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国家职业标准与高校课程体系设置相衔接的协同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国家职业标准为高校课程设置基础,提出政府、高校和企业三位一体的国家职业标准与高校课程体系设置相衔接的协同机制模型,以系统的观点,从宏观制度层、中观组织层和微观项目层分析基于国家职业标准的高校课程体系设置合理化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2.
开放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策略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艳 《成人教育》2012,32(1):28-29
要加强和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以不断提高开放教育的教学质量.文章从外部环境的宏观层面提出了规范开放教育的管理,创建公平的竞争环境的策略;从开放教育院校内部的微观层面提出了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设施设备建设、教学管理制度建设等方面的策略思考.  相似文献   

3.
职业技术教育课程迫切需要创新,而课程的创新需要有制度的维持与激励.制度化的功能一方面在于规范课程行为,另一方面在于激励创新.为了加强对课程创新的制度激励,可以在微观与宏观层面同时发力,构建一个能有效激励创新的制度框架.  相似文献   

4.
赵岩 《天津教育》2014,(10):58-59
科学的绩效考核方案是保障学校内涵发展的有力支撑和保证,因此必须加强学校绩效管理,完善教师多元评价。一、科学评价,实施科学管理我校根据教师队伍的实际情况和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建立了一套符合教育教学规律,适应学校实际和教职员工职业特点的考核制度。在考核标准上,重点把握以下八个方面。1.宏观考核与微观考核相结合,侧重微观考核。宏观考核就是由教育局向学校提出的关于考核工作的宏观性指导意见,强调面上的管理和带有普遍意义的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5.
在"三圈三全"德育理念的指导下,改革高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内圈""中圈""外圈"三层德育空间中落实"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建立可操作化的专业人才培养制度,完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将德育理念与人才培养模式相结合,一方面,能培养出既具有良好的道德和职业素养、高超的职业技能,又具备职业发展潜能的高水平技能型人才;另一方面,宏观德育育人理念与中观及微观的人才培养模式相结合,可以让中观制度、微观运作得到宏观理念的引领,同时中观制度及微观运作的实践也可以反哺宏观育人理念,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产生最佳的工作效果.  相似文献   

6.
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建立并不断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我校通过制订完善、合理的教学质量标准,健全与加强教学质量标准执行信息反馈与教学质量日常监控的制度,建立教学质量标准执行信息处理与教学质量调控机制,构建了一个较完善的、闭环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在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腐败的实质和核心是政府官员为了谋求个人私利而滥用公共权力.通过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对腐败现象的收益成本问题进行分析,认为无论是宏观层面的腐败还是微观层面的腐败,成本均大于收益,因而在微观上建立惩戒腐败和廉政激励机制、在宏观上完善制度便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8.
庄西真 《职教论坛》2006,(11):10-13
我国的职业教育必须改革才能适应变化了的环境,必须改革才能满足变化了的环境对职业教育提出的要求。职业教育改革大致可以分为宏观水平和微观水平两类,宏观水平就是从国家或者区域层面进行的职业教育改革;微观水平就是从职业学校层面进行的改革。基于对制度影响职业学校运行和个人行为的认识,本文提出建立现代职业学校制度的职业学校改革目标,并分析了相关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河北省职业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并阐述了存在的问题;从职业教育层次、学校数量、在校生人数和经费等方面对河北省的职业教育进行宏观预测研究;在特色专业、办学模式、教学质量和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提出了微观发展规划设想.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工程伦理建设:背景、目标和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正经历着工程伦理的宏观转向:超越工程师对雇主负责的微观工程伦理,关注工程师群体和工程职业对当下以及未来,在环境、生态、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社会责任的宏观工程伦理.这是中国工程伦理建设的重要背景.在此背景下,中国能够而且应该以宏观工程伦理的建设目标,通过奠定宏观工程伦理的学理基础,促进工程职业理念和工程伦理理念的传播,加强工程伦理学科和工程职业伦理考核的制度化建设,重新塑造积极的工程文化,促进中国的宏观工程伦理建设.  相似文献   

