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拔错了又怎样 7岁的时候,父亲第一次带我下田拔稗草。父亲反复教我如何识别稗草和秧苗的差别,可是,我笨,站在田里,不敢轻易动手,生怕把秧苗当成稗草拔掉了。父亲先是对我鼓励,说拔错了也不碍事,后来,看我还是没有勇气。便开始发怒:“连拔一根稗草的勇气都没有,还能指望你照应好整亩田?”  相似文献   

2.
任建国 《档案天地》2009,(10):62-62,21
最近看了很多军旅作家创作的战争题材的文学作品.而尤其是看了作家邓一光的小说《父亲是个兵》以后,心生诸多感慨。就禁不住想起了我的父亲.因为我的父亲年轻的时候曾经也是一个兵。不过人家邓父是部队高干,他讲述的是一位高级指挥员一生中最最精彩的故事.而我的父亲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回乡复员军人,和人家没法比。  相似文献   

3.
父亲来队     
前两天姐姐在电话里告诉我,父亲要来连队探亲,并且还要给我带礼物。这个消息真是让我分外高兴。我敢肯定:父亲一定是开着轿车,带着昂贵礼物来队的。由此,我在昨天的班务会上荣耀地向战士宣布:“我父亲所带的礼物,我们人人都有一份。”迎接父亲来队,像迎接“首长”检查一样,我特  相似文献   

4.
给父亲洗澡     
妈说:“大成呀,驮你爸爸去洗澡,行嘎?”我扭头一看,父亲正背靠在床上,聚精会神地听着收音机。父亲脚崴了,已经有一个星期不能下地。我  相似文献   

5.
<正>《档案春秋》2012年第1期涂胜华文《父亲涂作潮:代号"木匠"》,提到我们父亲柳中燨当年帮助建立中共第一座秘密电台的事。最近,记述解放军通讯史的《历史风云中的红色电波》(张进著,长城出版社2013年10月第1版)一书,又几次提到父亲名字,让我们回忆起父亲生前曾对我们讲过有关他经历的几件往事。我家来了解放军首长1951年夏天某日,我们家所在  相似文献   

6.
很久以前,读过一篇短篇小说。一个小镇男孩,瞧不起自己的父亲。他希望拥有一个深沉冷峻的父亲,他的父亲却整天嘻嘻哈哈,满嘴都是各种段子,经常成为小镇男人们调侃的对象。父亲觉察到了他的不满,却并不辩解。在一个雷雨之夜,父亲带着他走到镇外,走进一片湖水,也不解释原因,只是涉水行走。湖水没腰的时候,一道电光闪过,他看见父亲脸上的表情,又痛苦又深沉。从此,他觉得自己了解了父亲。其实,我们都深陷在一个困局里。整个社会,用无数电影、小说、绘画、雕塑和传说,为我们塑造了"父亲想象共同体""母亲想象共同体"和"家庭想象共同  相似文献   

7.
父亲那些年     
马未都 《档案天地》2009,(10):58-59
父亲口吃,时重时轻,关键看什么人在场,按母亲的话,他生怕别人不知道他是个结巴,言外之意,父亲在生人面前.第一次开口就表明自己的弱项,而且总是夸大了这个毛病。  相似文献   

8.
我的父亲吴英德是一名普通的红军战士、共产党员,生前曾担任隆昌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父亲离开我们已经整整17年了,虽然他没有给我们留下什么物质财富,却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那就是红军精神。父亲常给我们讲的红军长征故事已深深地铭刻在我们的脑海,成为激励我们前进的动力。  相似文献   

9.
什么样的画看了让人意会、捧腹、回味、深思?看过画的人都会首推漫画,因为它的幽默、逗乐,因为它的寓庄于谐。那么漫画家的幽默是从哪里来的?他们是如何在简单明了的一幅幅漫画里,去表达潜在的思想、深刻的内涵?在漫画家方成老先生的会客厅里,我们感受到了那份幽默中闪烁的机敏和智慧。已进入耋耄之年,老人家却依然精神矍铄,反映敏捷,妙语连珠,动作麻利,在我们面前展现出一幅——  相似文献   

10.
我小的时候不知道鱼会生病,鸟会中毒,小孩子会死。但是我的父亲知道,他是一个生物学家。后来我父亲死了。我父亲的学生告诉我,长江的鱼不能吃了;在江边白茅上飞着的鸟儿,飞着飞着就摔下来死了,是铅中毒;在长江边出生的孩子,小小的年纪就得了肝癌。在人们还没有反应过来为什么的时候,那条从天际流进诗里和画里的长江,突然丧失了衬托落霞孤鹜的闲情逸志,突然关闭了博览千帆万木的宽阔胸怀。长江,突然变成了我们的"敌人"。  相似文献   

11.
黄华 《新闻世界》2006,(12):41-42
日前,一个刚刚诞生不久的“背影”网站引起了众多网迷的关注。这是一个纯公益性的网站,该网站的创办人郑州小伙、河南省环极网络咨询有限公司的网络工程师李高宏说,他精心打造了“背影”网,希望能为世界上所有的父亲和子女们建立一个在网上进行情感交流和沟通的平台,希望普天下所有的儿子能够对父亲多一些尊重,多一些理解和沟通。那么,是什么触动了李高宏,让他诞生了建立背影网的念头呢?原来,是他和父亲李华之间的那充满恩怨纠葛的动人的亲情经历……  相似文献   

