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面对社会各界对高新技术产业不断高涨的热情,我们通过对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必备核心要素和发展环境的比较优势分析,认为目前重庆并不具备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比较优势。重庆应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进行“冷处理”,根据自己的资源禀赋特点,按照比较优势理论选择发展战略,即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同时在高新技术产业的局部领域占领制高点。  相似文献   

2.
本文结合云模型与概率优势关系,提出基于云概率优势关系的多准则决策方法,对2010—2015年中国6个区域18个省(直辖市)的高新技术产业区域协同创新能力进行了实证研究,探索其区域协同创新能力的水平及波动情况,分别以高新技术产业区域协同创新综合能力水平-波动、创新环境水平-波动以及投入-产出为维度进行了分类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考察期内各区域和省(直辖市)在高新技术产业区域协同创新能力水平和波动方面差异显著,各区域和省(直辖市)可针对所属类型特点,采取有力措施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区域协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3.
将产业联盟创新优势转化为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是我国推进自主创新战略的重要举措。为此,在对高新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内涵、产业联盟分类与创新功能以及产业联盟对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作用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基于产业联盟的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路径: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与扩散路径、产业技术标准化路径和产业创新链优化与升级路径,并围绕产业联盟创新优势、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要求以及产业创新环境,设计提升路径的选择思路与分布,旨在为发展产业联盟、推动产业自主创新提供理论方法支持。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湖北高新技术产业的现状,指出目前制约湖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研究我国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给湖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带来的机遇,提出发展湖北高新技术产业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国家和地区经济竞争的兴衰成败越来越取决于对高新技术的掌握及其产业化程度。发展中西部高新技术产业是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的必然要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仅能促进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和制度创新,还能产生资源集聚、经济发展"引擎"和生态改善等效应。但在其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因此需要探讨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以促进中西部高新技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6.
以高新技术产业中的生物产业、信息产业、新材料产业为研究对象,根据我国国民经济2002年和2007年投入产出表,建立了相应的投入产出模型,利用产业关联理论,进行产业关联分析,计算出上述三个产业的带动度系数和感应度系数,以此比较分析它们及相关行业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战略性地选择发展对我国经济增长有突破带动作用高新技术产业及行业,同时提出它们各自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基于广东省高新技术产业2000—2020年的进出口贸易与产业发展相关数据,运用贸易竞争优势(TC)指数评价广东省高新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并通过构建向量自回归模型,以钻石模型为理论基础分析广东省高新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与全国及其他省份相比,广东省高新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总体上居于竞争劣势,仅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类行业具有较强竞争优势,光电技术和生命科学技术具有一定竞争优势;本地研发投入、外商直接投资、金融发展水平以及政策环境是影响广东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最后,基于研究结论提出提升广东省高新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已经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由于聚集是高新技术重要的区位特征,所以着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就成为各国的重要选择.发达国家占据世界知识和技术的高点,且这些国家具有相对成熟的市场经济制度,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已经相当成熟,相对而言,发展中国家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仍嫌落后.本文比较了两类国家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特点,并据此提出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已经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由于聚集是高新技术重要的区位特征,所以着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就成为各国的重要选择。发达国家占据世界知识和技术的高点,且这些国家具有相对成熟的市场经济制度,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已经相当成熟,相对而言,发展中国家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仍嫌落后。本文比较了两类国家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特点,并据此提出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如何培育高技术产业竞争优势是未来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着眼点。在吸收现有产业竞争优势理论成果的基础上,以海南省高技术产业发展为例,对海南省高技术产业的产业规模、产业结构、产业能力进行了系统分析,基于竞争优势培育视角提出了通过促进产业集聚形成降低经营成本、突出重点发展产业、构筑区域品牌优势、建设创新平台、服务培育自主创新能力以及完善配套服务体系等多种发展策略,以期为海南省及我国其它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1.
