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2016年12月17日,方汉奇新闻史学思想研讨会在京举行。与会专家通过对方汉奇先生从教65年来贡献的回顾,初步研讨了方汉奇新闻史学思想的历史与内涵。作为"画地图"式的基础性研究,方先生的作品侧重于对中国新闻事业史的编纂,这种描述源于条件的限制,也因为学科的需要。如果说描述分为实证与编纂,今后的新闻史学更需要补上实证这一课,从而完整化从实证、编纂到解释、预测的历史学认识逻辑。"多打深井、多作个案研究"也正是源自这一逻辑的对实证新闻史学的呼吁。理顺新闻史研究的困境,厘清描述与解释的关系,端正新闻史观和"问题意识",有待研讨会后的继续思考与实践。  相似文献   

2.
探讨新闻专业主义,不能离开"职业"观和"专业"观,尤其不能离开西方职业化发展的长期历史传统。从新闻专业主义到专业主义,从专业到职业,源于西方的新闻专业主义有完整系统的逻辑和历史支撑,西方"职业群体"在社会中担负的角色与中国也有很大不同。作为新闻专业主义之前提的"专业性职业"并非是对中国新闻业发展历程和客观存在的准确描述,忽视这一点则可能加大我们根据西方范式书写自身历史的风险。由此,我们需要把目光从具有局限性的"职业"和"专业"话语中移开,从具有某种封闭特性的"职业理念"中走出来,追寻一种更开放的"新闻理念",注意其与更广泛的人群和宏大时代主题的密切关联,涵纳所有新闻生产参与者们的集体意识和共同实践。  相似文献   

3.
本文选取"媒介角色认知"作为新闻专业主义的关键指标,从实证角度考察互联网使用对中国记者媒介观的影响,从而以管窥豹,折射出社会大变迁背景下新闻专业主义的由来与去向。以对全国16座城市56家媒体813名记者的调查数据为基础,本文证明,中国记者的媒介角色认知正经历由传统(以宣传教化为主导)到现代(以信息监督为主导)的转变。互联网使用以及因使用而引起的互联网依赖,在一定程度上诱发了上述转变。这意味着,互联网这一外部科技因素的影响力可被内化到记者的职业准则中,促进新闻专业主义,并成为中国新闻改革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4.
荣翌 《新闻世界》2012,(10):158-159
新闻专业主义是西方近现代报刊发展过程中的产物,它从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两个方面规定了对新闻事业及其工作者的要求,是一个内涵广泛的概念。20世纪初从西方传入中国后,被早期中国资产阶级报刊和报人接受并实践,在改革开放后得到了新发展,但也面临多重困境。对新闻专业主义在中国当代语境下的反思,有利于新闻专业主义在实践中得到更好发展。  相似文献   

5.
《新闻界》2018,(4):62-71
新闻研究者和从业者关于新闻业危机的讨论形成了两种典型的话语框架:"普遍性框架"和"历史性框架"。前者诉诸新闻专业主义的普适价值,将美国19世纪以来的商业新闻视作新闻业的最高形式和普适范式;后者则要求将新闻专业主义置于商业新闻业兴起的社会史语境,通过对经济-历史权力的分析明确这一实践范式的历史性和局限性。一方面,普遍性话语所倡导的价值理念代表着民主公共生活的基本价值追求。另一方面,变化着的新闻实践,迫切需要研究者超越价值呼吁,从历史和现实中为新闻业危机寻求解释与进路。本文通过对新闻业早期历史的回溯和对当前数字化转型的分析,阐明新闻专业主义的历史性和内在危机倾向,揭示新闻业危机背后更为深刻的价值危机,并尝试探讨重建新闻业公共价值的可能进路。  相似文献   

