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甘慧 《大观周刊》2011,(51):37-38
在人生历程中,我们总会对思考我们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我们所追求的是什么?相信这个问题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答案,马克思主义人学时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人的解放就是要消灭资本主义剥削社会,超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人的解放实现是一个历史过程,是从一个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必然的历史过程。马克思主艾人类解放学说在马克思整个理论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个丰富的思想宝库。其所包含的内容也是极为丰富,笔者无法对马克思主义人的解放学说进行全面的论述,只能做简约化的宏观勾勒,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进行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2.
书讯     
文艺学与美学丛书 第一辑《美学前沿》 (第 1卷 )蒲震元、杜寒风主编 本书汇集了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研究院、首都师范大学等高校和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的智慧 ,探讨了 2 0世纪文艺学与美学多元互补的特征 ,对中国 2 0世纪最后 2 0年文艺学与美学领域所发生的深刻变迁作了深入的探讨。《审美之思———理的审美化存在》 ,张晶著 审美是令人解放的 ,审美是使人超越的 ,审美是予人以自由的。在人与现实的诸多关系中 ,审美关系是最为美好的。审美 ,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存在。本书奉献给读者…  相似文献   

3.
袁方 《大观周刊》2012,(21):16-17
马克思主义自由观认为,现实的人在本质上是自由的存在物,个性自由与人类解放是同一的历史过程,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人类解放的出发点和归宿,消灭私有制,建立自由人联合体,即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同时,马克思自由观对当代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邵程 《视听》2023,(8):25-28
在对科幻片的研究中,大部分研究认为科幻片本身就自带超越现实的属性。从媒介物质性的视角来看,这种超越现实的属性需要更多地发挥人的能动性,但媒介物质性探究的是物自身,认为其有超越人类意图的固着性,并能直接对建构活动产生影响。基于此,本研究从空间角度探讨国产科幻片中固着性与能动性的关系。研究发现,对电影这一本身具有一定独立性的客体来说,物质性与能动性实际上是相互缠绕、无法割裂的。  相似文献   

5.
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课题之一——发展,根据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解放的学说去找寻发展现及发展的概念.目的是从现实人的存在方式讨论发展观的当代理解,从人的全面发展去深化、反思对于发展观的认知,又从发展现角度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解。以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解放为核心的哲学建构中,为科学发展观的构建提供了理论前提。科学发展观作为当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主题.并对人的全面发展做出了科学的回答。  相似文献   

6.
《新闻界》2016,(15)
本文聚焦2016年《Daedalus》互联网专辑。终端、数据与关系革命,是专辑中论及的技术更新给当前互联网带来的三大变化,而随之而来的"权力集中化"又让学人们期待更新的技术能改变现状。该专辑讲述了一个与技术有关的"从解放到束缚再到解放"的线性互联网演化故事,它们提示传播学人:只有熟悉互联网设计理念和流程,才可能超越当下,展望未来可能涌现的互联网技术更新对人类沟通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新闻界》2017,(1):84-89
以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已经嵌入人们的社交生活中。新媒体给了普通人表达的机会,微信朋友圈由此充斥着各式各样的景观。本文以七夕这个时间段的朋友圈为例,分析朋友圈中流行的自拍、休闲旅游、晒红包三大景观。并以德勒兹和加塔利分裂分析的视角,分析朋友圈景观对人们欲望的囚禁和解放。认为,新媒体景观在压抑、限制人的向度中,又包含了解放人的向度。人们最终通过精神分裂的方式摆脱景观中所内含的商品逻辑和社会强制。  相似文献   

8.
刘强 《青年记者》2002,(7):30-30
人文化趋向是目前国内媒体经济报道的一个突出特点。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精神就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的基本内容就是肯定人的价值、尊严,关注人的生活环境和生存状况,追求人的自由和解放。江泽民总书记曾指出: “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李洪珠 《大观周刊》2011,(23):46-47
在《论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批判了鲍威尔在犹太人解放问题上的观点。鲍威尔认为犹太人问题的解决在于政治解放,而政治解放就是人的解放。马克思则指出,不能将政治解放与人的解放混为一谈。政治解放是有缺陷的,不是人的最终的解放,提出了对政治解放的批判。  相似文献   

10.
人文关怀是从国外学术界植入的一个概念,它直接针对着人类科技发展导致的物质丰裕而精神沦落的现实。所谓人文关怀,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照,对人的尊严和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对人类的解放和自由的追求等”。人文关怀强调人的主体性,主要表现为尊重人、关怀人,重视人的个性、尊严、独立人格,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和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旅游管理档案现代化建设的背景与现状,旅游管理档案现代化建设中的计算机、互联网、开放获取、大数据、数据压缩、云存储、高速扫描、3D虚拟现实、摄像头在线直播和物联网新技术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2.
收到出版家老塞寄赠的杨显惠小说集《夹边沟记事》,对老塞的序言《历史的补丁》中的一段话颇感兴趣——优秀的小说应该传递四个方面的信息:一是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反映和批判,二是对历史和文化的揭示和扬弃,三是对人本身的存在和人性善恶的多维思考,四是对人类的终极关怀……四流的作家,只是简单或肤浅地图解现实,不过供人消遣和休闲罢了,所谓的官场小说、美女文学、新写实主义等,大多在这个境界。三流的作家,透过现实已窥视到历史和文化的影子,某些炙手可热的作家已超越这一境界,正在向人本身进军。二流作家,直抵丰富、复杂、多维的人性,从物  相似文献   

