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过去的阅读教学,由于偏重“工具性”,而忽略了“人性”,语学科中的阅读教学基本上变成了字词句篇的条分缕析,绝大部分教师的教学流程只是把教参上别人感悟的现成结论硬塞给学生,理性的分析代替了感情丰富的体验,学生获得的认识绝大部分不是自己感悟得来的。作为语老师,教学一篇课,应该让学生感悟什么,笔认为:尽管选入中学阶段的语教材体裁多样,风格各异,但我们在教学中选取的感悟点总是有其共性的:它就是每课的重点、难点、疑点、美点。抓住上述四点进行感悟,我们就可以打破过去多年形成的阅读教学程式化的模式,而从不同的侧面真正的理解作品,激活思维,进而张扬阅读主体的个性,培养创新能力、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2.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以下简称《语课标》)在“课程目标”中反复强调阅读教学要重视情感体验,重视对作品的感悟和品味。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教学的重点是要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在“评价建议”中又进一步指出:“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因而量化和客观化不能成为语文课程评价的主要手段”。这些表述,集中…  相似文献   

3.
当下.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以读代讲”、“以读悟情”、“以读明义”这样的理念越来越得到教师的认可,并在教学实践中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这对语教学意义重大,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些理念发生了偏差,在指导学生朗读与感悟理解课内容、体会情感.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等方面却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朗读指导的形式化、肤浅化、程式化、模式化、技巧化上。我们来看几个实际教学例子。  相似文献   

4.
王仕友 《时代教育》2007,(6Z):82-82
阅读能力是学生必不可少的一种基本的语文能力,所以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但是,在语文教和学的实践中,存在着忽视甚至弱化阅读教学的现象。[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可见,感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多向感悟,从而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呢?  相似文献   

6.
1、《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对话的过程。”“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节课努力构建师生、生生与文本对话平台,凸现阅读教学的对话本质。  相似文献   

7.
季冬梅 《学苑教育》2012,(19):19-19
“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就是说,阅读教学应变“教师独白、学生独听”为“生本对话”形成情感与情感的融合、思想与思想的碰撞、心灵与心灵的交流。  相似文献   

8.
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汇集人类文明的宝库,是学生们的良师益友.阅读使学生的精神世界更丰富。在阅读教学课堂中应“注重情感体验”、“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充分挖掘教材中情感宝藏,借助教学中的情感因岽,唤起学生心灵上的感悟。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心理品质共同发展。小学阅读教学中的感悟足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教师的指导不仅在于让学生有所感、有所悟.还要让学生逐步学会感悟。  相似文献   

9.
小学语新课标提到阅读教学时强调:“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教会小学生体验和感悟课。何谓体验?就是指通过读的实践、读的亲身经历,对课中的人与物、事与景有所认识有所感触。何谓感悟?就是小学生接触学习内容的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感触而领悟其中的一些道理或思想感情。两的相同之处是都属于学习过程中得到的认识、理解.两的区别就笔理解,体验着重指小学生读懂、理解课而产生的身临其境的感觉,感悟则着重指小学生体验课而产生的做事做人的启迪。体验属于读移情“入”,感悟属于读明理“人世”,后是前的升华,也是语教学所追求的学以致用的目标。无论是体验还是感悟,都是一种主要来自小学生内心的学习活动,而要顺利且有效开展这种学习活动又非基于小学生的认识规律和生活经历不可,这就自然给小学语老师提出这样的语教学命题:  相似文献   

10.
语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要实现这一“对话过程”,其实质就是三方面“情”的相交融汇的过程,因此,应将情感教育贯穿于阅读教学全过程,即阅读前的情感激发,阅读中的情感交流,阅读后的情感积累,从而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1.
关于阅读教学,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相似文献   

12.
“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的要求.它对阅读教学作出了“质”的规定.它明确说明,注重情感体验是阅读教学必须达成的目标之一.事实上,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不仅仅是教学的目标之一,而且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手段.如果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能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自主地去读、去感悟,就能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心灵共鸣,从而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下面,笔者就自己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文的感受,谈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多维度的感悟来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以让学生得到多层次的提升.  相似文献   

13.
在传统的语阅读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参考资料解读作品。根据时代背景、作介绍、分层分段、段落大意、主题思想、写作特色的套路分析课,甚至要求学生能理解“词与词、词与句、句与句、句与段、段与段、段与篇之间的联系”。教师成为作、作品与读之间的“二传手”或“中介人”。这只能算是肢解课,是程式化的解读,而没有真正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学生是阅读教学中的阅读主体,是作品的再创造。在语的阅读教学中,我是通过以下几点来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的,让学生能真正走进作品中解读作品。  相似文献   

14.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语课程标准的基本价值取向。传统阅读教学的根本问题是教师和学生“自我”丢失。语章程标准呼唤阅读教学“自我”回归。应该有教师这个“我”:确立“探究本位”的教学观,确立“终身学习”的发展观;应该有学生这个“我”:营造良好氛围,优化师生关系;提倡自主实践,注重情感体验;鼓励大胆质疑,尊重独特解悟。让“我”在阅读活动中站立起来。  相似文献   

15.
张辉 《辽宁教育》2002,(12):35-36
随着阅读教学改革的推进,朗读感悟越来越成为阅读教学的主要手段,从而替代了长期以来的繁琐分析,课堂上出现了可喜的局面。但是我们还应冷静地看到,不少教师对朗读感悟还存在着一定的误解,从而走进了感悟的误区。误区之一:非主体的悟1.老师的替代。学生是阅读教学中感受和领悟的主体。教师的作用应是激励、引导和评价学生的阅读活动。如果把阅读教学的“教”处理为教师把自己阅读的感受或领悟和盘托出地倒给学生,“学”就是学生听取教师分析讲解的过程,这就剥夺了学生通过阅读而感悟的权利。如果教师自己都未进行认真的思考而直接…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互动”在“感悟”中生成,“感悟”又在“互动”中升华。在学生感悟文本的基础上,采用多种教学...  相似文献   

17.
读是阅读教学的永恒主题,《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文本背后蕴含着的是海洋、是天空、是丰富的精神家园,要理解它、感悟它、唯一有效的方法就是“读”。可见,读是架设在学生情感和作者情感之间的桥梁,有了这座桥梁,学生的情感就能在教师情感的推动下和文章情感产生共鸣,达到升华。在教学中,我着力用不同层次的读弹奏语文课堂的情感乐章,从而使学生爱读书,好读书,乐读书。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重视感悟和情感的熏陶,小学阶段的重点是朗读,在朗读过程中感知和感悟。”我在教学中以此为指导思想,确定“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读中运用”这一教学模式。把读书作为阅读教学中学生的主要活动,以读代讲,读中感悟,使学生始终处于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状态,从而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从“独自”走向“对话”.正是给了学生广阔的阅读发现、研究、探索的舞台。学生可以在阅读过程中与文本、教师、同学进行心灵的对话,在多层次、多角度、多智慧的阅读对话中深入感悟文本。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尝试建构“对话”型的课堂教学,促进对话的有效性,提升对话的质量。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感染和熏陶,使阅读教学充满个体的价值。“对话”型的课堂模型为:  相似文献   

20.
杨琴 《教育论坛》2004,(4):34-35
《语课程标准》指出:“使学生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感悟”已经越来越引起语教师的关注。怎样提高学生的感悟力?笔的做法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