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什么是“底线伦理”?通俗地说就是人之为人的道德“下限”,是人们普遍认可并遵循的最起码的伦理规范。如果违背了“底线伦理”,就不是一般的失德、缺德,而是丧失起码的做人品格。近年来,受市场经济负面影响的冲击,“行为底线”问题频频浮现于公众视野,谴责“道德滑坡”之声此起彼伏,人们对于道德底线失守之忧似有加重。再看现有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底线伦理”一词仍未正式提及,“底线伦理”教育仍显得有些“清淡”。依托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渗透“底线伦理”教育,强化学生的“做人底线”意识,帮助学生价值认同并始终恪守道德底线,这是思想品德课程的发展之基,思想品德教师的职责之本,更是社会的文明之源! 如何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底线伦理”教育呢?以下三个“统一”是可供参考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2.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提高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对照“一切以学生为中心”的认证理念,学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是当前创新创业教育亟需突破的瓶颈。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底线思维”包括以学生为中心的全员覆盖思维、成果导向的全员设计思维和持续改进的纠偏扶正思维等。专业认证与创新创业教育的互为联动,可助力工程专业认证的顺利实施以及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3.
在我看来,荣辱观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价值观问题。而价值观的教育必须是真实的、基于心灵的。陶行知先生说得好.真教育要“打到心里去”。不能“打到心里去”的教育是伪教育.最后不能真正地影响学生的人生信仰。荣辱观是价值观的底线。从这个意义上讲。荣辱观教育正在守卫我们的价值底线。“知耻”“晓荣”是人生道德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创新教育与教师角色转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创新教育摒弃传统教育机械、单向的“适应论”而走向“超越论”;创新教育废除传统教育变相“奴化”学生人格的做法,自觉发展学生以创新为内核的主体性人格;创新教育重视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塑造学生完美健全的理想化人格;创新教师呼唤教育角色转换,观念转换,能力转换,方法转换。  相似文献   

5.
责任教育是底线教育,是初中学校德育的原点和基点。在实践中通过“我的责任我明白”、“我的责任我承担”系列教育活动和激发学生的内部需求及学校、家庭、社会、学生四方联动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提高学生的责任能力。  相似文献   

6.
从社会转型期学校学生品德水平“一再”滑降的严峻现实出发,在对学校传统德育模式进行反思的基础上,提出实施“底线”教育是学校德育的新途径,并提出了“底线”教育的四种模式:环境陶冶模式、榜样身教模式、专业德育模式、能动自育模式。  相似文献   

7.
也谈“道德教育的伦理底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人们普遍感到德育“目标过高”,而这种德育又缺乏实效。问题不单在于过高的目标难以实现,更在于它导致对“道德教育的伦理底线”的忽视,结果就连起码的目标的实现,也不尽如人意。于是,多年来一直呼吁严守“德育的底线”。只是千呼万唤,实际情况并无根本的改变。《当代教育科学》杂志2004年第5期发表的题为《“底线”教育:学校德育的新模式》的署名文章中,尖锐地指出:“社会转型期学校学生品德水平‘一再’滑降的严峻现实,使如何保持学生品德水平滑降到某一个‘底线’后不再滑降,成为我们难以回避而且必须解决的问题”。作者基于这种…  相似文献   

8.
社会课的教育教学观念应该是开放的,通过“三个联系”(即联系社会生活、联系学生实际、联系科技发展)和“三个超越”(即超越教材、超越教师、超越课堂)在具体教学中的灵活运用,体现了教育新观念,促进了学生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是一种追求卓越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并不意味着忽视和放弃知识教育、能力教育以及现代教育中其他行之有效的做法。素质教育应重视“掌握学习”,“掌握学习”是以学生树立知识的学习、积累和超越的学习理念为主线。以学习的思考、学问的研究、学法的交流、学风的养成、学业的完成为重点,使学生在变革学习方式中不仅是接受、适应已有的一切知识,还要标新立异地改造、超越现有的一切知识,创造一切新知识。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激烈竞争。  相似文献   

10.
全纳教育视角下高校“重点关注学生”群体的教育和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华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5):244+246-244,246
全纳教育源于特殊教育,又超越了特殊教育,提倡学生“积极参与”,以社会主人的身份,通过群体合作的形式参与自己的事情。高校“重点关注学生”群体是众多高校使用的一个特殊词汇,本文旨在全纳教育视角下,打破传统思维,试图为高校“重点关注学生”群体的教育与管理寻求一条“佳径”。  相似文献   