常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快,已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和最具潜力和活力的新增长点.采用区位熵方法,对江苏省13个城市的高新技术产值和绩效进行对比分析,指出常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所处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核心能力是构筑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力的基石,本文基于综合优势理论思想,运用解释性案例和专利计量嵌入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对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历程的回顾,揭示基于主导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能力形成机理。研究表明,伴随产业主导优势经历碎片化网络、单一辐轴网络到多中心小世界网络的动态演化,产业核心能力依次从小生境产品模仿创新能力、产品系列化自主开发能力到全面拓展的产业协同创新能力,二者共同进化,并且与产业综合优势同步发展,在创新驱动力、需求拉动力和政策引导力三重动力作用下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主导优势特色不断升级和核心能力的持续积累。本研究旨在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能力培育和基于核心能力的综合优势战略管理提供理论指导和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3.
企业有效的战略创业是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然而关于二者之间内部的确切关系目前的理论研究尚不多见。首先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建立了战略创业和竞争优势之间的关系模型,随后针对性选择了果汁行业龙头企业汇源进行了案例分析。深入研究发现:企业家精神是企业进行战略创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强大推动力;资源的战略性管理、国际化发展、市场导向感知能力、社会网络关系能力和组织学习吸收能力是有效手段;战略创业通过形成持续的创新流而获得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4.
论中药产业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跨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庆 《软科学》2007,21(3):98-101
从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两个概念着手,阐述了我国中药产业的比较优势基础,分析了影响我国中药产业竞争优势发挥的要素条件、市场需求条件、相关产业与支持产业活力、企业策略与竞争对手这四个基本因素,以及政府行为、机会变数这两个辅助因素,提出了我国中药产业转变思路,坚定不移地树立中药产业知识产权优势发展战略,加快实施全世界范围内的中药目标营销战略,加快形成产业规模大、国际化程度高的现代中药产业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基于2003 -2010年度《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数据,从学科视角,对我国区域社会科学研究的论文成果产出量进行统计归类.建立了绝对优势指数、相对优势指数和进程指数,从绝对优势、相对优势和发展进程优势等3个方面对我国区域社会科学学科优势进行分析,得到我国区域社会科学的绝对优势学科、相对优势学科和发展进程优势学科的数量和种类是不同的结论,以期能够对我国区域社会科学学科的发展方向提供理论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文章分析了西藏城镇特色产业发展的现状与主要问题,认为延伸产业链、提高科技发展水平是实现西藏城镇特色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的当务之急。在此基础上,遴选出净土健康产业、藏医药产业、天然饮用水产业、旅游业、民族手工业、综合新能源产业、文化产业,建议作为西藏城镇地区的特色产业予以重点发展。同时,从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增强西藏城镇特色产业综合竞争力的目标出发,分别提出了各类特色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并从政策完善、人才培养、资金扶持、项目安排与平台建设方面着手,制定了相应的科技支撑与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7.
发挥高校的科技优势,为地方行业服务已不仅是高校的一种社会服务功能的体现,更成为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本文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分析在这种历史潮流的驱动下,高校应当采取何种措施,推动行业科技进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8.
俞炜华  秦波涛 《预测》2006,25(5):1-5
传统比较优势发展战略没有考虑国家规模问题。发展中大国采用比较优势发展战略,在生产可能性曲线、国内市场规模、资源扭曲效应、区域资源禀赋差异等方面具有优势,在国际贸易条件、产业结构转换刚性及国际政治等因素上则处于劣势。中国应该在坚持比较优势发展战略的基础上,加强在劳动密集型产业的R&D,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分区域推进产业升级并加强人力资本投资,以利用大国优势,克服大国劣势,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19.
Departing from research on expanding, high-technology industries, we study the impact of agglomeration in a declining, low-technology industry. The setting is U.S. footwear manufacturing between 1975 and 1991, when import competition rendered local support critical for survival. We examine how agglomeration-related survival benefits depended upon the presence of locally headquartered manufacturing plants and whether such benefits came at the expense of other local industries. Consistent with ecological arguments, plant failure rates were higher in agglomerations but this effect was attenuated and, in some cases, reversed in agglomerations with more locally headquartered plants. Moreover, only locally headquartered plants experienced such benefits; remotely headquartered plants failed at higher rates in agglomerations. Although more footwear manufacturing jobs were retained in agglomerations with many locally headquartered plants, such locales also exhibited lower manufacturing job growth in other industries. These findings lend greater generalizability to agglomeration theories and also imply trade-offs at the community leve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