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引导学生在单元主题观照下理解《一棵小桃树》“这一篇”的哲理及哲理的达成,“筑梦—追梦—圆梦”是通常的逻辑,然而“圆梦”之后却未必圆满。无论是文本本身还是课堂教学,《一棵小桃树》及其教学应基于常规思维又有所超越,才能引领学生深入文本,启智增慧。  相似文献   

2.
贾平凹的散文《一棵小桃树》一文中描写的小桃树,与其说是描写小桃树的坚强不屈的品质,不如说是作者借小桃树来自比。通过细细品味小桃树的形象,可以窥探出作者在文本中表明自己的心迹——追求梦想。这样不起眼的小桃树是自己走在人生路上内心的真实性写照。  相似文献   

3.
贾平凹的《一棵小桃树》是部编本初一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的课文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所以"情"与"志"就成为学生在文章中深入感受的重点,作者在《一颗小桃树》中用大量笔墨描绘了一棵可怜却又千百次顽强挣扎的小桃树,而那风雨中小桃树仍然保留的那朵欲绽的花苞也象征了作者在现实中历经苦难却仍然怀有关于幸福的梦想。作者用了很多的叠词来描写这棵寄托作者人生经历和梦想的小桃树,从叠词的角度分析小桃树的特点,以及作者在小桃树这个象征之物上寄托的"情"与"志"。  相似文献   

4.
贾平凹散文《一颗小桃树》中引人注意的是小桃树的意象,它是生命的象征,是一种特殊的符号。在教学中要引领学生慢慢品味“小桃树”所蕴含的丰富的精神品质。小桃树生生不息的韧性,耐心等待的品性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小桃树能引领读者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5.
《一棵小桃树》是一篇托物言志的自读课文,教学解读较为丰富。然而,解读中普遍存在却未受关注的问题,是对最后一段的情感施以简单概括,忽视情感中的异质因素。细读文本可知,最后一段其实蕴藏着“希望的不确定性”,体现着散文丰富与真实的情感特征。  相似文献   

6.
拜读了《小学教学设计》2005年第3期《分数 应用题的转化教学》一文,我认为朱老师的做法值 得学习,但朱老师的“转化”还不够全面。本人也 有一些想法,现提出与各位同行商榷。 1.“梨树棵数是桃树棵数的2/3”,还可以转化 为“梨数棵数占桃梨两种树的2/5”。在这里桃树与 犁树的总棵数是单位“1”。另外还可以转化为  相似文献   

7.
几天前的语文课上,我们学习了贾平凹先生的文章《一棵小桃树》,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篇文章讲述了作者小时候,无意中种下了一棵小桃树冬去春来,小桃树竟然默默地长上来了但是,它很脆弱,家里人都笑话它后来,“我”长大了,渐渐地把小桃树忘了。有一次,“我”回老家奔丧,却发现小桃树顶住了风吹雨打,仍然顶强地生长着。一次下大雨,无情的风雨将小桃  相似文献   

8.
<正>“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吟咏起这样的句子,我们每每被“物”中之“志”感怀。托物言志不是古诗文表达哲思的专属,现代散文也常常用到这种手法,我们学习过的《紫藤萝瀑布》《一棵小桃树》《白杨礼赞》都是托物言志的名篇。  相似文献   

9.
<正>阅读教学,其实就是建立学生与"这一篇"课文的链接。在教学中,应当指导学生关注文本的主旨、内容、语言和情感,并以此展开学习。如何指导学生感受和理解散文所传递的内容与形式、认知与情感呢?文质兼美的语文教材,它们的思想性、人文性和知识性总是在语言形式的基础上形成的。可以理解、感受"这一篇"中与独特认知、情感融于一体的语句章法、语文知识,即可以带领学生回归语言文字,结构化学习文本。《一棵小桃树》是作家贾平凹的作品,通过描述一棵小桃树曲折艰难的生长过程,并穿插"我"的困  相似文献   

10.
人教版高一册语文课本《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是选自《论语》中的一篇经典对话案例,从鲜活的对话艺术中闪射出孔子礼教思想的一束光辉,昭示千秋。作为教学文本,学生对全篇的行文思路“问志——言志——评志”不难把握。对篇中多数字、词、句的疏通,以及基本意思  相似文献   

11.
统编五年制小语课本第八册入选了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咏柳》.这首七绝的第一句是:“碧玉妆成一树高”.人教社编写的教学参考书对这一句中的“一树高”是这样解释的:“一树高,即一高树,一棵高高的柳树”.由此可知,参考书的编者把这  相似文献   

