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目的:研究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与静脉溶栓治疗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近期疗效观察.方法:78例≥60岁的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3例接受急诊PCI治疗.35例接受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种治疗方法对患者的临床近期效果.结果:溶栓组梗死相关血管(IRA)再通率为68.5%,直接PcI组IRA再通率为97.6%;6个月时左室射血分数(LVEF)溶栓组为(40.5±5.8)%.直接PCI组为(51.6±6.5)%.出血并发症、住院期间病死率、再发心绞痛和主要心脏事件发生率,溶栓组明显高于直接PcI组.溶栓组平均住院时间为9.5d,PCI组平均住院时间为21.5d.结论:对老年AMI患者,急诊PCI治疗更能尽快、及时有效地开通梗死相关动脉,挽救濒死心肌,改善左室功能,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的:探讨碎裂QRS波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短期预后评估的价值,及其对ST段抬高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和NSTEMI)患者不同的预测价值。创新要点:证实了碎裂QRS波对急性心肌梗死尤其是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短期预后价值,对早期再灌注治疗有指导意义。研究方法:通过对碎裂QRS波发生及持续时间的详细记录(见图1、2),评价出现碎裂QRS波的STEMI及NSTEMI患者住院期间发生恶性心律失常、泵功能衰竭及住院死亡的风险(见图3;表3–5),并观察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预后的不同影响(见表6)。重要结论:1.急性心肌梗死(尤其是STEMI)患者心电图出现碎裂QRS波短期内易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左心室功能不全及死亡;2.对出现碎裂QRS波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PCI再灌注治疗可改善患者短期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诊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AMI)的护理程序及注意要点。方法对我院2005年7月至2008年6月69例AMI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患者实施术前、术中、术后护理及健康指导等围手术期护理程序。结果实施正确的护理后,手术获得成功,术后恢复良好。结论正确落实各阶段的护理措施,是减少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围手术期意外和各种护理并发症的关键,为患者迅速康复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通过序列地测定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脉介入(PCI)前后血浆 BNP浓度,探讨了直接和延迟PCI对AMI患者心功能转归的影响.方法:顺序选入2005-12-2006-11月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心内科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45名.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检测入院即时、术后7d和30d时的血浆脑利钠肽(BNP)浓度.结果:直接PCI组和延迟PCI组血浆BNP浓度在术前无显著性差异,PCI术后7d、30d的血浆BNP浓度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下降(P<0.05),术后30d下降更为显著(P<0.01);两组间比较PCI术后7d(183.4±56.2pg/mL vs 243.7±85.2pg/mL P<0.05)和30d(108.3±36.7pg/mL vs 139.4±76.8pg/mL P<0.05)均有显著性差异,前者均低于后者.结论:AMI患者接受PCI治疗后,血浆BNP浓度逐渐下降,直接PCI较延迟PCI治疗血浆BNP浓度下降显著,直接PCI治疗对住院期间AMI患者心功能的改善优于延迟PCI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后适应对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影响。创新点:进一步明确后适应处理对STEMI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对符合入选标准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进行meta分析。结论:缺血后适应显著降低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衰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分析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急诊介入治疗方法 ,探讨急诊PCI对急性心肌梗塞的治疗策略。方法 :入选 2 0 0 1.6 .2 3~ 2 0 0 2 .5 .10日入院的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塞 ,发病时间在 12h内 ,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的急诊PCI。结果 :入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4 4例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 ,男 34例 ,女 10例 ,年龄 (6 0 .1± 11.3岁 )。行急诊PCI的有 4 3例 ,IRA前向血流达到TIMI3级为 90 .9%。单支、双支及三支病变分别占 2 2 .7%、2 9.8%、4 0 .9% ,左主干三支病变占 6 .8%。其中左主干 +三支病变组死亡一例 ,其余 4 2例均放入支架无IRA的急性或亚急性再闭塞 ,住院期间无心肌缺血再发 ,无复流现象 4例 ,约占 9.1%。结论 :急性PCI是开通梗死相关血管的最佳方法 ,应积极开展。  相似文献   