11.
要进一步提高高职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物业管理专业应依托物业管理行业背景,制定岗位技能标准,整合优化教学内容,推进物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提高学生实验实训技能.重视岗位技能培养。  相似文献   

12.
苏炜  匡家庆 《职教通讯》2019,(16):29-35
我国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办学存在着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脱节、课程设置滞后、办学条件差异显著、学生行业忠诚度较低、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高等职业学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标准》修订应基于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实现职业标准与教学标准的联动开发,着重培养学生的软技能,按照确定岗位面向、分析职业能力、明确培养目标、确定课程设置、剖析课程实施等过程,明确专业教学标准的基本内容,引领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  相似文献   

13.
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对职业教育参与主体的职能应进行整体设计,从系统性和协同发展角度出发,明确职业教育人才调研、培养、质量评价、跟踪改进等各环节的参与主体及职责。完善职业教育治理体系,需要充分发挥宏观管理与市场的作用。政府作为管理者,应建立职业教育职责间的传导和反馈机制,从宏观角度协调职业教育主体间的关系,实现区域层面职业教育职能间的对接和指导。在职业教育职能实现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政府宏观指导与职业教育主体专业化运营结合的优势,提升职业教育各发展环节的专业性。为保障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建设,应当加强宏观管理与市场化运作的结合,建立综合信息平台,加强宏观管理对微观主体的政策指导,实现微观职业教育数据的共享共用,保留并充分利用全方位多层次职业教育数据,提升宏观决策水平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4.
赵凌 《成人教育》2022,43(2):71-76
基于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与提升的需要,南非、美国、英联邦及欧洲职业培训发展中心等国家或组织近年来相继推出特色各异的职教教师专业标准框架,有力地促进了相关国家与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随着职业教育实践的推进,国外职教教师专业标准的发展出现了强调职业素养、重视管理素养、突出教学素养、彰显质量保证素养、关注教师确立与维护内外部人际关系网的素养等新的态势,对我国高职教师专业标准的研制具有参考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论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与标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高等职业教育的大发展成为必然,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大发展的同时并未伴随质量的提高,这除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客观原因以外,更多的是高等职业教育自身的质量观和质量标准问题。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质量与标准的差异,体现在学术标准和职业标准的差异上。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标准由职业能力、普适性能力和学术能力组成,其中,职业能力是体现其质量的核心标准,普适性能力和学术能力则是衡量其质量的一般标准,三者在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目标中的作用依次递减。  相似文献   

16.
高职院校实施"双证书"教育的思路和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职教育学历证书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在目标定位、教学内容、教学环境、能力培养及价值认定上存在差异,要求实施“双证书”教育时必须合理设置专业,将职业标准、鉴定内容融入课程、教材体系,有效配置教学资源。同时,必须明确鉴定宗旨与目的、建立专门鉴定机构、健全相关管理制度、确立职业标准,为“双证书”教育实施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7.
教师职业能力的质量是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根本保障。本文针对目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能力包括教育教学能力、实践能力、教研科研能力、身心健康,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能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才能为职业教育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相似文献   

18.
课程本质是职业教育课程研究的起点、中心和方向。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方向探讨职业教育课程本质观的社会学视域、学校视角和教育教学视点来看,职业教育课程本质观应该从不同领域、不同视域和不同观点去认识与反思。  相似文献   

19.
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群体的生存状态、心理健康状态、执教状态等直接关系到高等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然而,一些高职院校单纯注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重视提升学校的硬件条件,对专业课教师设置高标准的严格要求,却相对忽视了对教师职业生涯及其心理行为变化的关注。对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职业倦怠问题进行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人口学变量分析,对高职专业课教师职业倦怠的不良表现及成因进行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20.
浅析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内涵与实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全面提高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大批合格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能人才。在分析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内涵和内容的基础上,提出了高职院校对学生如何实施职业素质教育的举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