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观察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性期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计数的动态变化,并探讨其与心肌梗死面积及心肌灌注水平的关系.方法 连续选取于发病12 h内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STEMI患者43例,于直接PCI术前后多个时间点检测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并分别分析与心肌酶峰值及校正TIMI帧数(CTFC)的关系.结果 中性粒细胞计数丁卣接PCI术后24 h达到最高值(8.22±3.00)×109/L,术后7 d降至最低值(4.30±1.44)×109/L;血小板计数丁术后72 h降到最低值(195.3±61.0)×109/L,术后7 d恢复至基线水平.中性粒细胞计数的基线值与CK峰值(r=0.406,P=0.008)和CK-MB峰值(r=0.388,P=0.011)正相关,术后24 h最高值与CK峰值(r=0.623,P<0.001)及CK-MB峰值(r=0.528,P<0.001)的相关性更为密切.血小板计数的基线值(r=0.347,P=0.024)和最低值(r=0.355,P=0.027)分别与CTFC旱负相关.在调整了相关的冠心病危险因素后,术后24 h中性粒细胞计数对CK及CK-MB峰值的独立预测价值更高(B=0.678,P<0.001;β=0.441,P=0.004),PCI术后72 h血小板计数(B=-0.330,P=0.032)对CTFC有独市预测价值.结论 行直接PCI治疗的STEMI患者急件期尤其术后24 h中性粒细胞水平升高与较大的心肌梗死范围相关;而血小板计数的最低值越低,术后心肌血流灌注程度越差.  相似文献   

2.
1病例介绍 患者女,57岁.乏力,发热,鼻衄2个半月就诊.贫血貌,浅表淋巴结不大,肝未触及,脾大肋下2cm,下肢可见散在的出血点.实验室及其它检查,血象:Hb61g/L,WBC 5×109/L,BPC 48×109/L,Ret 0.1%,分类:原始细胞40%,中性中幼粒4%,中性晚幼粒5%,中性分叶核粒细胞10%,淋巴细胞41%,分类100个有核细胞可见有核红细胞7个.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蓝尾蝾螈(Cynops cyanurus)血液进行显微观察、计数、细胞大小测量及数量比例测定。结果:红细胞较大,椭圆形,平均直径25.50×38.09μm,细胞核染色质密集,白细胞圆形,直径比红细胞长径短,核较大,白细胞中淋巴细胞最多,其次为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酸性粒细胞极少,碱性拄细胞未见到,红细胞平均数为7.47×10~4/mm~3,白细胞平均数为0.80×10~3/mm~3,并与新疆北鲵和大鲵进行了比较和讨论。  相似文献   

4.
月鳢血液的研究及其与性别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月鳢血细胞的显微结构、数量、大小,核的大小,白细胞的分类计数及血红蛋白含量等方面进行了观察、测定,并进行了雌雄两性比较。结果表明,月鳢的血红蛋白量为(8.06±1.78)g/100ml;红细胞数量值为222.52±57.53(10^4/mm^3);白细胞数量值为2.25±0.51(10^4/mm^3);白细胞分类计数中淋巴细胞占(68.78±4.68)%,单核细胞占(8.42±1.78)%,血栓细胞占(7.59±5.54)%,嗜中性粒细胞占(15.53±5.54)%;红细胞大小(长径×短径)为(12.64±0.48)μm×(7.44±0.30)μm;红细胞核大小(长径×短径)为(6.02±0.29)μm×(1.89±0.14)μm。性别对血细胞的形态结构及血液指标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
采用抽血化验方法研究急性力竭运动后桑拿浴对人体白细胞系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运动后桑拿组桑拿浴后白细胞总数显著高于对照组,中性粒细胞数目较自身运动后即刻增多,而淋巴细胞数目基本不受桑拿浴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对沙塘鳢的基本形态特征和血液生理的红细胞数、白细胞分类计数进行研究并分析细胞间的相互关系,为沙塘鳢血液生理提供较为系统的资料,同时也为沙塘鳢人工养殖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选用20尾沙塘鳢,雌雄各10尾,测定了形态指标,采用尾静脉取血和心脏取血法制作40张装片,在每张装片上随机选取100个细胞计数。结果显示,体重集中在24.0~40.0 g之间,体长集中在7.0~11.0 cm之间;共发现5种血细胞,其中,红细胞占84.10±7.27个,淋巴细胞占2.00±1.41个,嗜酸性粒细胞占5.75±3.92个,嗜中性粒细胞占6.78±4.35个,嗜碱性粒细胞占2.67±2.26个;雌雄鱼体间除了体重与体长具有显著相关性外,血细胞间并无显著性;在不做区分时,除了嗜酸性粒细胞与嗜中性粒细胞不具相关性外,其余四种细胞都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小儿惊厥1例     
