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汤继宗 《现代语文》2014,(7):115-116
最近我们在学习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时,有幸听了一些同行讲的关于记叙性散文的课,笔者听后颇有感慨。到底我们该如何来学习这样的文本?众所周知,记叙性的散文和小说在鉴赏上有很多共同的地方,如文本中的人物形象,描写手法等。这两类不同体裁的文章能否用相同的鉴赏方法?答案是否定的。而有不少教师认为,人物形象的鉴赏方法应该一样,笔者对此不敢苟同。下面,笔者以刘鸿伏的《父亲》一课为例来谈谈如何讲授记叙性的散文。首先要有文体意识。要知道,在人物形象鉴赏上,记叙性散文不同于小说。  相似文献   

2.
吴玉奎 《新高考》2011,(11):13-15
长期以来,考生在散文阅读题部分得分一直偏低,这成为许多师生心中的块垒。如何才能提升学生在散文阅读方面的应考能力呢?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散文备考的做法。一、散文知识介绍1.散文的分类(1)记叙性散文(重点)以记叙人物、事件、景物为主的散文,称为记叙散文。记叙散文叙事较完整,人物形象鲜明,景中含情。  相似文献   

3.
叙事散文和小说是初中语文教材中很重要的两种文体,虽然二者都具备记叙类文本的特征,但在故事的真实性、人物形象的典型性、情节的完整性以及环境描写方面均有较大差别。当前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忽视二者的异同,这会使教师在解读方式和教学方法上存在误区,本文将以《散步》和《植树的牧羊人》两篇课文为例来阐述叙事散文和小说二者之间的异同点,以期对广大教师的教学以启发。  相似文献   

4.
正纵观近年来高考高分作文,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现象:传统"中规中矩"的记叙文或者议论文得高分的相对较少,而那种文笔优美、情感细腻,兼有记叙、抒情、议论性质的作文,往往却比较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本文就结合具体作品,谈谈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写好记叙性散文。一、巧对比,区分叙述模式记叙性散文兼有记叙的情节需要和散文的抒情需要,但是又不是简单的记叙文与散文的叠加。从叙事上来说,  相似文献   

5.
姜永慧 《考试周刊》2013,(42):24-25
在叙事性散文和小说等类的文学作品中,人是灵魂性因素,其间所塑造的各种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能够给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正是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在有力地支撑着作品。因此,在学校教育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正确把握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分析,并善于引导学生从多个层面和不同角度进行全面客观的解剖分析,通过感悟文本人物的丰富内涵,有效训练学生的阅读解析能力,从而不断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素养。  相似文献   

6.
记叙性散文即写人叙事类散文,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人物、事件为主要表述对象,借写人叙事以抒情写意。这是散文中的基础文体,较适合高中生写作。如何指导学生写出一篇优美的记叙性散文?本文试从“夯、构、填”三个方面谈对记叙性散文的写作指导。  相似文献   

7.
李谨良 《语文天地》2013,(11):15-16
从历年高考优秀作文和满分佳作可以看出,散文尤其是纯抒情性散文是不怎么"吃香"的,倒是记叙性散文和议论性散文比较容易受青睐。在记叙性散文中,有一类的素材并不在当下,而是历史人物、事件,这称之为历史题材散文。这种散文的特点是素材广泛,可以结合作者对历史人物、事件的认知进行合理解读、  相似文献   

8.
郑如登 《语文天地》2013,(11):49-50
记叙性散文是一种带有记叙性质的散文,属于记叙文。记叙性散文既有记叙文的情节要求,更有散文的抒情要求,两者相互融合就呈现出记叙性散文情节集中不枝蔓、情感真诚不生硬的特点。纵观近几年的高考满分作文和优秀佳作,其中不少都是记叙性散文。本文就结合具体佳作来简单谈谈高中生如何写好记叙性散文。  相似文献   

9.
《鸿门宴》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是我国古代记叙散文中的名篇。课文描写的是刘邦、项羽在推翻秦王朝后首次展开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作者运用高超的对比手法,通过精练的笔触,从不同角度生动刻画了项羽、刘邦的个性特点,使两个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相似文献   

10.
抓住矛盾可以细读散文文本。分析充满矛盾的交往,感知文章内容,这是细读文本的前提。分析人物身上矛盾的表现,把握人物形象,符合散文的第一个特征。从描写、结构、称呼、标题等矛盾的表达处挖掘作者情感,符合散文的第二个特征。  相似文献   