12.
<正>在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父亲走南闯北,漂洋过海,去过很多地方。然而,上海在他的心目中始终占有特殊的地位。1919年他从上海乘船赴法勤工俭学,与赵世炎等同志一起组织了"勤工俭学学会",宣传共产主义思想,成为著名的学生领袖。1921年10月,104名中国革命青年被法国政府驱逐出境,父亲是其中的一个。轮船在广州靠岸时,他设法秘密下船,赶往上海去找新成立的中  相似文献   

13.
父亲后来告诉我们,“文革”后的1967年,林彪破天荒地“召见”过父亲一次,就是在北京西城区前毛家湾1号他的住地。父亲回忆那个院子的氛围就像林彪的性格,没有一点动静和生气,呈现出一种阴森森的气氛。当时,父亲很纳闷,林副主席要和我谈些什么呢?那时林彪如日中天,出于对毛主席的崇敬,父亲也毕恭毕敬地想聆听林副主席的指示。[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父亲的爱     
“那是我小时候,常坐在父亲肩头,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愿天下父母平安度春秋。”每当听到父亲这首歌,我的心就像被拨动的琴弦,颤动不已,有时甚至会黯然泪下,不为别的,就为那深深的父爱。……思绪又回到了去年刚开学的那段时间。记得,第一个月过星期回家时,走到家门口,正碰上爸妈,他们提了两包东西准备来学校看我,见到我回来了,妈妈赶紧接住我的包,又是问寒又是问暖,到家爸亲自下厨为我做饭,我和妈在屋里聊天。妈说:“你爸这几天晚上一直梦见你,梦见你和他说话,你爸说他很想你,也不知你能不能适应学…  相似文献   

15.
一画成名,《父亲》带来的冲击与变化令他始料未及。却也似冥冥中的宿命,要他从此背负一生26年前,油画《父亲》横空出世,在社会上瞬间引起的爆炸反响,使它毫无争议地成为中国美术史,甚至艺术史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也将那个阶段的中国美术托  相似文献   

16.
李菁 《新闻天地》2010,(11):68-70
那时一方面有人弹劾我父亲,另一方面又有100多个“立法委员”在替他说话。后来还是蒋先生发生了话,说“如果不是胡宗南,我怎么出得来?如果不是胡宗南,你们怎么出得来?”弹劾案才不了了之。  相似文献   

17.
正2013年10月15日,是习仲勋的百年诞辰。其次子、国家主席习近平的胞弟习远平,笔风款款,深情追忆与父亲相处的点点滴滴。以下为习远平怀念父亲的原文:父亲走了11年了。今年10月15日,是他老人家的百年诞辰。作为他最小的儿子,站在他的墓前,对着他的雕像,我想说些什么呢?我能说些什么呢?他老人家走过的这百年,是中国扭转乾坤、翻覆天地的百年。这百年的中国历史太丰富了,他的人生历程也太丰富了,我看不尽,听不够,  相似文献   

18.
9月11日,武汉某报爆出一条新闻:由于在调查中遭七成学生反对,朱自清的名篇《背影》落选鄂版语文教材,而学生反对的理由为"父亲不遵守交通规则"和"父亲背影不够潇洒",该教材的一位副主编还声称"教材应由学生说了算"。这一新闻出来后,迅速被多家报纸及网络转载,随后在许多报纸和网络上都出现了斥责此事的评论,一时闹得沸沸扬扬。不料就在这篇文章出笼三天后,最先炮制这一新闻的武汉某报对报道失实向广大读者及当事单位作了道歉,原来所谓的《背影》落选、学生调查还有主编的高论等等全是子虚乌有。我们且不管这篇假新闻最初是如何顺利地上了武汉那家报纸版面的,仅看其他报纸对此新闻的处理,就颇耐人寻味:很多报纸转载了这条假新闻,但对于这篇假新闻的后续报道转载的却很  相似文献   

19.
我的父亲李更旺在今年四月过早地永远离开了我们。我正在整理父亲生前的遗稿,看着父亲临终前刚誊写好的一篇13000字的论文,真是悲痛欲绝,思绪万千……。我父亲出身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1959年7月毕业于辽宁大学历史系。毕业后不久便热心地从事了图书馆工作,对图书馆事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四人帮”横行时期,父亲以惊人的毅力,用业余时间收集了大量研究图书馆的第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20.
陪父亲喝酒     
30年前,父亲将八十初度,写了首《老境》:“居然臻老境,差幸未颓唐。把酒非谋醉,看书不厌忘。睡酣云夜短,步缓任街长。偶发园游兴,小休坐画廊。”那些年,父亲每天午餐晚餐都喝酒,由我陪着,一喝就是个把钟头。有亲戚朋友来,就拉着一块儿喝。父亲喝张裕白兰地,我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