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莫言是中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本土作家。在新时期文学中,莫言在海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是一位别树一帜的作家,他以其自由奔放的叙述、天马行空的想象和横溢恣肆的语言,把中国最民间的、最民族的本真的东西献给世界看。莫言名副其实地成为了中国民间文化、民族文化在世界的代言人。  相似文献   

2.
在当代作家中,莫言以语言风格独特和创作理念个性化而著称。他的语言狂乱驳杂又大气磅礴,婉约清丽又深情款款,既保留了民间话语粗野淳朴的原始风貌,又满足了艺术语言的审美需求。莫言小说中的语言不但是了解莫言文学历程的可靠凭证,也是接近莫言内心世界,把握莫言创作心理转变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3.
莫言小说有其独特的艺术特征,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当代中国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在文学全球化的时代,文学创作既要立足于现实生活与民族传统,又要面向世界,吸取世界一切优秀的文学创作经验和遗产,同时又要在现代性视“中审视民族精神,才能创造民族文学新的辉煌,引领未来世界文学的潮流。  相似文献   

4.
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川端康成是两位世界级的文学大师.陀思妥耶夫斯基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鼻祖,川端康成被喻为是日本现代文学之父,他们的文学作品固然代表了本民族的文学传统、审美意识、思维方式,差异性较为明显.但在其作品中却都对人性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变态心理、梦幻表现、潜意识是常用的心理分析手法.本文就其作品的心理分析手法做了比较,并考究了其成因.  相似文献   

5.
莫言的创作虽然受到了福克纳、马尔克斯、川端康成等外国作家在表现技巧、题材内容和思想主题等多方面的影响,但莫言经由自己自觉的、特有的、生动的创造性转化,并植根于当下社会与民间传统,最终确定了自身“虚幻现实主义”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6.
周勇 《上海教育》2012,(31):53-55
10月11日晚提笔勾勒此文框架时,得知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因此思路全断,只剩激动不已。回家路上,心里不停默念"太好了"。莫言以文学的方式,为我们的语言、民族与国家,赢得了世界尊敬。还想起十多年前读研究生,按照老师丁钢教授的指引,在图书馆阅读那套台湾编的诺贝尔文学奖作品集,试图从中学习萨特、加缪、福克纳、马尔克斯等人的历史与文学思想方式。  相似文献   

7.
邢孟达 《考试周刊》2013,(34):19-20
川端康成的名作《雪国》将日本传统文学的悲哀与冷艳相结合,向读者展现了以女主人公驹子为代表的纯净美和悲哀美的完美融合。同时,也体现了日本民族"物哀"之美的美学理念。  相似文献   

8.
金宁 《林区教学》2014,(1):65-66
川端文学以日本传统文化为基础,吸收了西方现代文学中的表现技巧和手法,来表达日本民族独有的纤细而敏锐的感受,进而创造出川端文学所具有的独特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艺术风格,体现了日本文学传统中独有的物哀和幽玄的美。因此,川端康成的作品中始终具有着一种悲与美相交织的独特艺术底蕴。《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早期最具特色的代表作品,也是奠定川端康成文学地位的重要基石,是他对自己文学基调的定位之作。这部作品描写了主人公"我"因孤独症而性格扭曲,却在与巡回艺人、特别是和纯真美好的舞女的接触中,得到了心灵的净化,孤独得到治愈。可以说,《伊豆的舞女》是一首洋溢着喜悦和哀愁的"青春之歌"。  相似文献   

9.
《透明的红萝卜》给莫言带来了各种荣耀和名誉,至今仍为研究者津津乐道,其中一大亮点就是大量使用了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日本汉学家藤井省三1992年翻译的该小说在日本引起了"莫言热",其原因之一在于译者巧妙地译出了原文用山东高密口语化方言所表现的明喻、暗喻、借喻等修辞特点,消除了日本读者阅读该小说时的语言文化障碍,实现了直译、意译方式的灵活转变,为中国文学日译成功和文学中的修辞翻译提供了范本和经验,也为研究莫言文学和莫言文学日译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1990年,藤井省三翻译的《秋水》出版,也成为日本最早的莫言文学译介者之一.藤井省三在翻译莫言文学之初,就显示出对莫言文学价值的清晰认识和深厚的文学批评张力.1991年,藤井省三对莫言文学"魔幻现实主义"的评价,与21年后授予莫言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基本一致.藤井省三关注莫言文学的发展,在将莫言文学译介到日本方面,保持...  相似文献   

