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本文主要讨论以下几个问题:李肇乃赵郡李氏,然非李华之子,亦非李骘之弟,《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列李肇世系讹。李肇贞元任职补阙、参军、著作佐郎,此可补充和修正前人对李肇生平的考证。《唐国史补》所记史料上起开元,下止咸通,非前人所谓上限开元,下限长庆,此实纠学术界千年一误。李肇卒年,史料出现明显抵牾。  相似文献   

2.
何婷 《文教资料》2013,(31):46-48
李肇的《国史补》是我国文学史上重要的研究史料。《国史补》在体例上符合笔记的特点,内容上去除了鬼神梦幻、男女猥亵的内容,是纯粹记录朝野轶事及社会风化的笔记小说。由于《国史补》可信度很高,所以被历代学者和著述引用,其创作模式更成为后世笔记小说的典范。这些方面标志着《国史补》确立了纯粹笔记小说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张荣 《文教资料》2012,(32):35-37
笔记小说发展到唐代出现了一批重在补史的琐闻轶事类小说,李肇的《国史补》即是代表,本文根据周勋初先生在《唐代小说叙录》中对《国史补》的评价进行分析,以探求唐代这类笔记小说与史传文学的关系,得出《国史补》为代表的琐闻轶事类小说是向史传文学的回归,但却限制了笔记小说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中唐李肇《国史补》载盛唐时期著名诗人崔颢曾因为《王家少妇》一诗,遭到当时文坛名宿李邕的怒斥。本文分析此诗的内容,结合当时进士行卷的风气,以及考索李、崔二人生平相关事迹,认为崔颢以《王家少妇》干谒李邕,诗作以夫妇关系设喻,由于二人,年辈、名望、身份地位均颇为悬殊、崔诗比拟不当、故通李邕怒斥“无礼”。  相似文献   

5.
李肇《唐国史补》中"大历之风尚浮"一语是对中唐大历时期诗文风尚的概说,因下语精简而颇令人费解。在此拟借助《中兴间气集》一书考察当时的诗文风尚,然后将其与大历士风一层相挽和对照,对"尚浮"一说作解。  相似文献   

6.
李肇《唐国史补》中语及“杜司徒年七十,无意请老。裴晋公为舍人,以此讥之”,陈寅恪先生《元白诗笺证稿》也在证说白居易《司天台》、《不致仕》是批评杜佑的诗篇。因此,后人对杜牧为李飞撰写的墓志铭就有了先人为主的偏见,以为是在放肆地攻击白居易。本文就此问题提出纠正,先证明白居易并没有攻击过杜佑。  相似文献   

7.
李肇《唐国史补》评价元和诗坛风尚时说:“歌行则学流荡于张籍。”学术界对此论点没有做出必要的评价说明。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可以从形制体调特征上对歌行加以界定,并进而分析张籍歌行“流荡”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8.
李玉 《文教资料》2012,(32):27-28
刘餗《隋唐嘉话》是唐代的历史琐闻类笔记小说,对了解隋至唐开元年间的历史琐闻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本文着重探讨的是《隋唐嘉话》中记录的有志怪色彩的异事类传闻,而这些正是李肇在《国史补序》明确表示续《传记》而不为的内容。从而能够了解一位史学家以客观的笔触记录当时听闻的异事,同样有着史料与文学双重价值。  相似文献   

9.
盛唐著名诗人王昌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昌龄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李肇的《唐国史补》(卷下)说,开元时,“位卑而著名者”有王江宁。王江宁,即王昌龄,因为他曾任江宁丞,故人称“王江宁”。辛文房的《唐才子传》(卷二)说他当时即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作为“诗家”而被称为“夫子”,可见他在当时是如何受到人们的尊重。唐人薛用弱的《集异记》(卷二)载有《王涣  相似文献   

10.
南朝齐刘澄之《荆州土地记》:“武陵七县通出茶最好”。按武陵,郡名,七县指临沅(今常德县、市地)、沅南(今桃源县地),汉寿(今常德县地)、龙阳(今汉寿县地)等处,都在洞庭湖西部,这一带早就以产好茶出名。 唐李肇《国史补》卷下:“岳阳有(氵邕)湖之含膏”,为天下名茶。(氵邕)湖,一名翁湖,在岳阳县治南。北宋范致明《岳阳风土记》“(氵邕)湖诸山旧出茶,谓之(氵邕)湖茶,李肇所  相似文献   

