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300年形意拳     
形意拳术自姬际可创史以来,历经三百余年,技术理论日臻完善,形成具有独特风格的拳种。 据古拳谱记载,姬氏初创时,以“心之发动曰意,意之所承为拳”作为拳理,以“六合”为拳之法则,“六合”即: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以思维意识为诱导作用于形体,致使经络系统发生巨大变化逐步达到“内三合”与 “外三合”的高度统一,使意(大脑思维)、气(经络系统的活动)、力(形体运动)相配合,三者互为作  相似文献   

2.
毛明春 《武当》2007,(10):25-26
一、形意拳概述形意拳是一种内功拳,其动作朴实无华,体用兼备,没有很多的辅助功法练习。形意拳的功夫主要是通过"合一"的训练,通过六合的循序渐进的方法以到达周身整合协调合一的境界。六合的训练贯穿于形意拳的始终。六合分内三合与外三合,内三合是: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外三合是: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  相似文献   

3.
伦峰子  朱伯伦 《武当》2004,(12):20-22
六合者乃内三合与外三合。心意六合拳者炼的即六合心意、心意六合。外三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根据人体结构和打斗特点,根节相合带动中节、中节相合催发梢节、梢节相合发于合打效应。古谱云:“肩胯相合,肘膝随之,手足相应”。加之内外三合总是合修并炼,故有“不合不打,打顾不分,后发先至”之说。外三合宏观炼形合打效应,易理解和接受。  相似文献   

4.
灵阳子 《武当》2009,(2):45
三元合炼丹法是我师阐述的道宗丹功核心内容,历代先祖修炼的真髓都蕴含其中。此道至简至真,历代真诀皆口传心授,不立文字。太上道祖著《道德经》阐述大道真旨,为后世修道之航灯。自然大道均离不开天地人三才,阴阳合而运转,三才合而极化,天地三才合而生化万物,人体三才(三灵)合而逆运生丹生仙,缺一而不入真道,此千古不易之理。  相似文献   

5.
手法,眼法,身法,步法是武术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比赛演出时评定成绩的主要依据。太极拳运动中有外三合、内三合的要求。肩、肘、腕与髋、膝、踝上下相合,谓之外三合。外三合体现在肢体上下相随,动作轻灵沉着,姿势正确,造型优美等方面。意、气、力相合,谓之内三合。内三合表现在意识集中,精神贯注,呼吸自然,虚实分清,连贯园活,绵绵不断等方面。外三合内三合统称为“六合”。六合是手法,眼法,身法,步法的联合行动。  相似文献   

6.
林泉宝 《精武》2004,(1):29-29
赵堡太极拳的特点较多,如重视不贪不欠,动作上既不能过大,又不能不到位。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有“无过不及”之语。要做到“无过不及”,首先要明三事,即先做到外三合——手与脚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随后逐步做到内三合——心与意合、气与力合、筋与骨合。不管是练拳还是推手,如果做不到外三合,必重心偏移,失去平衡,怎么练都是不准确,也容易挨打。赵堡太极拳经  相似文献   

7.
刘月兰 《武当》2013,(8):25-25
我有缘在十多年前先后跟从武当三丰自然派的刘焕军老师和全真龙门派的陈心惠老师,及班中咏春拳的梁伟才师傅,长年坚持习功练武。拳经云:拳打千遍,功到时自然。的确,在坚持不懈的千万次体验中,我对内家拳的整劲,特别是"搓"、"提"的运用有了自己的体悟。众所周知,所谓的整劲,其实来源于"六合"。"六合"者,内三合外三合是也。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整劲的基础是脚力,外在条件是外"三合",整劲的高级形态是顶劲。外"三合"的作用是为了让脚底平踏地面。脚底放松后,脚底与地面接触的面积最大。  相似文献   

8.
(一)从"内三合"说起武术名谚:外三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内三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这话听起来简单明了,做起来恐怕就不一定到位。太极拳的理论丰富,自给自足,自成系统,似乎无人提及"内三合"。然而笔者在长期的太极拳实践中,却逐渐感到了它的存在,试谈一点个人的体会。"内三合"对于内家拳来说,是一项带有根本性的要领。太极拳属于内家拳,这"内三合"当然也应是太极拳的要领,应加以探讨和吸纳。  相似文献   

9.
翟维传 《武当》2003,(11):20-21
武式太极拳在修炼要求上特别注重“内外相合”。内是充盈于身体内的内功,外是指身体的四肢躯干,运动时以内动带动外形,达到内外合一,才符合武式太极拳“内外相合”之要求,达到“周身一家”之境界。要达到“内外相合”,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认识和探讨。 第一,要认识内与外的关联。  相似文献   

10.
武林小辞典     
六合拳:是近代满族拳师佟忠义祖传,所谓“六合”是指东南西北上下,即练拳时前后,左右,上下都要照顾到,内练精、气、神,外练手、眼、身。做到手与眼合,步与身合,智与力合,及内外三合,内三合为: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  相似文献   

11.
杜子宇 《武当》2006,(7):15-17
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同源;宇宙全息,人天一体。所以李派太极以天地人三才定位,由天盘、地盘、人盘三大主拳构成一个完美体系。三盘结构反映了太极大道化无生有的顺衍规律,而从人、地、天的修习程序则说明知顺图返、返璞合真的总规程。正是内练精气神,外应玄化道。简言之,人与  相似文献   

