统建构、深度研读、文本中心”三个维度来建立。该教学体系构建“问题引导式”的课堂模式,以文本为中心,指向学生的深度学习,引导学生系统建构专题脉络,实现统编教材“研习”要求的专题性、研究性、拓展性。  相似文献   

3.
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本着“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积极落实新课标理念,以学习任务群的形式组织单元,18个任务群辐射轮凑,直指核心素养;单元导语、学习提示和单元学习任务等三大助读系统,助力教师指导学生深度学习;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个阶段的学习,循序渐进,强化能力养成;高中三个阶段的学习方式——必修之“学习”,选择性必修之“研习”,选修之“研讨”分头并进,循序而动,助力提升素养。  相似文献   

4.
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有效地整合了“中国革命传统”的相关文章,旨在培养学生阅读鉴赏与审美能力,实现中国革命文化的教育功能。“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是新课标中高中语文18个学习任务群之一,要求学生进行深度学习,不断提升其语文核心素养。结合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课文,从内容整合、情境创设、任务驱动三个角度,详细谈一谈深度学习在“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中的有效开展。  相似文献   

5.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中册第四单元由一篇外国戏剧和四首外国诗歌组成,与选择性必修上册的外国小说单元同属于“外国作家作品研习”任务群。本节课是单元研习任务的导引课,旨在带领学生明确研习方向,通过设计活动情境,回顾戏剧和诗歌这两类文学体裁的学习方法;通过搭建研习支架,为外国文学作品研习和中外文化交流做好充分准备。  相似文献   

6.
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属于“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人文主题为“时代镜像”,共选编七篇中国现当代文学精品。如何引导学生通过篇幅有限的文本的阅读和鉴赏,以点带面,探究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深刻内涵,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是本单元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基于此,笔者试从课程目标、研习路径与评价等角度探索该学习任务群的教学。  相似文献   

7.
黄媚 《读写月报》2023,(9):34-38
<正>【教材分析】“尝试写小说评论”是统编本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的写作学习任务。此单元对应“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人文主题是“苦难与新生”,小说作品包括《荷花淀》《小二黑结婚(节选)》《党费》。  相似文献   

8.
<正>《石钟山记》是高中语文课程选择性必修“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中的教学篇目,依据教材的框架设计,“研习”该文所指向的语文素养目标应有三点:通过诵读、涵泳与品味理解文意,把握思想情感及文化观念;理解作者以特有的语言形式抒发情志的方法 ;品析章法之妙和细节之美。需要注意的是,从内容到思想情感再到文化观念,其“把握”的方式都不是“告知”,而是主动的发现和体验;  相似文献   

9.
单元研习任务是单元教学设计的依据,统领单元教学活动。结合选择性必修教材对单元研习任务进行解读,明确单元研习任务的概念和内容构成,从引领教学活动、促进教考衔接、落实任务群教学要求三方面分析其教学价值,探讨实施单元研习任务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0.
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本任务群的教学设计应贯穿“悟先贤哲思,明立身处世”的人文主题,基于课程标准确定单元目标,基于单元目标适度拓展延伸,统筹课内课外优化教学设计,最终促进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达成。  相似文献   

11.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是“至情至性——古代经典散文作品研习”,对应“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选择合适视角研读《陈情表》《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试图从三篇文章所表现出的“至情至性”的精神世界里,努力探索其产生的根源。  相似文献   

12.
<正>《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命题建议”中强调:“以具体情境为载体”“设计典型任务”。在“命题和阅卷原则”中明确“以情境任务作为试题主要载体,让学生在个人体验、社会生活和学科认知等特定情境中完成不同学习任务”。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每单元后的研习任务,渗透课程标准的这一理念,对接高考评价体系,对于引导学生拓宽学习视野、优化学习方式、提升语文素养等有导向价值。下面以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研习任务(四)为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教材的教学如何提炼单元主题?单篇精读和群文阅读如何“共生共荣”?对应同一任务群的不同单元如何关联?知识积累与读写能力提升如何实现双赢?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的两则教学案例对这些问题都给予了积极反馈。  相似文献   

14.
王晴 《作文》2022,(48):42-43
<正>一、逻辑与“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结合的缘由高中语文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中册的第一单元是“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学习任务群下设的社会科学论著单元。其人文主题是“理论的价值”,旨在引导学生“体会和把握科学文化论著表达的特点,提高论著理解科学文化论著的能力”,指向的语文核心素养是“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恩格斯说:“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恩格斯提到的“理论思维”就是“逻辑思维”。因此在本单元教学过程当中,  相似文献   

15.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任务群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五个“研习”任务群之一。如何落实该任务群,是摆在教师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文章以《氓》的课堂研习教学为例,探究“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专题研习的一般路径,运用“对接课标,聚焦任务,同类延伸,深度拓展”的策略,以达到提升课堂研习效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陈芳玲 《江西教育》2023,(42):62-63
<正>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都应该充分发挥教学中教师“教”的主导作用,凸显学生“学”的主体地位,实现评价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从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学、评”三位一体,必须建立在共同的学习目标上,具体体现在教师的教授、学生的学习、课堂的评价三方面。“学写小小说”是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的研习任务,笔者从高考小说阅读、学生语文素养培育等方面入手,形成了由教到学再到评的教学主线。  相似文献   

17.
“外国作家作品研习”存在原著阅读量大,教材内容难以真实全面反映原著人物形象、作品主题、叙述风格等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达成学习任务群的学习目标,是教学的一大难题。以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外国小说单元教学为例,尝试开展多层次阅读,以整本书的视角审视教学,力求教学内容最大程度地忠实于原著。  相似文献   

18.
统编高中语文《离骚》所在教材位置、节选的段落、课文类型及单元的组织形式均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教材位置由必修调整至选择性必修;节选段落由单一选段调整为组合选段;课文类型由单元单篇教授课文调整为学习任务群研习合编课文;单元的组织形式也由单元单线主题组织调整为人文主题与学习任务群的双线组织。新形态的《离骚》节选蕴含着新课改的先进教育思想和理念,反映了教育者对《离骚》学术新成果的吸收与运用,兼具前瞻性与学理性。新选段《离骚》重视学生自主研习,并强调比较阅读。结构层次法与辨体明性法是研习新节选《离骚》的有效策略,前者有助学生准确地把握诗人思想、情感的变化,领会诗歌“回环复沓”的艺术手法;后者从“体性”出发,能有效地与《诗经·氓》展开比较阅读。  相似文献   

19.
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基于这一任务群的学习要求,结合学习提示,确立“修辞立其诚:探寻语言背后的情与理”作为单元大概念,以“言文合一”作为主要教学原则,通过细读文本,确定具体教学点,构建12个系列微专题,以“研习”作为主要学习方式,实施专题教学,实现从文言积累、文章梳理、文学鉴赏到文化熏陶的进阶。  相似文献   

20.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的整体编写思路是:打通必修和选择性必修之间的联系,力求在贯通两类国家课程的基础上体现出差异性,做好课程之间的衔接与互补.要高度重视必修和选择性必修教材之间的贯通性与差异性,以专题研习为抓手,用好高中语文统编教材:把握单元重点,深入研读文本;注意前后关联,结构化知识与能力;重视探究和体验,实现深度研习,提高思维进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