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近代两位重要文学代表人物──龚自珍和梁启超文学观念的比较分析,勾勒出近代文学观念发展变化的历史轨迹,指出近代文学观念与古代文学观念相比较而言,有了一些新质的变化。这种变化具体体现在龚自珍、梁启超这两个人物的文学的对象观、价值观、创作观和文体观上。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和社会变革的宏观视角,论述改良主义文学在近代文学变革中所具有的特色、成就、价值和地位,系统闰明改良主义文学创作在内容、形式、功能等方面为中国文学发展带来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中国近代文学,就它的总体上说,是与封建社会的文学不同的、在性质上发生了变化的文学.作为中国近代早期即鸦片战争时期的文学,是否也同样发生了质的变化呢?有的同志着眼于中国近代社会的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和资本主义的意识特征,认为只有到了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改良维新的社会思潮开始形成的时期,中国文学才发生了与封建社会文学不同的性质上的变化.一九二九年出版的我国较早的一部中国近代文学史专著《中国近代文学之变迁》,就是以康梁维新变法时期作为封建社会文学与近代文学的分野的.  相似文献   

4.
对岭南近代文学的研究(1919—1979)可分为发轫期和曲折期两个阶段。发轫期的研究成果过多集中在对岭南诸大家如黄遵宪、吴趼人和苏曼殊等人的论述上,其特点是研究面较窄、研究程度较浅;曲折期体现了文学研究的曲折性,由于受到政治因素的严重影响,文学研究服务于政治运动,六七十年代甚至出现了不少偏差。  相似文献   

5.
报刊发表成为岭南近代小说的一种主要传播方式。是一种改变传统文学传播方式的具有现代意义的深刻转换。这种历史转换促进了岭南近代小说创作,带来了这一近代以来中国文学重要文体的迅速兴盛。中国近代文学诸文体的变革与兴盛,也与报刊传播有着密切关联。报刊传播与岭南近代小说兴起的密切关系从一个重要方面反映了中国文学的近代变迁。  相似文献   

6.
文学审美观念是文学创作经验和人们审美实践的结晶.随着历史的发展,以及近代文化思潮和人们审美心理的变化,我国近代文学的审美观念和思维方式也在不断演变之中.探讨这种演变,寻求其变化的轨迹和规律,对于加深理解近代文学的性质和特点,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7.
岭南近代文学是中国近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生长、发育、成熟与中外文化交流这股“东风”关系极为密切;作为岭南近代文学的重要表征———风格,也深深烙上了外来文化的印痕。岭南近代散文在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广泛、深刻、持久的影响下,其风格的嬗变轨迹是极为突显的:以经世类散文为主脉的岭南近代散文随着经世致用和启蒙图强文学思潮的起伏流动而俯仰前行,在功利化与通俗化的创作洪流里时时注入艺术追求的清流,在新思想、新事物、新名词与旧文字、旧句法、旧语法混凝而成的河床里鼓噪前行,呈现出与传统散文相异的整体风格———平易缜密,雄深闳肆。  相似文献   

8.
何宏玲 《文教资料》2014,(23):55-56
近代文学由于处于古代与现代的过渡时期,常常因为"两不靠"而被忽略、被误解。我们要重新评估近代文学的价值潜力,正确理解近代开放、变革的文学格局,理解近代的时代意义,近代文学课堂模式可多样化、丰富化。  相似文献   

9.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产生的中国近代文学 ,是一种新旧杂糅的文学 :内容上新旧并存 ,形式上新旧交错。其深刻的历史价值和意义在于 :一方面表现为古典文学的承续和终结 ,另一方面表现为现代文学的萌芽和生成。本文从文学观念、内容和形式三方面多角度地论证了中国近代文学承上启下的过渡性特点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近代历史和政治斗争的背景上,着重探讨了中国近代文学民族精神的内涵及其表现形态.指出由强烈的忧患意识与全民族抗敌精神,作家的历史使命感与文学的革新创造精神,以及崇高的民族气节和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汇成了近代文学反帝反封建爱国主义文学主潮,焕发出时代精神,成为作家巨大的凝聚力,有力地推动了近代文学的革新运动。  相似文献   

