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王墀  李科 《青年记者》2007,(6):14-15
“两会报道难,难于上青天。”很多同仁喜欢这样总结“两会”报道。难在哪里?难在突破,难在创新![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有人感叹两会报道难,难于上青天。难在哪里?难在报纸同质化严重,难在如何出新。作为一家地方都市类媒体,鲁中晨报今年的两会报道如何做出味道,怎样才能让读者眼前一亮,耳目一新?我们没有随波逐流,而是逆潮而动。在众多竞争对手纷纷跑步进京的同时,我们经过反复论证、研究,最终决定将全国两会“搬”到家门口,让我们的读者和编辑记者一起报道这次盛会。  相似文献   

3.
有人感叹两会报道难,难于上青天.难在哪里?难在报纸同质化严重,难在如何出新.  相似文献   

4.
熊德 《中国记者》2012,(5):106-107
架起跨越时空的国际对话平台"‘聚焦两会,环球问答’。欢迎收看CNC中文台两会特别节目‘环球问两会’。""两会就像一扇窗户,透过这扇窗户,可以看到中国繁荣发展的现实图景和充  相似文献   

5.
趣味驿站     
你爱我吗 妻子突然问丈夫:“你爱我吗?” “爱,当然爱!”丈夫毫不犹豫地回答。 妻子想了想又问:“你是不是怕伤害我才说的?” 丈夫连忙说:“不,我是怕你伤害我才说的。”  相似文献   

6.
趣味驿站     
《出版参考》2011,(9):28-29
你爱我吗 妻子突然问丈夫:“你爱我吗?” “爱,当然爱!”丈夫毫不犹豫地回答。 妻子想了想又问:“你是不是怕伤害我才说的?” 丈夫连忙说:“不,我是怕你伤害我才说的。”  相似文献   

7.
《中华新闻报》3月19日载文说,两会(全国人大、全国政协)期间,有些代表反映,对某些记者有五怕:一怕添油加醋。有些记者采访完代表,写成的稿子往往要加上一些并非代表本人说的话,美其名日“根据文章需要”,实则违背了代表意愿。二怕无中生有。采访中代表们根本没说  相似文献   

8.
如果你稍微留心,就不难发现:时下,尽管社会环境比较宽松,但新闻单位(尤其是地、县级)视批评报道为畏途,望而却步并非寥寥。究其原因,不外乎怕捅漏子,怕领导不喜欢;怕批评对象多方刁难,使批评中途夭亡;怕由此招惹新闻官司,导致法庭上见。一言以蔽之:批评难,难批评。毋庸讳言,组织批评报道确有一定难度。这难度,固然有相当一部分来自被批评者,包括一些领导机关、  相似文献   

9.
今年的中国“两会”闭幕后,一个有关媒体“两会”报道娱乐化的话题便浮出水面。“两会”报道中女记者拦腰抱住张艺谋央求给点儿“下锅菜”的出格举动,“中国人看病不算难也不算贵”的“雷人”说法,都成为媒体的两会“大餐”,这些无不显示出媒体在对待严肃的“两会”报道上的娱乐化做法和浅薄的舆论引导能力。  相似文献   

10.
<正>年年两会题相似,岁岁年年“报”不同。2023年是换届的两会,代表委员新面孔多,全国两会报道如何创新?我受命牵头负责报社2023年全国两会报道以来,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的脑中。笔者是2007年担任中国青年报社两会特刊主编,开始参与组织策划全国两会报道。当时建议给两会特刊取名“民生视界”,开了新闻界给两会特刊取名的先例。此后,笔者参与或主持了报社15年的全国两会报道组织策划工作,深感创新之难。  相似文献   

11.
每年的全国两会报道都有不少出彩的地方,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么,今年的两会新闻大战又有哪些新的特点呢? 一、评说两会历时十余天的两会报道,带给受众的是应接不暇的信息,然而在海量的信息面前,人们不仅要掌握信息,更需要了解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全面透彻地理解热难疑点问题,深刻体会两会与自身工作、生活产生的密切联系。因此,评说两会成为这次两会报道的一个显著特点,其规模和重视程度都超过了以往。《人民日报》开辟了"两会  相似文献   