7.
杨吉操 《考试周刊》2015,(20):128-129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替罗非班治疗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的临床效果。方法 80例NSTE-ACS患者,随机分为全量组与半量组,每组40例,均实施常规给予抗凝抗栓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治疗,全量组患者应用量替罗非班剂量为10μg/kg,半量组则减半应用。观察两组疗效。结果 半量组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3级血流获得率、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灌注2~3级获得率、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对比全量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半量组轻度出血事件发生率低于全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半剂量替罗非班应用于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治疗可以明显改善冠状动脉血流和心肌灌注,近期预后良好,减少出血几率,具有较高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急诊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150例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初期病死率较高,而再灌注治疗是急性心肌梗死的关键。选择正确的再灌注策略才能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急诊直接冠脉介入(PCI)治疗可有效地开通梗死相关血管(IRA)从而使死亡率、再梗死率下降,提高生存率和改善生活质量[1]。本文对150例AMI患者急诊PCI治疗结果进行了描述及分析。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2·9~2006·3月我院心血管内科对150例AMI患者行急诊PCI治疗。所有病例均符合WHO关于AMI的诊断标准。均符合急诊PCI适应证。其中男109例,女41例。年龄30~84岁,平均62·6±7·9岁。体表心电图诊断心肌梗死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年人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AAC)临床特点与手术治疗.方法:通过设立病例对照,对48例老年人AAC和急性结石性胆囊炎(ACC)的并发症、胆囊病理改变及术后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与老年人ACC相比,AAC患者以心血管疾病为主的并发症明显增多(P<0.01);胆囊化脓、坏疽与穿孔率明显增高(P值<0.01,<0.01,<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上升(P<0.01).结论:老年人AAC并存病多、胆囊病变重、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宜在症状出现48h内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性期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计数的动态变化,并探讨其与心肌梗死面积及心肌灌注水平的关系.方法 连续选取于发病12 h内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STEMI患者43例,于直接PCI术前后多个时间点检测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并分别分析与心肌酶峰值及校正TIMI帧数(CTFC)的关系.结果 中性粒细胞计数丁卣接PCI术后24 h达到最高值(8.22±3.00)×109/L,术后7 d降至最低值(4.30±1.44)×109/L;血小板计数丁术后72 h降到最低值(195.3±61.0)×109/L,术后7 d恢复至基线水平.中性粒细胞计数的基线值与CK峰值(r=0.406,P=0.008)和CK-MB峰值(r=0.388,P=0.011)正相关,术后24 h最高值与CK峰值(r=0.623,P<0.001)及CK-MB峰值(r=0.528,P<0.001)的相关性更为密切.血小板计数的基线值(r=0.347,P=0.024)和最低值(r=0.355,P=0.027)分别与CTFC旱负相关.在调整了相关的冠心病危险因素后,术后24 h中性粒细胞计数对CK及CK-MB峰值的独立预测价值更高(B=0.678,P<0.001;β=0.441,P=0.004),PCI术后72 h血小板计数(B=-0.330,P=0.032)对CTFC有独市预测价值.结论 行直接PCI治疗的STEMI患者急件期尤其术后24 h中性粒细胞水平升高与较大的心肌梗死范围相关;而血小板计数的最低值越低,术后心肌血流灌注程度越差.  相似文献   

11.
AMI患者PCI术后BNP相关分析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PCI术对AMI患者血浆中BNP的水平变化,探讨PCI对AMI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快速荧光免疫测定法对50例AMI患者PCI治疗前、治疗后7d内每日同一时间取静脉血进行BNP的测定和50例对照组血浆BNP水平进行检测.结果:AMI患者血浆BNP在行PCI术后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PCI治疗后呈明显下降趋势.结论:AMI患者经PCI治疗血浆BNP水平变化说明PCI术对改善AMI患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替罗非班在急性冠脉综合征PCI围手术期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指冠状动脉内不稳定的动脉粥样斑块破裂或糜烂引起血栓形成所导致的心脏急性缺血综合征.在其治疗措施中,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1],但是PCI时球囊扩张对血管壁产生的压力会引起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及内膜、中膜损伤(置入支架更加重血管内皮损伤),引起强烈的血小板活化,促进血小板黏附、聚集和血栓形成.因此,抗血小板治疗不仅是针对ACS治疗的重要策略,而且是预防PCI围术期和术后远期发生血栓事件的重要环节.替罗非班(欣维宁)为一种可逆性非肽类血小板膜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于1998年5月首次在美国应用上市,2004年8月在国内上市,是目前国内唯一的血小板膜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2].其主要通过阻止纤维蛋白原与糖蛋白Ⅱb/ Ⅲa结合,从而阻断血小板的交联及血小板的聚集[3].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老年患者尿液中肝型脂肪酸结合蛋白(L-FABP)、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及肾损伤分子1(KIM-1)三种新型肾损伤标志物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急性肾损伤(AKI)的早期预测作用。创新点:本研究主要评估PCI术后肾损伤标志物的上升倍数对AKI早期诊断的价值,对基线标志物水平不同的患者而言,具有一定意义。方法:采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来比较PCI术后AKI患者和对照组患者围手术期肾损伤标志物的变化。结论:老年患者PCI术后6小时尿L-FABP和NGAL的上升倍数对AKI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二者联合检验预测价值更高。而尿KIM-1的早期预测价值较低。  相似文献   