13.
衷宜燕 《大观周刊》2012,(41):21-22
费尔巴哈人本质观与马克思人本质观的分水岭是能否以实践的视角去观察人、理解人。费尔巴哈人本质观描绘抽象的人,因为不理解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而马克思人本质观将劳动实践作为一条红线贯穿于人与人、人与意识、人与社会三大关系之中,扬弃和超越了费尔巴哈人本质观,诠释的是完整的人、现实的人。  相似文献   

14.
时代包含着一定时间中存在的一切人与自身、人与外界的关系,时代的变化体现的是人与自身、人与外界关系的一种变化.哲学正是以对人与自身以及人与外界总体关系的关注来体现其对时代的认识和引导.作为人类思维成果的哲学一方面根基于现实之中,另一方面却又在构筑超越现实的时代图景,并按之行事.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这关系到哲学之思(人对人类世界的真实认识)是否可能以及成为何种可能,因此,这也构成了哲学的前提性问题.  相似文献   

15.
传播之变     
人际传播是一种古老的社会现象,不少人感到,当传播进入多屏化时代,人们越来越多地依赖屏幕沟通、借助屏幕表达,人际传播方式已经渐行渐远了.不过,被遮蔽的现实是:人际传播并不是消失了,而是迎来了自身的超越;媒介融合生态下的“人机交往”正逐渐构成对原生态人际传播的一种超越与回归. 以强大传播要素和技术要素的集聚为基础,“网络连接一切”正在从概念走向现实.不仅媒介成为人的延伸,可穿戴设备使人与物的连接日益紧密,人也构成媒介环境的一部分.互动传播常态化,并深入向专注于个人的动态定制化、浸入式传播发展.  相似文献   

16.
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视角来看,传播学理应确立起科学与价值的双重维度;进一步超越经验学派的研究范式,成为一门具有解放性的学科,并从而恢复传播学的人文属性和价值属性.传播学的马克思主义化是保证传播学价值之维的重要途径,这就要求我们重新回归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从本体论高度深入理解传播学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思考传播学的元问题和元理论,从更高、更深刻的层次反思传播学基础理论,推动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传播学体系的建构.  相似文献   

17.
浅谈网络信息传播的特点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机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网络信息传播的特征(一)开放性互联网是一张无边无际的大网,由世界各个国家的大大小小的局域网以及不计其数的联网电脑组成。它没有中心、没有边缘、没有国界和地区的界限。通过网络中的网络新闻、新闻组、BBS、E-MAIL、超级链接等传播手段,能随时随处接收和发布信息,许多信息因为上网而成为世界性的。网上信息传播可以超越时空,打破了国家、地域和时代的限制,呈现开放的特征。(二)虚拟性在网络空间,存在的是人—机—符号—机—人的传播方式,使人们的交往以二进制的字符为中介,可以“相逢对面不相识”,缺乏现实中的实体性和可感性,…  相似文献   

18.
本文针对各界对民族旅游档案收集工作开展得不好的现实问题,探讨了民族旅游档案收集的含义,论述了民族旅游档案收集工作的经济、学术和历史文化意义,提出了民族旅游档案常规、临时、专题、跟踪收集四种方法。  相似文献   

19.
从web1.0到web2.0,我们经历了文明社会最大变革:传播技术不仅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眼睛和耳朵,而且破天荒地解放了人们的嘴巴——使任何人的社会表达有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自由空间,像是给每个人都加装了一个向社会喊话的麦克风。①由此,我们便进入了一个被称之为大众麦克风的时代。与传统大众媒体独占传播领域的时代不同,我们必须面对一个基本的社会现实:世界上使用互联网人口最多的国家是中  相似文献   

20.
人不能只活在现实当中。跳出现实的方法有两种:睡觉做梦和艺术审美。前者醒来后,或捶胸顿足,或痴痴一笑,然后,生活继续。后者不甘庸碌一生,要踏着平凡日子,探究终极关怀,从审美中寻求超越。两者形似,神髓并不相通。但也有例外,譬如庄周梦蝶,譬如这张照片;它们融化了梦境和艺术的边限。斯人仰卧长椅欣赏,徒不知是梦是赏,浑不察是庄周还是蝴蝶,梦里梦外,亦真亦幻。大截像取景,那绚烂画作,倏忽晃人心魄;高处俯拍,空旷场地上的人,孤独却不落寞。画面分成两个影区,上部热烈地让人喘不上气,下面平淡而寂静。但欣赏者的舒展体态和地板暗藏的纹理走向,道出了秘密:一股心向往之的热流,正在不可遏止地涌动。在画面的双重隐喻中,一扇门正吱吱呀呀地打开;现实与超越,梦境与审美,交融缠绕乃至升华的全过程,正慢慢向我们洞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