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正>"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是品德教育中相互联系、缺一不可的环节,而"导之以行"即道德行为的训练,则是更重要的一环。因为没有"行",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都不能凝结为道德品质。这里的"行"是指一个人对他人或社会所作出的一种反映,它包括一般行为和多次行为训练所形成的习惯。哪么在教学中,如何加强行为训练促进知行统一呢?  相似文献   

2.
永安方言的"行",是一个比较活跃的词,它可以分为:动词"行"、名词"行"和介词"行"三类。永安方言中行字不仅保留了古义,还有一些不同于普通话的意义和用法,试就永安方言"行"词义及其与古代汉语动词"行"的演变发展的关系做浅要分析。  相似文献   

3.
从先秦到明清时期,"行、走"的"行走"和"奔跑"两个义项发生了此消彼长的变化。"走"逐渐卸去了"奔跑"义转而承担起"行走"义,并成为汉语中表示"行走"义的常用词。而"行"的"行走"义逐渐消失,"行"表示"行走"义只出现在双音节词和书面语中。  相似文献   

4.
聂丹  聂淼 《家教指南》2016,(1):111-115
传世文献不见"行帻",仅见"行",意思是绑腿。在《居延新简》中,"行"不是绑腿,而是用来裹头的长条形布带。《居延新简》中的"行"也称为"帻",也可以合称为"行帻",就是用来裹头的长条形布带。  相似文献   

5.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是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一段文字,讲的是人成才应经受思想、  相似文献   

6.
行记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文类,专门记述古人出门远行的经历见闻,其中"行"是作品的叙述对象和主要内容,"记"则既可理解为传记的记,看成是主于纪事的记体之书,也可理解为记体文的记,单篇的记游文章,还可理解为泛述风土记、旅游题名记。根据成书方式、文体要素、职能和作品内容的不同,可将古行记划分为两大体系、四个类型。根据著述要素的不同,可将其主体——作者自撰的行记区分为四个小类、八个品种。作为纪行之书,其基本职能是记述人们出行的经历、见闻、感受。作为一类著述,本为叙事之体,不以塑造人物形象为职,更不轻易抒情发感,很少见到长篇议论。  相似文献   

7.
自初唐以来,学人们对乐府诗题"行"的涵义做了种种解释,但由于都没有找到"行"题的本义,所以至今没有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本文通过对"行"的辞源学调查后发现,"行"与"永"通,而"永"与"咏"通,因此"行"具有"歌咏"之义。这一结论在《乐府诗集》不收"咏"诗上得到了印证。  相似文献   

8.
庄子的"行不言之教"的教育思想是指教师要以身作则,教学要在自由的情境中进行,强调学习者的自觉领悟,他反对过多的说教,主张一切要顺应自然。"行不言之教"的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启示有: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树立"交往"的师生观,教师以身作则和提倡生成性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9.
齐海英 《亚太教育》2019,(1):108-108
当年,笔者第一次做班主任时,是带着疑问和困惑的。然从教20年,通过在工作中的实践和探索以及请教有经验的班主任,笔者总结了通过"知"和"行"来履行班主任职责的经验,以更好地开展班主任工作,为学生服务。  相似文献   

10.
“本色”与“当行”是中国古典戏曲理论的重要术语。“本色”“只指填词”语言自然的艺术风格 ,主要表现在叙述语言、人物语言、描写语言三方面。“当行”“兼论作法” ,指内行之义 ,表现在戏曲语言风格的处理、戏曲辞律和谐的作法要求、戏曲整体创作艺术水平的评价三方面。两者关系从审美最高要求论 :“本色”的应该“当行” ,“当行”的也要“本色”。从“本色”、“当行”到“自然”、“有意境”的范畴改造和超越工作起于明代 ,成于近代王国维 ,使王国维能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自立新说 ,独成一家。  相似文献   

11.
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中"行初"指"一行座位的开头"。"初"可以指称空间的开头。  相似文献   

12.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德育过程就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因而"知情意行"大多被人们看作是一个德育概念.知,即道德意识,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道德关系及其理论、规范的理解和看法,包括人们通过认识形成的各种道德观.情,即道德情感,是指人们对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意,即道德意志,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产生的自觉能动性.行,即道德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道德认识或道德情感支配下采取的行动.笔者认为"知情意行"不仅仅是一个德育  相似文献   

13.
《石钟山记》有这样一句话,"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在"行"是副词还是动词这个问题上长期以来争论不休,意见不一。而教材对此也避而不谈,没有做出任何相关的解释。  相似文献   

14.
陶行知年轻时学习阳明学,信奉"知行合一"的理论,但是后来陶行知对王阳明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观点提出了批评,陶行知认为知识的形成应该是"行知行"的过程,随之提出了"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理论。陶行知师承杜威,他的"行知行"理论属于实用主义哲学认识论范畴,而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概念是一个道德修养范畴的理论,"知行合一"立足于传统儒学的体用论。"行知行"理论并不是对"知行合一"理论的扬弃,它借鉴的仅仅是"知行合一"理论的字面表述,所以陶行知对阳明"知行合一"理论的批判只是为了提出自己的"行知行"理论。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李白的求官经历为引,简述了盛行于唐代的"行卷"之风,并从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出发,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客观论述了"行卷"之风的利与弊,指出在激烈的社会竞争局面下所产生的行卷风气,对选拔人才、提高个人文化修养、促进唐代文学发展等方面所带来的积极作用以及弊端和影响。  相似文献   

16.
“知”、“行”、“情”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既有着同于其他学科的共性,又有其自身学科性质的特点.具言之:“知”即物理知识的学习与构建;“行”是指在实验教学中理解知识,在生活实践中检验知识,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与结合;“情”既指一般意义上的创设积极健康的情感环境,又指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  相似文献   

17.
语气词"行了"源于完成动词"行"与"了"的组合,其话语功能分为两类:一表"无所谓、不在乎",一表"厌烦、制止"。这两类功能看似矛盾对立,实际上皆由是否符合"达界"要求衍生而来,演变环境决定了它话语功能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行"指"践行"或是"实践"。"行"既是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又是归宿。在数学教学中应始终贯穿"行",为行而学、在行中学、学以致行、以行检学,使学生"行"在知识的产生过程,"行"在实践的应用过程。注重"行"的数学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相似文献   

19.
宋人出使辽金"语录"在文体上不同于其他行纪,也不同于其他语录,而是兼采地理志、行记、传记、杂史、故事等各种文体之优点,在写法上不拘一格的杂记使者出使辽金时所见所闻的带有综合性文体特征的各种史事的记录,在史学文体方面,具有自己的特殊的价值。宋人出使辽金"语录",如实地记载了使臣出使时的亲见亲闻,并由其政治性质所决定,所记之事皆具有实录性质,可信度很高,且多有他书不载或史焉不详之记述,其史料价值十分珍贵,是我们研究辽宋金史、尤其是研究辽金史不可缺少的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20.
高职院校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应加强学校文化与行业文化的渗透和融合。文章以纺织高职院校为例,在分析"校行"文化融合主要内涵、重要意义的基础上,针对纺织行业文化的基本特征,提出了"校行"文化融合的途径,即在校园精神培育上、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上、校本教材编写上、学生品质塑造上、校园环境建设上体现"校行"文化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