14.
AMI患者PCI术对血浆BNP水平变化的初步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PCI术对AMI患者血浆中BNP的水平变化,初步探讨PCI对AMI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快速荧光免疫测定法对20例AMI患者PCI治疗前后和20例对照组血浆BNP水平进行检测.结果:AMI患者血浆BNP在AMI患者PCI术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PCI治疗后呈明显下降趋势.结论:AMI患者PCI治疗血浆BNP水平变化说明PCI术能对改善AMI患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冠心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法已经在国内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成为目前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方法之一。经桡动脉介入治疗应运而生,因其损伤小、局部并发症少,手术前后对抗凝、抗血小板药物限制小,术后立即拔管,患者即可随意下地活动而越来越受到患者和介入医生的欢迎。虽然大多数文献报道经桡动脉介入治疗的并发症明显低于经股动脉介入治疗。但由于桡动脉途径自身的生理特点及局限性,并发症也并不少见,如处理不当,有时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因此,在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时应注意观察及护理。  相似文献   

16.
约有20%—30%的冠心病患者既不能用PCI(冠状动脉介入术),也不宜行CABC(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治疗,虽经积极的药物治疗,仍无法消除心肌缺血症状.因此通过寻找新的治疗途径:肌浆网钙ATP酶2a基因转导、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RNA干扰和增强型体外反搏(external counlerpulsation,EECP)等基因治疗方法,通过基因促进心肌细胞的收缩及舒张功能;促进血管新生治疗缺血性心脏病提供新思路,已经成为临床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7.
急性心肌梗死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粥样斑块破裂,导致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引起冠状动脉堵塞,使心肌因供血中断而发生坏死。高温季节,心肌梗死发病者会增多。所以,家里如有冠心病患者,家属应掌握一些急救知识:  相似文献   

18.
评价抗氧化剂succinobucol(AGI-1067)与安慰剂治疗冠状动脉疾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血管内超声(IVUS)、血浆脂蛋白、心血管事件、腹泻及心电图QT-间期.方法计算机检索数据库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SCI、CBM、CNKI、维普和万方,手工检索专业相关期刊,由两人独立筛选和提取资料,根据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5.0标准评价纳入文献质量,用RevMan5.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纳入3个随机对照试验,包括6914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斑块体积[OR-1.93,95%Cl(-5.36,1.50)]、HDL[OR-0.16,95%Cl(-0.21,-0.11)、LDL[OR0.29,95%Cl(0.02,0.56)]、死亡率[OR1.10,95%Cl(0.84,1.44)]、急性心肌梗死[OR0.84,95%Cl(0.67,1.06)]、腹泻[OR3.54,95%Cl(3.03,4.1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安慰剂对比,AGI-1067不能显著增加冠状动脉血管腔体积(p>0.01)和延长QT间期(p>0.01)结论抗氧化剂AGI-1067预防PCI术后血管再狭窄,降低血浆脂蛋白,远期疗效及安全性方面优于安慰剂,尚缺乏证据.  相似文献   

19.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高致死性因素及护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小板粘附聚集、凝血因子激活和血栓形成,引起冠状动脉不完全阻塞所致.临床可表现为不稳定性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ot ST 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NSTEMI)以及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 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和心源性猝死(SCD).因其病死率高,是国内外公认的急性心血管疾病[1].  相似文献   

20.
《学周刊C版》2017,(16):125-126
目的:探索胸痛中心快速启动介入导管室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救治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本院介入导管室实施PCI治疗符合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标准的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按患者住院时间顺序进行分组,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的患者100例作为对照组,按照传统常规模式启动介入导管室实施PCI治疗;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的患者100例作为观察组,按胸痛中心建设要求快速启动介入导管室。比较两组患者进门至入导管室的平均时间、首次医疗接触到球囊扩张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启动介入导管室所需的平均时间(12.09±3.75)min短于对照组(33.83±6.62)min(t=28.57,P<0.01);观察组门—球时间及门—球时间达标率分别为(65.62±8.26)min、97.0%均优于对照组(96.23±9.58)min、62.0%(t=29.61,P<0.01);观察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14.11±5.39)d短于对照组(20.37±8.14)d(t=6.26,P<0.01)。结论:规范化胸痛中心快速启动介入导管室,明显缩短了STEMI患者PCI的门—球时间,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