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图书既是精神产品又是物质产品.图书的精神产品属性集中表现在内容方面,而物质产品属性则主要反映在载体方面,两者间的关系实质上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形式一定要为内容服务,要便于内容的表达,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要为内容增色.因而,作为图书质量的重要方面,图书印装质量应得到我们出版界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
图书既是精神产品也是物质产品,这种二重性使其在生产、交换与消费的过程中表现出独特的产品属性。图书的产品属性,决定了图书出版业具有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既相融合又相矛盾、精神和物质生产一体化、垄断与竞争兼备的交叉型风险性的产业特征。  相似文献   

3.
论图书的“双重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图书既是商品,又是精神产品。它是由书的思想内容和书的物质形态组成的,它兼有商品和精神产品的特性,具有鲜明的“双重性”的特点。正确地认识图书的“双重性”,将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出版社的性质.处理好图书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正确地贯彻党的出版方针。一应当承认图书是商品,因为图书一经出版,进入流通领域,就具备了商品的一切属性。图书如同其他商品一样,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一方面,图书中凝结着著作者、编者、印刷工  相似文献   

4.
王风雷 《出版参考》2011,(13):29-30
图书出版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其产品——图书,既是精神产品又是商品,作为图书出版业核心环节的编辑活动既要适应精神文化产品生产的特点,又要符合一般商品的供求关系特点和市场规  相似文献   

5.
唐琪 《编辑之友》2002,(5):38-39
图书是一种物质产品,但它是根据社会的需要,以传播和积累思想文化、科学知识为目的的物质产品,因此,它也是一种精神产品.图书的双重属性使得它的生产以双重方式进行.一方面,作者和编者都要在有利于社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巩固与发展的前提下,按照精神生产的目的和规律,进行自由、自主的创造性劳动,阐发某种科学真理,传播某种人生感悟,宣泄某种郁积于心、不能自制的感情,并为满足人类求真和审美的需要,通过科学和艺术的创造,实现自己的本质力量,这是图书的生命所在.  相似文献   

6.
和世界上一切事物、一切现象都有自己的内容和形式一样,图书也有它自己的内容和形式。研究图书的内容和形式,应该注意到图书既是物质产品又是精神产品的这种特点。图书作为物质产品,有它自己的内容和形式,这种内容就是图书的物质构成,而形式则是反映这种构成的物质形态。图书最本质的属性是社会精神产品,是作为人类精神财富而存在的。这是我们考察图书的内容和形式的基本方面。作为精神产品的图书,构成它的内容的  相似文献   

7.
如同一切商品都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一样,图书也不例外。就其使用价值来说,它又不同于以物质产品为其特征的商品。如粮食主要用来做食物,布匹主要用来做衣物,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使用价值在于其物质特性。图书是以精神产品为其特征的商品,主要用于文化的需要,满足人们求知、交流、欣赏、娱乐等精神生活的需要,使用价值在于其精神或思想特性。这种精神方面的使用价值,是由精神方面的劳动,即作者的劳动和编辑的劳动共同形成的。编辑的劳动不同于作  相似文献   

8.
一、总编辑的工作关系全局出版单位是出版物的生产经营单位。以图书出版为例,图书是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的统一,它的内容是精神产品,载体是物质产品。我们研究出版业的问题要从这个实际出发。编辑部门是图书特别是精神产品的生产部门。编辑部门决定着图书的品种、数量、质量、品  相似文献   

9.
出版规范与图书质量泛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图书是一种具有物质和精神双重属性的特殊产品,其质量水平较之其他产品更加重要。高质量的图书离不开严格的出版规范,只有把握好出版的政策规范、学术规范、技术规范,才能保证图书的政治质量、学术质量、施工质量。  相似文献   

10.
研究出版社的性质,首先需要对出版社所生产和经营的主要产品——图书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图书是知识的载体。它是由表达知识内容的书稿和适于大量复制书稿内容的物质载体相结合而成。书稿和物质载体两者缺一,就不成其为图书。因此,既不能只着眼于书稿,说图书是精神产品;也不能只着眼于它的物质载体而说图书是物质产品;笔者认为,宜把图书这种劳动产品定义为载运着书稿形式精神产品的物质产品,或者说它是文化产品。文化产品不同于知识产品,不同于文化用品。知识产品是指文章、科技成果等精神生产成果的直接体现,文化产品是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大量复制而成的知识产品。纸张、文体用具是掌握文化需要使用的文化用  相似文献   