11.
中国近代文学在中国文学的发展中有其不容忽视的地位。建国以来,随着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工作的开展,近代文学作为文学史上的一个独立的阶段也开始了比较系统的多方面的研究.但是,就目前近代文学研究状况来看,在整个文学史研究中,仍属最薄弱的环节.今天,借黄遵宪研究学术交流会召开的机会,就近代文学研究的一些问题,谈点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文学认同并输入俄国近代文学之现象与动因,一直被中国学界关注与探讨,但研究的注意力更多投放到中国现代文学与俄国文学"对话"的社会历史背景上。文章力图从审美艺术角度观照中国现代文学与俄国近代文学的关系,探寻中国现代文学尤其是"五四"时期的文学对俄国近代文学艺术价值的认同与融合,阐述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作家在特定社会背景下,以审美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对俄国文学艺术价值开发之现象与特征。  相似文献   

13.
“近代文学”对于中国文学的历史来说,是一个非常独特而又特别重要的时代。近代文学的独特性首先表现在它是有着数千年历史的中国古典文学的划时代转折,这个转折的意义同以往任何一次文学变革都迥然不同。由于近代中西文化的冲撞和西方文化强有力的介入,近代文学改变了中国文学几乎完全植根于自己的本土文化的格局,开始融人世界总体文学的发展潮流。可以说,这是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开  相似文献   

14.
森鸥外是日本近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浪漫主义文学的先驱。他在小说、诗歌、戏剧、文学评论、文学翻译、美学理论等诸多领域的建树 ,为推动日本近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代表作品《舞姬》 ,以其自由的空气和对自我觉醒的呼唤而成为日本浪漫主义的源流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以来的现代岭南文学带有鲜明的地方性烙印,总体上呈现出平民化特征,成为岭南精神价值的重要表征。岭南文学整体呈现的大众化、世俗化倾向具有积极意义,披露了岭南文化背景下地方性知识与文学创作、边缘与中心既互相包含又互相消解、转化的特殊关系,揭示了自由宽松的文化环境对于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本文旨在通过研究现代岭南文学的基本风格,分析其基本特点、成因及启迪性价值。  相似文献   

16.
日本小说观念的近代转型以坪内逍遥的文论著作《小说神髓》的发表为标志。他提出的写实主义小说观,成为明治文坛上振聋发聩的新声,在更新日本小说观念、确立文学的独立价值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显示出他作为先行者所具有的胆识和勇气,也为日本近代文学和文学观念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随着西方文学作品和文艺美学思想的翻译和介绍,既促进了中西文学的交流,引起了我国近代文学审美观念的变革,也推动着中西文学比较研究方法的产生和发展.探讨这种方法的产生和特点,对于加深理解我国近代文学的性质,对于更好地借鉴外来文化,开展中西比较文学研究,加速当代文艺学科的建设都有重要意义.中国近代中西文学比较方法,是在中国近代社会和时代审美意识的推动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鸦片战争,特别是中日甲午战争以后,中国面临深重的民族危机,一批爱国爱民的仁人志士纷纷寻求救亡图存的方略,并从实践中认识到,中国要变革自强,不能只走“实业救国”的道路,单纯仿效西方的物质文明,还必须从政治思想上唤醒民众、启迪民智.这样他们从初期热衷于翻译介绍西方历史和自然科学资料,转而大量翻译西方的哲学和文学方面的书籍.19世纪末,由黄遵宪、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严复等人发起的维新变法运动,就是  相似文献   

18.
蒋志刚 《湘南学院学报》2011,32(3):31-33,45
“新民”,即国民性改造,是以梁启超为代表的20世纪初叶中国第一次文化启蒙运动的中心话题,也是梁启超文学启蒙思想的中心话题.文学作为启蒙工具,其首要的价值目标就是改造国民劣根性.而文学启蒙的需要,又促进了近代文学由古代向现代的转型.  相似文献   

19.
从文学的语言形式理论变迁出发,探讨近代文学革新运动以白话代替文言,反对骈文和唐宋以来的古文传统的实质,从文学发展的规律来重新认识近代文学革新运动。  相似文献   

20.
中国和日本近代翻译文学的兴起,对中日两国文学界产生的影响是积极的、深远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的差异,使得中日两国在对外来文学的消化、吸收和创造的过程中,踏上了不同的文学发展道路。本文通过文学比较的方法,研究中日近代文学发展史上两个国家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时代背景,以及在该背景下翻译小说的取向性和方向性的异同,阐述了其对两国近代文学的潜在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