1 病历摘要 女,3岁,因突发惊厥20分钟就诊。查体:神志不清,面色苍白,口吐白沫,双眼球上斜固定,四肢抽动,体温:38.5℃,双肺闻及少量痰鸣音,心脏,腹部无异常。患儿既往体健,无发热惊厥史。血常规:白细胞9.6×10~9/L,中性粒细胞0.52,淋巴细胞20.98,血红蛋白135g/L,粪便镜检:阴性。诊断:上呼吸道感染,高热惊厥。立即在上下磨牙处安置牙垫,吸氧,针刺人中,缓慢静注安定3mg,肌注安痛定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三类抗生素治疗(氟喹诺酮类药物-拜复乐,大环内酯族-阿奇霉素,β内酰胺类-优立新),对控制COPD急性发作(AECOPD),缩短治疗周期,对病人肺功能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病例对照研究.将符合入选标准的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为A组(拜复乐治疗组),用拜复乐400mg每日一次顿服×5天为一疗程,B组(阿奇霉素对照组)用阿奇霉素250mg qd首剂加倍×5天、C组(优立新对照组),用优立新375mg bid×10天为一疗程,每个病例随访1年.结果:在156例患者的痰标本中,分离出病原菌106株,总阳性率67.94%,其中革兰氏阳性菌占32.08%(34/106),主要为肺炎链球菌16.04%,革兰氏阴性菌占67.92%(72/106),主要由大肠埃希菌16.04%,阴沟肠杆菌16.98%等构成.三组细菌清除率和单次治疗临床疗效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在一年随访期间,A组病人发作次数(人次/年)158.5±24.7显著低于B组374.5±46.8和C组368.4±38.4(P<0.01),治疗后二次间急性发作间歇A组98.5±54.4天明显长于B组38.2±12.3天和C组43.8±17.2天(P=0.001).在A组中一年随访后SGRQ量表评分显著降低,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在B和C组中治疗前后评分无显著差异.生存质量评分在治疗前无显著差异的三组病人,在一年随访后,A组病人评分显著低于B和C组(P均<0.01).随访一年后,A组肺功能指标(FVC、FEV1、PFVC、MMF、MVV)均高于治疗前(P<0.01),而B、C组治疗前后无显著差异(P>0.05).随访一年后,A组肺功能指标显著高于B、C组(P均<0.01).直线回归分析表明SGRQ的症状与FEV1有直线相关(p=0.002).结论:拜复乐对控制下呼吸道感染较为有效,能改善和延缓肺功能下降速度;改善病情的严重度,表现为急性发作次数减少和治疗后缓解期的延长,为病人肺功能恢复和改善QOL提供前提.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测定女性吸食海洛因患者外周血中T细胞亚群Th1/Th2细胞因子和血清中性激素的变化,从分子水平探讨吸食海洛因对女性免疫功能和性激素的影响。方法:取吸毒组和正常对照组清晨空腹静脉血3mL,应用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测定Th1/Th2细胞因子,采用放免法检测血清雌激素(E2)、孕激素(P)。结果:吸毒组30例患者Th1细胞因子(IL-2:1.45±0.48μg/L,TNF-β:0.37±0.14μg/L,INF-γ:2.99±0.55μg/L)和Th2细胞因子(IL-4:23.68±11.22μg/L,IL-10:12.11±5.13μg/L)低于32例健康组Th1细胞因子(IL-2:4.09±0.79μg/L,TNF-β:0.91±0.35μg/L,INF-γ:5.69±0.91μg/L)、Th2细胞因子(IL-4:54.24±17.21μg/L,IL-10:22.34±7.26μg/L)水平(P<0.01);吸毒组患者血清雌激素与孕激素水平显著低于健康组(吸毒组E2:38.71±18.18ng/L,P:0.79±0.53μg/L;健康组分别为79.98±34.42ng/L和2.10±0.86μg/L)(P<0.01)。结论:海洛因的摄入可导致青年女性性腺激素水平下降和免疫水平全面下降。  相似文献   

10.
探讨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入院时白细胞升高与近期死亡的关系。方法:收集我科1998年2月-2002年12月住院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51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按入院时24小时内白细胞计数≥10×109/L和<10×109/L,将病人分为白细胞正常组和白细胞升高两组,调查两组的基线资料,调查两组病例4周死亡率与白细胞的关系。计数资料用x2检验。结果:两组的基线资料相似,具有可比性。白细胞升高组28例,4周死亡12例,死亡率42·9%;白细胞正常组23例,4周死亡3例,死亡率13·0%。两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值<0·05。其中,白细胞升高≥16×109/L亚组11例,死亡10例,死亡率91%。结论:白细胞升高可能为提示急性心肌梗塞近期预后的危险因素,急性心梗的治疗应降低白细胞以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1.