6.
明晰主导性新闻观念、确立明确的"新闻主义"是时代的要求。本文认为,建立在"发展新闻主义"与"专业新闻主义"统一基础上的"发展新闻专业主义",是当代中国主导新闻观念的可能选择。在观念论视野中,发展新闻专业主义,就是以新闻专业主义观念实现新闻业自身健康发展、促进社会整体发展、促成新闻领域与其他社会领域良性互动发展的"新闻主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推敲"新闻史"的概念入手,对中国新闻史学研究的定位、路径和方法展开讨论,并着重描述了研究中的迷失及其原因。将问题分类剖析清楚后,给出了一种解决方法:重新回到原点思考"新闻史"的目的,服务于教学和实践的"新闻史"才是应当肯定的。  相似文献   

8.
《新闻界》2014,(12):36-39
新闻界围绕着2013年10月发生的"陈永洲事件"发出了不同的声音,这些声音代表着不同利益群体。又是各自信守理念的表达。而透过这种纷争乃至对立,可以折射出新闻专业主义话语作为一种理论资源是如何被建构和理解的,以共享理念和话语形成的"诠释共同体"又出现了怎样的分化。共同体是否分化,其实质则是新闻专业主义在当下中国新闻界的两难处境。  相似文献   

9.
当代中国公民参与新闻传播的热情空前高涨。同时,在新闻舆论场域也出现了一些伦理缺失、新闻失范的乱象,并导致一系列的国家法规动作。论文的问题是:来自西方的新闻专业主义及其媒介伦理是否能够在当下中国发挥纠偏除弊的积极作用?其意义和价值又该如何引进?论文审视了西方新闻专业主义和媒介伦理与当代中国的关系、新闻专业主义引进中国后的困境、公民参与报道给中国媒介伦理带来的挑战。论文认为,新闻专业主义和媒介伦理可能促进中国新闻传播事业和政府-媒介关系的发展,但媒介改革仍面临困难和问题。  相似文献   

10.
现阶段是新媒体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在新媒体背景下,新闻专业主义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难。因此,寻找新媒体背景下新闻专业主义的出路与方向就显得极为必要。本文首先探讨了新媒体时代新闻专业主义面临的困境;其次,针对上述的困境提出了相应的转型措施,以探求新闻专业主义良好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1.
李岩  李赛可 《新闻界》2014,(1):11-16
在福柯的话语理论视野中,新闻专业主义是一种历史、建构性的权力—知识话语。在国内学者对新闻专业主义探讨的基础上,从三个方面质疑"专业化"与"专业主义"对于新闻业而言的合理性,即新闻专业主义话语内核——客观性难以实现;新闻的大众化特性消解了专业化的可能性;新闻专业主义只是新闻实践的一种模式。基于新闻专业主义的内在悖论以及新环境下其理论与实践所显露出的局限,质疑了试图维护新闻生产之专业垄断的专业主义话语。  相似文献   

12.
我国首部中国新闻史学史———徐培汀著的《新闻史学史卷》近日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为新闻出版总署“十五”国家重点规划图书 ,由上海市马克思主义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赞助出版。本书也是童兵教授等主编的《20世纪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分卷本 ,全书约近五十万字。《新闻史学史卷》分滥觞期(713~1815)中国古代新闻史学研究 ;初创期(1815~1919)中国近代新闻史学研究 ;成长期(1919~1949)中国现代新闻史学研究和曲折期(1949~1978年)中国当代新闻史学研究及繁荣期(1979~1999年)…  相似文献   

13.
舆论与话语霸权的争夺战 唐小兵:拙著《现代中国的公共舆论:以<大公报>"星期论文"和<申报>"自由谈"为例》出版后,有些朋友认为我描述的现代中国的舆论有很强的价值偏向,比较偏向于"星期论文"那样理性的、以学院为基础的,然后以学术共同体为依托的公开表达,对于南方以上海为中心的左翼所代表的这样一种激进的舆论形式缺乏"同情的理解".这种批评,以及当下公共舆论发展的态势,让我重新思考胡适、傅斯年代表的这样一种精英主义的舆论形式在当下中国遭逢的困境,而公共舆论与政治实践的关系问题也浮出水面.  相似文献   