12.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三颗枸杞豆》.大家注意一下,课题中“三颗”的“颗”是哪个“颗”? 生(齐):“果”“页”——“颗”. 师:“三棵枸杞树”的“棵”呢? 生(齐):“木”“果”——“棵”. 师:这篇文章的体裁是什么? 生(齐):小说. 师:你们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齐):注释①——选自《小说林》. 二、把握形象 师:很好.同学们读书很善于利用注释.这篇小说同学们预习时提了很多问题,老师梳理了一下这些问题,发现主要有两大类.这节课,我们主要根据同学们课前提出的问题组织教学.先看第一组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一棵树苗从地里破土而出.在它的周围长着桃树、杏树和梨树。树苗好奇地问桃树:“我是什么树啊?我长大了能做什么?”桃树说:“孩子,你是一棵桃树,你要好好努力.长大了要结好多桃子。”两年过去了.小树苗尽管很努力,却只长高了一点个子,没有结出一个桃子。  相似文献   

14.
一、定文体,扬长避短紧扣话题,调动积累,选用自己的“拿手文体”写作是快速拟题的基本前提。因为任何文章都是有体裁的,不讲文体,随心所欲地写作,只会写出结构松散,不合章法,非驴非马的“四不像”文章。况且,话题作文也只是要求文体不限,并非不讲文体。如:以“梦”为话题,《这一幅风光,如梦》、《比梦更美》宜写成抒情散文;《美梦成真》、《想起了那个暑假》宜写成记叙文:《说说课文中的“梦”》宜写成说明文;《梦想中国足球》宜写成议论文。以“树”为话题,可记叙为主——《树下》、《记一次植树活动》、《我的小桃树》;可抒情为主——《松树赞》、《我爱那片小桃林》;可议论  相似文献   

15.
遵循教材“守正、创新”的特点,在《孔乙己》的教学中重构文本,创设新颖切入点,以“孔乙己之死”为主线,从“一次失踪中梳理情节—三次交集中分析人物—几言议论中明确中心”三个方面出发,以任务驱动为线索设计活动,以情境教学为平台创新活动,揭示文本深刻的思想内涵,提升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16.
要正确解答“比多比少”及“倍数关系”应用题,就必须克服“见多就加,见少就减”及见倍数就乘的思维定势。如:果园里有桃数48棵,杏树比桃树少12棵,杏数有多少棵?首先找出相比较的两种数量,并找出“比多”还是“比少”;正确找出大数和小数。最后看问题:是求大数还是求小数。已知大数求小数,用减法计算;已知小数求大数,用加法计算。上题的关键句是:“杏数比桃树少”,即杏树少(小数),桃树多(大数),而且桃树(大数)是已知的数(48棵),否数(小数)是要求的数,求小数就用减法计算。?他探杏树桃树果园里有桃树48棵,比少…  相似文献   

17.
《木兰诗》是一篇经典课文,深受师生喜爱。教学这一文本时,绕不开分析花木兰的形象,但是很多教师简单地将花木兰的形象界定为“英雄”,失之偏颇。文章从界定什么是“英雄”、什么是“巾帼英雄”入手分析课文内容,辨析《木兰诗》背后的故事,最终回归文本,指出将花木兰形象界定为“巾帼英雄”更为贴切。  相似文献   

18.
在《灰雀》一课的教学中,陈伟老师在教材与课程之间努力实践语文学科的教学价值,通过梳理词语、把握关键句、聚焦细节,精准定位教学重难点,读思并重,在“教—学—评”一体化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9.
“两步计算应用题”中有这样一道例题 :果园里有桃树 78棵、梨树 3 6棵 ,苹果树的棵数比桃树和梨树的总数少 2 0棵。苹果树有多少棵 ?想 :根据果园里桃树 78棵、梨树 3 6棵这两个条件 ,可以求出什么 ?再怎样求苹果树有多少棵 ?列式 :( 1 ) 78 3 6=1 1 4(棵 )( 2 )。一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努力引导学生掌握综合法解题的思路。每做完一题都要深究“你们怎样想的 ?”当学生流利地说出“我是这样想的 :根据苹果树有 78棵 ,梨树有 3 6棵这两个条件 ,我们可以求出桃树和梨树共有多少棵 ?列式是 :78 3 6=1 1 4(棵 ) ,再由求出的桃树和梨树共有 1 1…  相似文献   

20.
研究《镜花缘》中的语言结构,有助于掌握近代汉语向现代汉语过渡时期的一些语言特点。《镜花缘》文本中有大量的“一V”形式类型,这些类型有的可以构成动词性的“一V”结构。由这种“一V”结构构成的句子,有的语义是自足的,我们把这类“一V”结构构成的句子叫完全句;有的语义不是自足的,这类“一V”结构构成的句子只能作为一个小句存在,还需要后置句作为另一个小句在语义上进行补充说明,这样整个语义才完整,我们把这类“一V”小句叫不完全句。在“一V”结构构成的不完全句中,后置小句与“一V”小句至少存在五种语义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