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陈露耘 《新闻界》2007,(2):79-80
2004年全国“两会”前夕,新华社新闻研究所组织的“两会”报道受众需求调查显示:选择“非常关心国内外大事”的被调查者占到总样本量的50%,“关心与生活密切时政新闻”的占31%,仅有3%的被调查者表示很少关注时政。这表明,读者对时政新闻有着旺盛的需求。  相似文献   

2.
2004年全国“两会”召开前夕,新华社新闻研究所组织的“两会”报道受众需求调查显示:选择“非常关心国内外大小事”的被调查者占到了总样本量的50%,“关心与生活密切时政新闻”的占31%,仅有3%的被调查者很少关注时政。这种关心时政的民间态度表明,读者对时政新闻保持着旺盛的需求。读者的这一态度同时  相似文献   

3.
有资料显示,80%以上的读者只关心或较关心本地新闻,而本地新闻里面,时政新闻是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所以在"厚报时代"做好时政新闻,是报社最有力的竞争武器之一.  相似文献   

4.
本文作者根据多年跑时政新闻的经验,总结出增强地方纸媒时政报道可读性的"路径"。突出民生视角,让新闻更"实在"读者看报一般从标题开始,然后有选择性地看一些有兴趣的内容,党报如果从民众的视角出发,在标题中体现对民众需求的回应,就能赢得读者的阅读兴趣。实际操作中,突出时政新闻标题的民生视角也有一定的方法可循。首先,作为新闻标题,有一个共通的原则,就是把新闻中的关键字和有价值的内容结合起来形成标题,这也适用于时政新闻。具体到时政新闻这一类新闻的标题来看,要把新闻中带有新内容的元素和民众最关心的元素作为标题的组成  相似文献   

5.
赵建敏 《青年记者》2009,(16):62-63
有资料显示,80%以上的读者只关心或较关心本地新闻,而本地新闻里面,时政新闻是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所以在“厚报时代”做好时政新闻,是报社最有力的竞争武器之一。  相似文献   

6.
池毓滉 《东南传播》2013,(9):138-139
一般重要的会议、领导视察、调研类的时政新闻是各级电视台新闻节目的主要内容。现阶段,这些重要的时政新闻却无法吸引观众眼球,无法满足观众需求,无法真正做到"三贴近"。那如何拍摄好时政类新闻,笔者在总结多年的拍摄经验基础上,谈谈对时政新闻拍摄要做到的几个细节。  相似文献   

7.
时政新闻是新闻栏目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长期以来时政新闻给人留下的印象是僵硬和八股化.本文对新形势下如何"亮化"时政新闻作了初步阐析.  相似文献   

8.
时政新闻是新闻报道中最为重要的题材之一.做好时政新闻是党报编辑的必修课.在如今的媒体竞争中,时政新闻恰恰是党报的"杀手锏".从新闻来源上讲,党报具有某种性质上的"资源垄断性",这也是党报时政新闻权威性的来源.  相似文献   

9.
地方电视台时政新闻长期以来形成的"时政优先,主题先行"的基本模式和风格,使时政新闻播报形式老套,节目编排僵化,新闻内容趋同,形式创新不足.这与时政新闻栏目承担的引导主流舆论、唱响主旋律的使命和责任不相匹配.因此,地方电视台创新时政新闻栏目,使之既让党和政府放心、又让人民群众满意,达到既叫好又叫座的目的,就显得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0.
当前,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崛起,受众获得新闻信息的渠道和途径呈单一向多元化发展趋势,海量的信息也会让受众在选择时更加注重那些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新闻事件。时政新闻是地市党报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递党委、政府声音的"常规武器",其中也蕴含了大量受众所关心的热点信息。在新的形势下,更大发挥时政新闻舆论引导作用,建立起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之间的沟通桥梁,需要媒体改变观念,创新思路,运用一体化思维,尊重受众的主动性和主体地位,在整体上把握信息源和受众之间的关系。时政新闻民生化表达,就是要媒体衔接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在准确把握新闻信息源的基础上,着眼于满足受众的需要,从受众的角度出发,做到既传递"声音",又抓住"需求",力争实现"双赢"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池蕾 《视听》2022,(2):164-165
时政新闻内容的重要性与其传播效果的"倒挂"是当前时政新闻制播遇到的"悖论".受众对新闻报道的接受和认可是实现新闻价值的前提.推进供需对接是时政新闻报道转型突围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2.
说到时政新闻,一般认为就是时事政治新闻,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随着受众对新闻需求的不断变化,人们对时政新闻报道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相似文献   