药源性粒细胞减少症与粒细胞缺乏症研究现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药物不良反应,自十九世纪磺胺药问世以来一直为医学界所关注.药源性血液病约占药物不良反应的10%,药物相关死亡病例数的40%.据WHO药物反应国际监督调查研究中心收集的主要药源性血液病中,粒细胞减少与缺乏约占40%左右[1].近年来,药源性粒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症世界各国呈历年递增的趋势.临床上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持续<2×109/L,称为粒细胞减少症(granulocytopenia), <0.5×109/L,称为粒细胞缺乏症(agranulocytosis).根据发病机制的不同,分预期性反应和非预期性反应两大类.本文就国内近年来报道的引起粒细胞减少和缺乏的药物及其致病机制、诊断与治疗情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自拟中药免疫促进剂对SD大鼠白细胞、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将黄芪、板蓝根、炒白术、茯苓、陈皮、山楂、甘草、山药等中药材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后经水煮,醇沉后浓缩,每毫升药液相当于1g生药。取60只24日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对照组、1.5m L/kg组、3.0m L/kg和6.0m L/kg,对照组正常饮水,其余试验组每天定时称重,并按1.5m L/kg、3.0m L/kg和6.0m L/kg体重折算剂量后定时灌胃,于灌胃后第10d、30d和60d通过心脏采血后,经血细胞分析仪及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各种白细胞数量及血清生化指标。结果:结果表明,1.5m L/kg组可使血液中淋巴细胞数增加或显著增加,6.0m L/kg组可使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数极显著减少,其余各种白细胞数变化不显著。至灌胃60d时,血清中UA、ALT、ALP和LDH含量极显著减少(P0.01),6.0m L/kg组TC含量极显著减少,其余生化指标在不同时间变化不显著。结论:自拟中药免疫促进剂可部分提高SD大鼠淋巴细胞数量,降低血清中UA、ALT、ALP和LDH含量,以1.5m L/kg剂量组最适。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刺五加多糖对体外培养人白血病K562细胞有无增殖抑制和凋亡诱导作用。方法:取培养至对数生长期的K562细胞(密度为5×104/mL和1×106/mL)分别接种于96孔培养板(100μL/孔)及50mL培养瓶(1.5mL/瓶)中,加入不同浓度的刺五加多糖作用24h后,用CCK-8法检测刺五加多糖对K562细胞增殖抑制作用;荧光显微镜检测细胞凋亡。结果:不同浓度刺五加多糖(0.405、0.810、1.620、2.430、3.240mg/mL)作用K562细胞24 h,抑制率分别为16%、27%、48%、50%、55%;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发现培养K562细胞中出现核固缩、凋亡小体。结论:刺五加多糖对体外培养K562细胞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诱导K562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10例苯接触致造血异常者的骨髓象及血象变化分析,了解其特点。方法:对10例患者均进行骨髓穿刺,骨髓涂片、血片进行瑞氏染色和铁染色进行分类计数,并观察细胞形态。结果: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1或接近1,骨髓细胞外铁正常,内铁增高。均有不同比例的环形铁粒幼细胞和含有铁颗粒的成熟红细胞。结论:苯致造血异常时外周血粒/淋与一般再障明显不同,苯中毒早期即有铁代谢障碍,可见铁粒红细胞。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天麻钩藤饮对肝阳上亢型高血压患者抗氧化活性以及颈动脉硬化的影响.方法:选择肝阳上亢型高血压患者60例,随机分为天麻钩藤饮组(中药组)和非洛地平组(对照组)各30例,治疗6个月,分别检测治疗前后患者血压、血清SOD、MDA以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变化.结果:治疗后,2组血压均明显下降,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天麻钩藤饮组和非洛地平组的SOD活性在治疗前分别为(85.6±11.2)U/mL和(86.3±12,5)U/mL,在治疗后为(98.1±12.8)U/mL和(95.1±13.2)U/mL,治疗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MDA在治疗前为(6.28±1.65)nmol/L和(6.23±1.58)nmol/L,治疗后为(4.08±1.30)nmol/L和(5.11±1.39)nmol/L,治疗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天麻钩藤饮组IMT治疗前后分别为(1.16±0.14)mm和(0.75±0.08)mm,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天麻钩藤饮对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患者具有良好降压作用,并且能增加抗氧化活性,改善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硬化.  相似文献   

16.