11.
付红妹 《沧州师专学报》2005,21(4):42-43,45
从川端康成的成名作<伊豆的舞女>入手,结合小说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和艺术风格等等,分析了川端康成审美意识中的物哀之美与幽玄之美.并追根溯源,论证了川端康成的审美意识来自于他对日本传统美意识的传承,强调了川端康成的创作是植根于日本本民族的土壤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12.
“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这是瑞典皇家科学院对莫言作品的评价和解读。莫言获奖,对中国文学来说,是一个崭新的开始;对中国文化来说,是一个难得的契机。但它更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是,中国文学要想走向世界,就必须保持“中国风格、中国精神、中国气魄”。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今天,民族性成就莫言走向世界;未来,民族性必将使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史上获得更多的尊严与荣誉。  相似文献   

13.
世界文学的百花园中,小说是异常绚丽的一枝。自古而今,国别不同,语言各异,优秀之作层出不穷,虽竭毕生之精力,也难以阅读殆尽。在此,仅择日之川端康成、英之勃朗特三姐妹、奥之卡夫卡、美之塞林格等,作一蜻蜓点水、以点带面式的介绍。 川端康成和他的小说   日本是一个岛国,但却不封闭,善于向世界各国学习,这其中,当然包括向其近邻──中国学习。可以说,自古以来,日本就深受中国文化影响,这一点,从 11世纪初问世的紫式部的长篇小说《源氏物语》中,多处引用唐人诗句及中国古代典故即可见一斑。到近代,日本成了世界各种思…  相似文献   

14.
川端康成尝言:“我的文学,只是所谓感觉的东西而已。”似是自谦,亦无妨视作自负之语。这篇《石榴》便是如此。川端康成透过一个极简单的恋爱事件,充分展露了女主人公敏细、曲微而又丰盈的内心世界,咀之嚼之,余味无穷,表现了川端康成作为一个感觉圣手敏锐深潜的洞察力和炉火纯青的细节构造力。  相似文献   

15.
川端康成的创作带有浓郁的民族气息 ,展示着日本传统文化多方面的特质。首先 ,日本国民属于现实性、直观性而非分析性、逻辑性的国民。日本文学具有平列性与相对独立性的特征。《雪国》在结构、情节及人物三方面均表现出此特点。其次 ,热爱自然是日本民族精神生活与“美意识”的核心。日本文学特别喜欢用大自然的风物表达自己的情愫 ,表现人与自然的融合。《雪国》细腻地描写了雪国的洁净美 ,抒发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相似文献   

16.
川端康成一生执著于"美"的追求。自然抒写之哀美,女性抒写之悲美,死亡抒写之幻美,构筑出一个近乎苛刻的唯美文学世界。日本式的"死亡哲学"和作家自身的死亡体验,则哺育了川端康成独特的"死的美学":死即生,死就是最高艺术。最终,以艺术为信仰的川端康成怀着宗教般的虔信优雅地走向死亡。  相似文献   

17.
范婷 《文教资料》2006,(14):27-28
作为中日两国的文学大师,沈从文、川端康成和他们笔下的两座“城”——《边城》和《古都》都是立足于本民族文化的优秀文学作品,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本文拟从故事题材、语言风格、写作意图和作品的地位价值四个方面对这两部东方文学的经典进行具体地平行比较。通过比较找出二者的异同点,使各自的特色和优点在对比中更加突显出来,作品的深层次价值也更能为人所认识。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的东方文坛上,沈从文和川端康成以其作品诗化的语言,抒情的笔调,对传统文学的浓情厚意,在两国文坛上独树一帜.他们的小说融自然之美与人情之美于一体,在对自然风物的描摹中抒写着传统的美丽与哀愁,而"水"成了两位作家在小说中叙事抒情的特殊载体.  相似文献   

19.
日本文学作家川端康成以《伊豆的舞女》、《雪国》、《千鹤》、《古都》在中国掀起了一场"川端热",他是亚洲第二位摘取诺贝尔文学奖桂冠的作家。他以新感觉表示传统美,成为新感觉派的不懈坚守者。通过对川端康成作品《伊豆的舞女》的情节、角色、主题等方面理解和分析,进一步研究川端康成的文学式特点,再一次解析川端的文学基调。通过简单的故事情节、人物特点、主题的层层叠加构建了川端独特的文学基调。  相似文献   

20.
语言与文化紧密相连,但不同语言间的文化相差甚远。因此在文学翻译中,需要对文化进行翻译补偿。本文以莫言小说《变》的英译本中出现的文化补偿现象为例,浅谈文学翻译中的文化补偿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