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1 毫秒
1.
对原文理解准确而细致、再现原作的风格、详尽的文本注释是理雅各《礼记》英译本的特点,意识形态操纵理论对理雅各的影响体现在其对翻译材料及其翻译策略的选择上。  相似文献   

2.
基于德国功能派的翻译目的论,以理雅各的《礼记》英译本为研究案例,分析了理雅各对中国神秘文化的译介。为了襄助其传教事业,理雅各采取了归化的译法来翻译某些蕴涵中国神秘文化的词,体现出了他的宗教融合倾向,同时,当某些中国神秘文化现象在西方文化中找不到类似的文化意象时,他又采取了异化的翻译方法,以便划清中国宗教和基督教之间的界限。  相似文献   

3.
理雅各和许渊冲翻译的两个《诗经》英译本是公认的中西方的权威译本,他们的时间跨度达一个多世纪,所采用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也大不相同。从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分析二者翻译《诗经》时所选用的不同翻译策略--异化和归化相结合及异化的原因,可以发现:译者对汉语文化的认同、翻译目的、期待读者等诸多因素,会影响许渊冲和理雅各对《诗经》翻译版本在英美文学系统中位置的确认。理雅各将其定位在边缘位置,而许渊冲将其定位在中心位置。这种定位最后导致了许渊冲选择了异化的翻译策略,而理雅各选择了异化和归化相结合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4.
理雅各《礼记》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理雅各英译的《礼记》为蓝本,对其英译本中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理雅各采用了一些主要翻译策略如直译、意译、脚注、音译和释义等方法来翻译文化负载词以实现其翻译目的。  相似文献   

5.
2013年,韦努蒂在《翻译改变一切》中提出翻译的阐释型模式,关注到翻译中不可避免的归化倾向,强调译入语文化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增强了其理论的普适性。他认为翻译本质上乃是阐释,阐释本身包含译者运用解释项铭写原文,并完成在目标语文化中重构新语境的过程。理雅各《庄子》英译本是庄子思想内涵在异域重构的典型代表。本文以韦努蒂阐释型模式下的语境重构为视角,从名物、注释、修辞三个层面剖析理雅各铭写《庄子》文本过程中运用的解释项。最终发现,理雅各从基督名物、西学价值及修辞传统重构了《庄子》文本意蕴。  相似文献   

6.
归化和异化是译者在处理文化差异时常采用的两种翻译策略。《礼记》包含了很多蕴涵中国神秘文化的词语。英国汉学家理雅各在翻译这一中国典籍的时候,一般是采用归化的翻译方法将中国的超自然文化融入到西方的圣经文化中。在这一过程中,理雅各始终把《圣经》的地位放在第一位,而当《礼记》中出现的中国神秘文化在《圣经》中没有记载时,理雅各则采用了异化的翻译策略以便划清中国神秘文化和基督教之间的界限。  相似文献   

7.
《孟子》作为"四书五经"之一,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近代著名的汉学家理雅各成功将《孟子》译成英文,对此英译本的研究对文言翻译有着重大意义。《孟子》中的虚词数不胜数,用法也五花八门,"焉"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对其翻译存在一定的技巧性,需归纳、总结之后方能翻译准确。本文从《孟子》中的虚词"焉"入手研究,选取了理雅各的译本,揭示了该字的翻译特点、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学周刊C版》2017,(13):233-235
理雅各1871年《诗经》英译本是一部文学翻译的经典译本。分析理氏1871年《诗经》英译本的结构要素,揭示其经典性,能够为翻译研究提供省思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理雅各的《孟子》英译本被奉为标准版本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其包含或涉及了相当丰富的副文本内容,这也是理雅各翻译中国经典的一大特色。在译本数次修订再版过程中,其副文本也随之变化和发展。这些副文本能提供原文背景知识,构建作者身份,反映译者翻译思想,有助于学者进行研究,起到了丰富正文本、引导读者、推动异质文化交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翻译是解释,解释本身即蕴含对原文本意义的解构与重构过程。理雅各的《礼记》翻译是较典型的解构与重构的产物。具体而言,译者既在一定程度上改写了《礼记》,同时也造就了英文《礼记》。本文拟以解构主义视角探讨理雅各在其《礼记》英译过程中如何将解构的碎片重新组合,完成异域文化元素在本土文化中的重建。  相似文献   

11.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已被译成多种语言。《诗经》的英译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理雅各是系统英译《诗经》的第一人。他的翻译目的和翻译思想具有一定历史时期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12.
一经一纬织美文——评理雅各英译《论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思想意义和艺术形式方面 ,对理雅各的英译《论语》进行汉英文对比研究 ,以为当代中国古籍的翻译提出点滴借鉴  相似文献   

13.
以英国汉学家理雅各的《论语》英译本为中心,梳理了译者通过其翻译活动阐释中国核心的哲学思想。理雅各的翻译活动推动了中西交流过程中的相互包容与融合。他的译本也成为19世纪中西对话的重要媒介,为西方社会理性、客观、科学地看待中国哲学、中国思想,和中国文化架通了桥梁。通过研究《论语》英译有助于中国文化典籍的传播,服务于中国文化走出去,提升中国话语竞争力,反推西方汉学界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态度,寻求中外译者的协同交流。  相似文献   

14.
章从《论语》的思想内容和风格形式出发,对比分析了理雅各和韦利两人的英译本,借以研究中国古籍翻译经验和技巧。  相似文献   

15.
温静 《零陵学院学报》2003,24(6):196-198
从《论语》的思想内容和风格形式出发,对比分析了理雅各和韦利的两人的英译本,以研究中国古籍翻译经验和技巧。  相似文献   

16.
典籍英译中,"厚翻译"为译本提供丰富的背景信息,以使读者能更好地理解译作。本研究从理雅各《论语》出发,分析其中"厚翻译"的表现形式,探讨理雅各"厚翻译"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理雅各在翻译《中国经典》时,用自己的评判标准对我国儒家思想进行衡量,其英译作品中体现了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冲击与互动。理雅各通过基督教与儒家思想的对比,针对两者对待仇怨的不同处理方式进行了说明,并且对儒家还报理念作出了严厉的批判,认为儒家还报理念缺少了一定的仁爱之心,而基督教在对待仇人时的方式是对儒家思想的一种补充。  相似文献   

18.
纽马克为了缩小传统翻译术语的差距,提出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他认为,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各有优劣,因此他反对一味推崇交际翻译。他认为在很多情况下语义翻译仍然是适用和必要的。从理雅各的《论语》英译来看,理雅各的语义翻译在实际翻译过程中能够较好地保留原作的形式、内容、特色和韵味。  相似文献   

19.
由于文言虚词意思多变,因而虚词的翻译往往是古籍翻译中的一大难点。因此,古籍翻译与普通文艺作品的翻译相比所面临的困难是一般翻译人员所难以想象的。总的来说,通过荚国汉学家理雅各对《礼记》中介词“以”的翻译研究,理雅各一词多译的灵活翻译的风格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英国著名汉学家理雅各和我国文人辜鸿铭所翻译的《论语》进行对比分析和研究,反映出他们对中国古典文化经典翻译的不同风格,即理雅各的严谨、细腻以及对原文的忠实和辜鸿铭译文的别出心裁。从翻译理论上证明不同翻译风格的译作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