11.
论创新教育的思想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展创新教育的前提是教育理念的创新,它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实现思想上的八大超越:超越“儿童怎会有创新”的陈腐陋见,超越统一性要求的思维枷锁,超越“听话”的传统误区,超越“单打一”的教育改革思路,超越“囚徒困境”的思想顾虑,超越“假、大、空”的思想怪胎,超越“一切在教”的误区,超越不敢尝试的保守心态。  相似文献   

12.
开展创新教育的前提是教育理念的创新,它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实现思想上的八大超越:超越“儿童怎会有创新”的陈腐陋见,超越统一性要求的思维枷锁,超越“听话”的传统误区,超越“单打一”的教育改革思路,超越“囚徒困境”的思想顾虑,超越“假、大、空”的思想怪胎,超越“一切在教”的误识,超越不敢尝试的保守心态。  相似文献   

13.
以学校价值观教育与学生生活的脱离和价值观教育知性色彩浓厚为论述角度,分别从价值观教育“脱离社会现实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过分诉诸‘灌输’方法,缺乏情感性”、“对学生身心发展特征的忽视”和“人文性与人性化的缺乏”等方面分析学校价值观教育的迷失,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超越知性窠臼、走进生活”的价值观教育,以期通过向本真道路的复归,提高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4.
论创新教育的思想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展创新教育的前提是教育理念的创新,它需要广大教育工作实现思想上的八大超越:超越“儿童怎会有创新”的陈腐漏见,超越统一性要求的思维枷锁,超越“听话”的传统误区,超越“单打一”的教育改革思路,超越“囚徒困境”的思想顾虑,超越“假、大、空”的思想怪胎,超越“一切在教”的误识,超越不敢试的保守心态。  相似文献   

15.
为了提高师范生的综合素质 ,大连大学师范学院创造了一门新的课程形式———教育体验课程 ,其内涵在于它的“体验”是植根于学生主体的精神世界 ,以精神世界的特征———想象为基础 ,着眼于自我、文化、社会、自然、教育之整体有机统一的人的“超越经验” ,并通过这种超越去体现师范生的道德价值和精神价值。实践证明 ,这种教育形式应当是师范生成长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6.
“学生参与”:一个历史与现实的话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生参与”的观念是现代教育产物。它超越了以往教育中单纯的“传授知识”和“传授方法”的观念,已经成为现代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现代教育创新的基本特征。中国教育的改革应当确立鼓励“学生参与”的观念,建立一种鼓励和保证学生积极参与的外在和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17.
“生本教育”站在教育本体论的高度,重新诠释了教育的旨归,引起了我国教育界的强烈反响。然而,实践层面的各种“伪生本教育”也在一线的课堂教学中大行其道,师道尊严之底线屡被冲破。本研究以一节“生本教育”公开课中的罪己者、保育员、旁观者、受气包四种教师像为切入点,立体式地剖析了一个“生本教育”的课堂,重新诠释了“生本教育”的真谛,提出了师生应在“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共同谋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生本教育”主张。  相似文献   

18.
《教育》2006,(12):F0002-F0002
西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是重庆市教委直属的七所重点中学之一,是“国家级绿色学校”,“全国科学教育基地”,“中国瑞典‘环境小硕士’项目实验学校”,“全国科技教育先进学校”以及“重庆市科技教育先进单位”。学校以“学校教育必须立足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为办学宗旨,实施“创新让一个民族强大,创新使个体超越自己”的科技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19.
教育超越论是当代中国教育学人关于现实教育最为重要的学术批判与建构之一。“无人”问题,即教育疏离人以及人的整体生活的问题是超越论反思与批判的对象。教育是“人”的教育,超越论对教育“无人”问题的反动,以构建“实践人”的人性论方案为根基。超越教育“无人”问题之要津在于使教育立足人之实践本性并使人成为超越性存在,实现人在“自我”与“社会”双重向度之超越。就此而言,我们将超越论视为重塑教育之精神与人之可能生活的一种努力。作为对教育“是其所是”的辩护与允诺,具有“智性诚实”高贵品质的超越论对于破除教育中的假象与偏见、反省时代教育状况、辨明教育发展之路向都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重思超越论,是过一种好的教育生活之理性自觉,也是过一种可能生活的一种可能思路。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当前学校未成年人思想状况分析,总结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中存在的“三个错住”,提出了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上要坚持层次性、基础性、实践性,要突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底线教育”、“点滴教育”、“实践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