11.
刘真红 《学苑教育》2023,(23):27-28+31
回忆性散文是散文的一种形式。回忆性散文在语言表达上有其独特的特点,感受散文语言特色,帮助学生积累建构语言是回忆性散文教学的重点。在回忆性散文教学中,教师从言语层面着手,从文本矛盾处、反复处以及细节处引领学生品味感受语言,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回忆性散文在语言上的表达魅力,帮助学生积淀语言经验,为学生今后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奠定基础,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2.
《阿长与〈山海经〉》作为一篇经典文本,其教学内容到底该怎样选择一直不甚明晰,有分析人物形象型、学习写作方法型、品析语言型等等.但无论教师选择怎样的教学内容,都应从散文的体式、鲁迅散文的特点和这篇文本的特质等方面来对文本进行分析,这一篇文本的教学内容才会更加明确.  相似文献   

13.
谢晓红 《湖南教育》2004,(24):31-31
记叙性文体一般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及其特定的环境。记叙性文体的兴趣点就在悬念的设置、情节的曲折有致或某一鲜明的人物形象?教师可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准确抓住一个兴趣点加以渲染,引发学生的兴趣,再及时进行知识的传授。  相似文献   

14.
著名作家张中行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记叙性和哲理性散文。其记叙性散文形态新异、独树一帜,凭独特的题材和个性化的语言享誉文坛。在散文中张中行着力表现文人的意趣和文人独有的价值观;在题材关注和主题表达上与官方保持着相当的距离,因而作品呈现出明显的“非体制化”和布衣本色。其记人散文以“史家笔法”为主,力图还原人物的历史面貌;同时借助小说的白描手法,成功勾勒人物形象。但其部分作品也存在疏于选材和叙述交待过于细碎、内容芜杂琐屑等毛病。  相似文献   

15.
著名作家张中行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记叙性和哲理性散文。其记叙性散文形态新异、独树一帜,凭独特的题材和个性化的语言享誉文坛。在散文中张中行着力表现文人的意趣和文人独有的价值观;在题材关注和主题表达上与官方保持着相当的距离,因而作品呈现出明显的“非体制化”和布衣本色。其记人散文以“史家笔法”为主,力图还原人物的历史面貌;同时借助小说的白描手法,成功勾勒人物形象。但其部分作品也存在疏于选材和叙述交待过于细碎、内容芜杂琐屑等毛病。  相似文献   

16.
学生对回忆性散文没有太多阅读兴趣,因为散文背景和作者情感都带有历史属性,与学生阅读心理和知识储备存在较大差距。教师要有对接引导意识,让学生理清文本内容、写作线索,梳理、把握作者情感,这样才能形成整体阅读认知。教师要从作者情感错位、心理矛盾等角度,引领学生解读回忆性散文,深度阅读思考。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已成为广大中学语文教师热议的话题,到底是从文章学角度还是从阐释学角度?从作者本位入手还是从文本本位入手?从形神关系切入,还是从细节、选材、结构、形象、语言等角度切入?人们一时莫衷一是。为深入探讨这一问题,提高散文教学的有效性,我们组织了一次同课异构活动,由高一备课组的两位教师各自独立备课,  相似文献   

18.
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无论高考题型如何变化,都离不开对三要素的考查。在高中语文小说教学中,要结合小说的特点与学生实际,弄清小说记叙的事件,紧密结合文本,从多个角度对人物形象展开分析,同时,要注重结合环境描写,引导学生掌握小说文本的研读方法,提高小说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9.
<正>【知识解读】1.散文的分类散文分为记叙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和议论性散文。记叙性散文以写人叙事为主,主要表达方式是记叙、描写,兼有抒情。这类散文要求有真实感。抒情性散文以抒发主观感情为主,主要是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激情和意愿。这类散文具有空灵飘逸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散文是一种以记叙的方式来抒发作者感情的体裁,在我国文学作品中占据重要地位。随着教育目标的不断改革,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成为现代教学的目标,高中语文阅读中散文教学的文本细读,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高中阶段面临高考的压力,许多教师在进行散文教学时过多地追求速度和数量,而忽视了对散文文本的研究,导致学生在粗略阅读文章的情况下就开始习题练习,产生了低效的阅读。但是散文本身是一种思想情感非常丰富细腻的体裁,需要学生对文本进行详细阅读和理解。为了解决散文教学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散文文本的详细阅读被引入教学。通过对学生进行文本细读的教学,提升学生对散文的理解,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