11.
小说本属子部,到初唐刘知几将其归于史部之后,唐代出现了一系列补充正史的“史化小说”,包括刘Si的《隋唐嘉话》(又名《小说》),阙名《大唐传载》、李肇《唐国史补》和高彦休《唐阙史》等,既有对小说史学意义的纯粹化,但也有对小说趣味的追求,表现了和以唐传奇为代表的文学小说不同的文体风貌,最后,在孙光宪的《北梦琐琐言》里,呈现了史化小说与文学小说相合流的倾向,在北宋初将中国小说带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2.
两宋之交仙游籍文学家蔡絛,《宋史》无传;《宋史翼》其本传尚嫌简略。其他小传或有缺漏,或有讹误。目前学界对于其生平缺乏系统考证,特予考辨、辑补。  相似文献   

13.
《马退山茅亭记》一文两见于唐代独孤及《毘陵集》和柳宗元文集中,历代学者曾有考辨,但究竟谁属莫衷一是。论文在前人考证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二人生平、文章内容、文集版本等七个方面的考证,明确《马退山茅亭记》一文并非柳宗元所作。  相似文献   

14.
河东名酒     
河东自古素以酿造名酒闻名。较为著名的有蒲州(今永济)的桑落酒、蒲州酒,垣曲的菖蒲酒和芮城的堆花酒。 桑落酒因秋季桑叶凋落时酿成而得名。后周大诗人庾信有《就蒲坂使君乞酒》诗,中有“蒲城桑叶落,坝岸菊花秋”可证。《永济县志》中记载:“蒲州城外东南五里土龟原后土祠有桑落泉,因‘桑落酒’得名,酿酒最佳。”李肇《国史补》说:“河中桑洛坊有井,酿酒甚佳。”泉,坊,井皆固桑落酒得名,可见这种酒的酿造源远流长了。  相似文献   

15.
敦煌写本诗歌续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俊 《家教指南》2002,(5):65-72
本文是对《敦煌诗集残卷辑考》所收部分诗歌写本及诗作的续考重订和新见零散诗歌的辑补考证。  相似文献   

16.
<正>"三昧"一词,来源于梵语"Samadhi"的音译,意思是止息杂念,使心神平静,是佛教的重要修行方法。"三昧"有一般和特殊两层含义:可以指通常的集中思虑的能力,或者指修习所得的、发展了的集中力。从而,它也就变成了可以使禅定者进入更高境界并完全改变生命状态的神秘力量。如,陈志岁《纪念唐寅》楹联写道:"画臻三昧境,梦觉六如身。"陆游的《示子过》中有云:"正令笔扛鼎,亦未造三昧。"此外,"三昧"还借指事物的要领、真谛。如,李肇《唐国史补》  相似文献   

17.
李新是北宋后期蜀地文学家,有《跨鳌集》三十卷传世,《宋史》无传,其他对其生平有所记的史乘,亦过于简略,《四库全书》等对其生平的考证,又语焉不详,且存在舛误。本文参考有关文献,结合李新作品,对其家庭、生卒年、科考、仕履等情况进行考证,辩驳了李新出生于嘉祐七年、上书颂王安石等观点,并在考证的基础上,大体勾勒出李新的人生轨迹。  相似文献   

18.
最近,拜读了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刊载的朱建明先生所撰《马致远生平材料新发现》一文,颇受启发。对朱先生所持观点,我表示赞同。但朱建明先生对马致远乡里的考证,尚有未详之处,为有助于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特不避浅陋,将八三年旧作披露,试为之补。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明末清初黄生的因声求义的训诂实践和声义同源论,在当时来说,是最可贵的特见和创获,在我国古代汉语语源研究史上,黄生是承上启下的人物,本文对黄生其人的生平,著述及《字诂》的成书,训诂理论及训诂实践和局限,都作了简要的评价和介绍,并着重对《字诂》中[厚 掩 阉],[亏 曰兮曾》二条作了肤浅的考证和说明,希望以此窥豹,介绍黄生及其训诂思想。  相似文献   

20.
李肇《唐国史补》记载了玄宗开元至德宗长庆百多年间,举凡政治、经济、文化、文学、绘画、书法、音乐等各方面的内容.文笔简洁生动,富有文学色彩.其中不少条目,情结曲折,人物性格鲜明,堪称为“微型小说”;还记录了不少名公巨卿与各色人等的名言隽语,颇具《世说新语》的风采.特别是大量的盛、中唐文学史料,包括对时代文风趋向的把握与世俗风气转移的关注,以及诗人、文人的轶事,向来为治唐代文学者注目.其中还有不少的书法、绘画、音乐等方面的史料,并涉及到对文学的影响,而未为人注意.这些均具有极高的价值,值得全面予以梳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