12.
王志远 《武当》2015,(2):26-27
(接上期)合者,六合也,顺合也,和合也,融合也,会合也,谐合也,劲之一也,刚柔统也,阴阳合也,周身关节合而为一也。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是谓外之三合;心与意合,气与力合,筋与骨合,是谓内之三合。若以左手与右足相合,左肘与右膝相合,左肩与右胯相合,右三与左亦然。以头与手合,手与身合,身与步合,亦是外合。心与目合,肝与筋合,脾与肉合,肺与身合,肾与骨合,亦是内合。敌我争锋,以我之阴合彼之阳(避其实),以我之阳合彼之阴  相似文献   

13.
心意六合拳在盘艺时必须做到以鸡腿、龙身、熊膀、鹰捉、虎抱头、雷声六艺为身法,使内外三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为内三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为外三合)相合,上下贯为一气,取自然界中鸡、熊、鹰、龙、虎、蛇、马、燕、鹞、猴等十种动物的灵性及本能,心意诚于中,肢体行于外,以心意指挥行动,行动  相似文献   

14.
太极拳一代宗师陈长兴公在《太极拳十大要论》中的第六章讲:夫所谓三合者,心与意合,气与力合,筋与骨合,内三合也;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外三合也。太极拳是心意相合,以心领意,以意行气,以气运身,动静结合,内外兼修的整体健康运动。心如何想,意思就如何随;内气如何引,劲力就如何走;全身筋骨、四肢百骸或顺或逆、或上或下、或走弧线、或走圆圈,螺旋缠绕,动作或动或静、或  相似文献   

15.
刘军 《中华武术》2003,(11):24-24
太极拳运动动作变化多端,每一动作既要求手、腿、身、步的高度配合,还要求身体运动与内在精神意气的协同一致。即所谓“外三合”“内三合”之说,意与气合是内三合中所强调的主要关于“意”与“气”的凋节配合。意与气合广泛地存在于体育运动之中,而太极拳在意与气的要求或体验上特别突出和明显,它是太极拳教学训练中不可缺少的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所以引起很多人的关注与研究。  相似文献   

16.
1.不贪不欠 这一要求同时是走架行功的要求。前文说过赵堡太极拳的架子与推手有密切的联系,走架如推手,推手如走架。走架要不贪不欠,如果说走架中要严格做到这一点,那么推手中这点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了。 不贪,不欠,这是赵堡人的口语说法,与《太极拳论》中说的“无过不及”是一致的,不贪就是不超过;不欠,就是不要不到。也就是无论如何转换,必须做到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外三合。不做到这外三合的就是贪或欠,就是过与不及,不贪  相似文献   

17.
形意拳是内家拳术的一种,是广大群众较喜爱的武术项目,这是因为形意拳在健身防身方面都有着独到之处。形意拳的演炼不仅要求形、意一致,而且要求内、外三合,又称形意六合。外三合是强调外部的形,这比较容易理解。内三合则强调内在的意,则不大容易领会。多少年来,内三合一直被蒙着一层唯心主义的神秘色彩,一些行家、高手也不容易讲清内三  相似文献   

18.
螳螂拳,属于象形拳的一种,因模仿螳螂捕蝉的戏纵擒打动作而得名。六合螳螂拳(又称马猴螳螂拳),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称为内三合;肩与胯、肘与膝、手与足称为外三合,内外结合称为"六合"。六合螳螂拳一种以实练、实打、实用为一体的拳法,经过几代人的传承,六合螳螂拳不但具有攻防技击性,而且具有健身观赏性和娱乐性。而六合螳螂拳的最重要特点就是它的攻防技击性。  相似文献   

19.
三合剑     
三合剑,是中华武术传统剑术精华之一,从清代开始,几百年来一直秘传在民间。 三合剑,取天时、地利、人和之意。三合者,宇宙万物之谐调也。三合剑和另套剑术“三才剑”,可看作是上下篇章,学会这两套剑术,始为尽得剑法之技击奥妙,向为剑术爱好者所求索。 这套三合剑,既可对刺,又可单人演练,所谓单人为“演”,双人为“击”。其内容精炼,动作流畅,易学易记。它包括刺、点、劈、剪、撩、扫、压、逼、挂等攻防剑法。 初学这套剑术要注意:一是技击,本套剑术技击性  相似文献   

20.
段佳丽  李用国 《新体育》2022,(18):100-102
我校率先提出“教考分合”的考试模式在高校公共必修课啦啦操课程中的建议并进行实施,通过三年的实践操作与运行,使“以赛代考”的考试模式与“教考分合”考试制度已具雏形,同时证明了“教考分合”考试制度是适合在高校体育公共必修课开展与推广,湖南省其他高校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无论“教考合一”、“教考分离”又或者“教考分合”,从字面上看三者仅仅是一种考试制度,而从教育的根本来看却是贯穿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没有“教”,哪来的“考”,而正是因为“考”的出现与更新,才能促进“教”,使其不断更新与进步,两者相辅相成,相互“扶持”,不断更新与进步。因此,本研究为推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与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