13.
时政新闻系列报道是提升纸媒"厚度"和"深度"的重要抓手,也是新闻策划的重点和难点.加强时政新闻系列报道见报力度,将党和政府的大政方针进行通俗化解读,不仅能提升媒体自身影响力,也能拉近与读者的距离,让时政新闻更"接地气".本文以作者参与策划的一组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为例,通过对其创作过程的梳理和总结,对时政新闻系列报道的特质作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4.
什么是时政新闻?有研究者指出:"时政新闻,就是时事新闻与政治新闻的简称","狭义上的‘时政新闻'即关于领导人物的新闻,其新闻价值的大小与领导者职务的大小成正比.  相似文献   

15.
以<南京零距离>为代表的民生新闻,已成为当前电视新闻改革的一个重要成果.与社会新闻相比,民生新闻关注人民生计,关心市民生活,体现人文关怀,更带有亲民色彩.不同于传统时政新闻中的"硬新闻",民生新闻以"软新闻"居多,它不太关注新闻事件的重大性、政治性和严性,即使是重大事件也往往从民生视角、民体取向等国以报道,加上平民式的主持风格,具有较强的亲和力与实用性.  相似文献   

16.
白风如 《视听》2016,(12):24-25
本文认为当前电视业界对新闻价值的判定存在两种倾向,即传者本位和受众本位,分别存在于时政新闻和民生新闻的实践中,导致了一种"两级分化";无论时政新闻,还是民生新闻,都应尊重新闻价值和受众需求,做到引导和迎合相结合。  相似文献   

17.
时政新闻报道难是困扰我国新闻界的一个老问题.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时政新闻大多是写领导新闻,社会新闻是写百姓的,生动有趣,可读性强,如果时政记者换个思路,从百姓的需求出发,巧用社会记者的视角采写时政新闻,做到报道领导活动“平民化”、挖掘新闻线索“社会化”、采写重大题材“故事化”,是提高时政新闻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的三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8.
时政新闻是一座"富矿",各大媒体均视之为最重要的新闻资源.但由于受各方面因素的限制,很多党报的时政报道成为说空话和套话的程序性报道.时政新闻的创新,往往被称为"带着镣铐跳舞".如何跳出传统的时政报道思维,以崭新的视角和手法,让时政报道好看、耐看,各地党报一直都在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9.
时政新闻是地市党报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配合党和政府不同时期各项中心工作的"常规武器".但是,目前,党报的时政新闻报道仍然存在着诸多"冷、硬、浅、陋"的现象,在领导活动、会议新闻及各种工作性、成就性报道中充斥着强烈的政治色彩和浓厚的说教味儿.如何才能让党的方针、政策、思路更好地"入"读者的眼,"进"读者的心,做到领导放心市民满意?笔者认为,时政新闻的报道要强化民生化表达,以普通百姓的需求为着眼点,发挥党报优势,实现由一般的贴近向有高度、有深度贴近的转变.  相似文献   

20.
郭社军 《传媒》2005,(7):50-51
硬新闻亦称"纯新闻报道"(hard news or spot news or straight news ),指题材严肃、具有一定时效性的客观事实报道,注重报道的思想性、指导性和工作性.通常情况下,时政新闻、经济、科技新闻都属于硬新闻的范畴.而软新闻(soft news)主要是指人情味浓厚、写法轻松活泼的社会生活新闻,主要涉及的是人们生活中普遍关心的事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