研究急性硼酸中毒对雄鼠血液成分的影响。20±2g清洁级昆明系雄性小鼠7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Ⅰ-Ⅵ组共7组,每组10只。经口染毒,试验Ⅰ~Ⅵ组硼酸染毒剂量分别为1.93、2.50、3.23、4.18、5.41、7.00 mg/g·w,对照组灌服0.20mL/10g·w生理盐水,观察期14d。濒死和存活致死的小鼠,右心房采血,红、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测定;制作血涂片,瑞氏染色,白细胞分类计数。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Ⅰ-Ⅴ组红、白细胞数,血红蛋白含量均不同程度升高,试验Ⅵ组红、白细胞数升高,血红蛋白含量降低,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白细胞比例:试验组中性粒细胞不同程度升高,其中试验Ⅱ-Ⅵ组显著升高(P0.05);嗜酸性粒细胞均降低,除试验Ⅳ组,其他试验组显著降低(P0.05);试验Ⅰ组嗜碱性粒细胞降低,试验Ⅱ-Ⅳ、Ⅵ组升高,其中试验Ⅲ组显著升高(P0.05);单核细胞均升高,其中试验Ⅵ组显著升高(P0.05);淋巴细胞均降低,其中试验Ⅱ-Ⅵ组显著降低(P0.05)。急性硼酸中毒对雄鼠红、白细胞数,血红蛋白含量及各种白细胞比例有较明显影响,甚至表现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17.
研究金钱草对草酸钙结石模型小鼠的红、白细胞数目的影响.方法:30只小鼠按体重相近原则分为3组。Ⅰ组作为对照组小鼠自由饮用自来水,Ⅱ、Ⅲ组作为试验组小鼠自由饮用主要由1%氯化铵和1%乙二醇配制成的成石液,每组小鼠每日灌服药液0.5mL,Ⅰ、Ⅱ组小鼠灌服生理盐水,Ⅲ组小鼠灌服金钱草水提取液.28天灌服结束后,选取每组小鼠,乙醚吸入麻醉,立即眶后静脉采血,血样放入加了抗凝剂的样品管.采集的血样用于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结果:与试验Ⅲ组小鼠白细胞数目和嗜中性粒细胞所占比例两项指标相比,对照组Ⅰ组白细胞数目少了3211个/μL(P〈0.01),嗜中性粒细胞所占比例增多11%(P〈0.05);试验Ⅱ组白细胞数目少了2619个/μL(P〈0.01),嗜中性粒细胞所占比例增多17%(P〈0.05).结论:金钱草能够通过调整小鼠内白细胞的变化来改变机体的免疫力,进而发挥抗结石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与2型糖尿病患者血压和血糖的相关性。方法连续收集2013-10~2014-06间于我院就诊并诊断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100例,作为糖尿病组;非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作为对照组。收集所有患者的血液检测血常规,并测量坐姿血压。结果对照组患者平均空腹血糖为(95.20±30.10)mg/d L,糖尿病组为(147.85±72.54)mg/d L。糖尿病组和对照组平均血压分别为138/90 mm Hg、120/80 mm Hg,平均RDW-SD(RDW标准差)分别为(46.84±3.18)f L、(46.44±4.64)f L,两组的平均RDW-CV(RDW变异系数)分别为(14.80±0.71)%、(14.74±1.94)%。糖尿病患者中RDW-SD和空腹血糖、血压间无显著统计学意义的相关性,而RDW-CV和血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性。结论本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中RDWCV与血压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9.
采用适用于石蜡切片的新近发展的抗体,对20例在临床病理上符合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简称恶组)特点的病例进行了其细胞属性的探讨.发现大多数病例的瘤细胞为组织细胞起源的可能性大;5例肠型恶组,其中4例瘤细胞表达 T 细胞标记,表明其应归属于 T 淋巴细胞系列肿瘤;另一例肠型恶组表达组织细胞标记,可能代表真正的组织细胞源性的肠型恶组;此外,初步观察表明除肉芽肿样型外恶组的其它三种病理组织学类型间无明显免疫组化表型的不同.  相似文献   

20.
病例摘要患者,男10岁,因反复睾衄伴紫癜23天、腹痛、黑便。体检:轻度贫血貌、全身皮肤、巩膜无黄染、颜面无皮疹、浮肿。四肢可见1×1~5×5cm大小淤斑,肝于肋下0.5cm,剑下1.5cm,脾不大,心肺正常。外周血:白细胞6200/mm~3(6.2×10~9/L),中性粒细胞68%,淋巴细胞32%,血红蛋白9.5g(95g/L),红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