11.
一般物质产品,其使用价值在于改善人类的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图书作为精神产品,它也要经过流通领域,实现商品交换,因此它也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具有商品属性。图书的使用价值主要表现在它所具有的文化价值上,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即人们从图书载体的信息中,吸取、了解著作所表达的思想、观点或科学文化知识。  相似文献   

12.
最近,在出版界,搞经济承包的风气又盛行起来了。有的包到社,有的包到编辑室,有的甚至包到个人。对这种做法,我一直持怀疑态度。理由之一,图书是商品,却不是一般商品。一般商品只是一种物质产品,而图书既是物质产品,又是精神产品,而且首先是精神产品。图书离开它是精神产品这个前提,它的物质产品的属性,也就失去了意义。做为精神产品,它主要是由编辑部门生产出来  相似文献   

13.
一、图书的性质和作用不同于一般商品,决定了图书出版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人们习惯于把图书出版称之为精神生产,其产品称之为精神产品。精神要成为产品首先必须在物质形态上存在。图书便是其物质形态的一种。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这种物质形态同其他物质产品一样,表现为商品的属性。但是,区别图书不同于其他商品的本质特征,不在于它在形式上的物质形态,而在于它的内容的非商品属性。图书的内容的非商品属性,是由其内容的特点作用所决定。为  相似文献   

14.
目前国内的纸质图书定价到底贵不贵?此问题一出,可谓众说纷纭,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读者认为偏贵了,出版业者则认为还是便宜了,彼此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各有各的观点。图书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具有一般商品所有的属性;但是图书作为精神文化产品,与其他商品又有着本质的区别。作为物质产品生产,图书出版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市场供求规律的调节,市场供求规律的  相似文献   

15.
贺丽 《采.写.编》2021,(9):135-136
图书不仅是物质方面的产品,更是精神文化的载体,图书编校质量不仅关系出版单位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更是对广大读者负责的体现.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精神文明的发展与之匹配,因此国家相关部门、社会、人民大众对于精神文明产品的需求不断提升,加强图书编校质量的管理和提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分析图书编校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对提升图书编校质量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6.
技术编辑从事的是精神产品的物质形态设计,是书籍生产过程中衔接文字编辑与印制工作的中间环节,是图书出版行业的专业技术人员.  相似文献   

17.
在出版界,有一些理论问题常常引起争论,例如图书是不是商品?出版社要不要按经济规律办事?出版社是事业单位还是企业单位?等等。这些问题,与出版经济政策的制订有密切关系。(一)图书是不是商品,这是一个争论已久的问题。有些人强调图书是精神产品,不承认它是商品。这种说法是很难站住脚的。不错,图书是精神产品(严格地讲,图书是精神产品和其物质载体的结合物),但是,出版社出版的图书,并不是为了自己消费.而是通过流通渠道,投入市场,供读者购买用来满足其精神需要的。政治经济学常识告诉我们,用来交换,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  相似文献   

18.
差异化之说     
<正>当今时代随着物质产品的愈加丰富,人们对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也愈加多元化。据新闻出版总署近期公布的《2006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显示,2006年全国图书、期刊、报纸用纸量增长1.84%;图书品种继续增长,达到233971种;报刊发行量呈现增长势头。相信仅凭这一点,除了可以反映出我国传媒市场的繁荣,更能让我们感受到竞争的激烈。  相似文献   

19.
图书既是物质产品,又是精神产品,具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重意义.图书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出版社的生存发展.印前检查是图书出版流程的最后一个环节,具有重要的把关作用.笔者根据日常质检工作中接触的稿件,从政治性及敏感性、知识性、文字、参考文献等四个方面,列举了一些常见差错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解决办法,以期能更好地提高图书质量.  相似文献   

20.
孙皓 《现代出版》2006,(4):31-33
每种产品都有它的生命周期,图书产品同其他物质产品一样都要经历从进入市场到退出市场的全过程。图书产品在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都会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而呈现出不同的市场特征,书业企业必须采取适当的营销策略,使其在各个阶段取得良好的销售收益。研究图书的生命周期,分析书业企业在各个阶段制定的营销策略,对于提高图书产品的销量,延长图书产品的生命周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