14.
范兴坤 《图书馆》2012,(5):33-36
《中国图书馆事业史》是以我国传统史学研究方法撰著的一部中国图书馆事业的通史专著。本文在对该书著者卢荷生先生专业师承、学术生涯及其所习治学方法的历史源流进行介绍的基础上,总结了该史学专著六个方面的特点,认为该书体现了我国传统的实证史学和西方兰克学派史学的"实证"和"科学化"特点。  相似文献   

15.
《新闻界》2019,(9):26-33
30年来的记者角色研究表明,尽管研究的问题及内容各异,但都存在一种专业主义的研究视角,并发展出了一套在中国语境下特有的新闻专业主义话语。这一专业主义话语内含着传统与现代、偏离与回归、西方与中国、消极与积极的对立叙事,对专业主义理念与规范的认同和实践往往被视作记者角色由传统步入现代、由偏离到回归以及精英记者区别于普通记者的标志。尽管"新闻专业主义"充满争议,在中国化的过程中却被理想化并赋予了无限寄托,被期待去抵御市场的诱惑以及公民记者、用户生产内容等新媒介现象的挑战。然而,新的媒介趋势表明,体制内媒体愈发主动寻求体制的庇护,体制外媒体依旧无法获得新闻采编权与记者的合法性身份,专业主义所赖以存在的自主性前提面临困境。超越专业主义的视角,回归本土政治体制环境,并面向记者称谓泛化的事实,成为思考记者角色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新闻史到底应该如何写?这是今天新闻传播学术界,尤其是新闻史学界非常关注的核心问题.在我国的传媒生态环境和新闻传播学术环境正在逐步优化的今天,重写"中国新闻史"的呼声日渐高涨.尽管经过新闻史学者的长期努力,"在新闻传播学的各个分支学科中,中国新闻史已经成为基础扎实、稳定发展的学科"(丁淦林语),但以中国革命史的框架解释新闻发展史的窠臼依旧束缚着新闻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王文娟 《青年记者》2012,(11):74-75
新闻专业主义是在西方兴起的一种新闻思潮.对新闻专业主义的理论描述很多,但普遍认为它的核心理念,一是客观新闻学,二是新闻媒介和新闻工作者的独立地位和独特作用.①新闻专业主义虽然是西方的产物,但它作为一种新闻职业理念和价值观,并非与中国格格不入.相反,在中国的报人群体中,具有新闻专业主义精神的办报者从来不乏其人.其中,蜚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新闻界的报人俞颂华就是一个典型.  相似文献   

18.
韩鑫 《传媒观察》2015,(2):44-45
从概念消解与建构的流变来看,新闻专业主义是一种以平衡方式达到专业新闻传播者理念与新闻生产所面临的内外部压力妥协共存的新闻价值理念。但网络时代新媒介的传播特质加剧了新闻在生产传播过程中面临的内外部压力,打破了原有的平衡,是造成"悬疑新闻"等不实信息大量泛起的主因。网络时代新闻专业主义的"再建构"需要着重强调以新闻客观性为核心的新闻道德伦理。  相似文献   

19.
2010年3月至5月,中国连续发生数起校园杀童血案,关于媒体报道是否存在"示范效应"也成为业界和社会热议的话题之一。笔者拟以波特图式分析媒体报道的两难困境,并进一步分析媒体是否真的打开"潘多拉魔盒",最后从新闻专业主义的角度去探讨媒体报道如何在自由和责任之间把握平衡。  相似文献   

20.
新闻奖的设置是新闻话语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中国新闻奖"与《南方都市报》新闻报道奖这两种看似不在同一层面新闻奖的比较研究,考察媒体如何尝试在"中国新闻奖"为代表的价值标准之外另辟别途,寻求对新闻专业主义话语进行价值彰显的策略。本文在国家话语体系以及新闻专业主义话语之中,为赋予了多重价值取向的媒体寻求在当前的社会情境中可行的生存和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