12.
又是一年两会时。从1月到3月,报道两会再次成为全国综合性报纸的头等大事。两会商议的是发展大计,程序性内容多,报道同质化比较普遍:会议程序性报道是既定的,报道难有发挥;政府职能部门的官员在发布会上透露的政策信息,媒体最感兴趣,但各报都在场,我有人有;作为两会报道的重点,很多代表议案、委员提案是通过大会新闻组发给媒体的,各报资源相同;每次两会,各报都挑选精兵强将投入战斗,大批记者面  相似文献   

13.
观其 《青年记者》2007,(7):72-72
通过报纸、杂志、电台、电视、网站、手机等各类媒体,今年全国两会的新闻报道铺天盖地。要说全国人民都守着电视、捧着报纸、泡着网络享受这份媒体人眼中的“新闻大餐”,那显然不合实际,毕竟,在这块大地上,还有很多人为自己或家人的生老病死而愁眉不展,而奔波劳碌,他们,没有时间和心情跟踪两会,也发不出请总理网聊的呼声。但是,越来越多的人关心两会确是事实,因为,两会切切实实在影响中国,影响每一个中国人。[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每年的春季是中国的政治季节,因为有两会,同样的道理,这一段时间也是中国的政治传播最集中的时期。今年两会虽然不是换届选举,但是北京的政治温度明显有所上升。  相似文献   

15.
两会是中国国计、民生的晴雨表。两会发出的声音不仅仅为中国所关心,而且为全世界所倾听。正是由于中国的国计民生同两会的召开密不可分,中国的国策对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两会的重要性决定了全媒体参与新闻传播的独特性。一、海量两会报道中凸显电视节目主持人冠名节目  相似文献   

16.
最是一年春光好。春天,是万物复苏、种子萌发的季节。这个春天,我也迎来了自己的两会"初体验"。两会是新闻盛宴,亦是新闻大战。第一次上两会,我心里既激动又紧张。除了完成大量常规报道外,我还受领了一项特殊任务——每天采写一篇《两会日记》。《两会日记》是《解放军报》两会宣传的传统栏目,至今已持续了10多年。在我之前,报社多位新闻前辈曾为这个专栏采写过大量优质稿件,《两会日记》专栏也被评为全国人大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中国新闻》栏目在2012年全国“两会”报道中,对微博平台的整合运用,分析了电视媒体整合微博的一些策略。  相似文献   

18.
戚振扬  常冬 《新闻世界》2009,(6):157-158
2009年两会报道中,手机报、网络视频直播、移动电视等新兴媒体积极参与其中,成为新闻报道的生力军。各类新媒体强势出击,在组织报道及报道形式上实现了多个“首次”,增强了报道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两会与新媒体的高度合作与融合,不仅收获了双赢局面,也凸显了全国两会更加开放.透明的形象。  相似文献   

19.
《声屏世界》2013,(6):174-176
三月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两会")召开的日子,也是国人传达自主声音的最佳时期。"两会"期间全球媒体聚焦北京,特别是今年"两会"上,中国新领导层顺利接班,外媒更加积极关注"两会"以及中国在改革、反腐、环保、民生等领域的新举措。作为舆论和大事件传播的国家级电视媒体,中央电视台多个频道高度聚焦"两会",特别是中文国际频道CCTV-4在今年的全国  相似文献   

20.
对于时政报道,面对市场的地方都市报是既爱又怕。爱的是,时政报道事关全局,很重要;怕的是,领导活动和会议报道多,且内容讲究程式、行文庄重、用词严谨、政策性强,很多重要的信息往往被淹没在抽象的、文件式的语言当中,读者不爱看。2004年开始,《温州商报》全面调整时政新闻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