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前我国走红的电视综艺节目90%是从海外引进的版权。为何我国热衷于引进海外节目模式?最现实的原因是日趋激烈的卫视竞争和网络等新媒体的压力。在新闻类节目央视一家独大的背景下,地方卫视只有依靠综艺娱乐节目突出重围。受制于研发能力不足,地方卫视引  相似文献   

2.
2013年国内各大电视台确定引进并播出的海外模式节目超过50档,被称为海外引进节目的"井喷年"。这个势头进入2014年依然热度不减,各大省级卫视从引进国外版权入手,打起了中国电视市场的综艺争夺战。到了2015年,国外引进的综艺节目中,老节目的持续制作和新节目的不断引进,使得规模和数量更加庞大。然而对于已运行成功的国外版权的引进并不能保证栏目的万无一失,其中一大原因就是引进后的版权节目是否会适合本地"水土"。所以除了前期调研只看国外收视率的高低、节目精良的制作外,能否顺应本国社会文化语境更是值得探究的。本文是从最新最热的韩国综艺节目《Running Man》的中国引进版《奔跑吧兄弟》为对象,从社会文化语境的角度,来进行探究反思。  相似文献   

3.
张韵 《新闻大学》2015,(3):44-51
在关于综艺节目引进的各种研究与讨论中,版权引进通常被理解为中国电视节目生产不断"与国际接轨"、规范化的过程。为了避免化基于抽象法律概念对节目生产和贸易所进行的去语境的化约式理解,有必要对节目引进的历史进行梳理。电视在中国诞生之初,作为电视生产方式的节目引进就早已出现,其发展经历了引进对象从内容到模式的变化,综艺节目从形式抄袭到版权引进的转变,这一过程深嵌于中国广播电视系统市场化与产业化进程之中。  相似文献   

4.
臧秀丽 《报刊之友》2013,(8):109-110
近年来,各大电视台以及传媒机构开始从海外引进综艺节目版权,来丰富中国的电视荧屏。同时也有很多中国的电视工作者都在积极寻求如何将国外已有的经验和节目样式拿来进行本土化改造,为己所用。当我们对中国电视观众的收视习惯、文化品位分析后,确信不能一味依赖海外版权的制作"宝典",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节目内容、文化构成、审美取向、表述方式上把海外节目进行本土化改造,才能吸引中国电视观众,并产生对节目的共鸣。本土化改造是一方面,节目的创新、研发,创造中国独有的综艺节目模式,才是中国电视节目突围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5.
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背景下,传统广电媒体依靠广告收入的盈利模式面临巨大挑战。与日增长的观看需求让电视综艺节目的商业价值和经济效益逐渐突显,电视综艺节目创造了新的增长点。为积极寻求出路,广电媒体应以自制内容节目与衍生文化节目产品为核心,创新人才高地,开发爆款IP;通过技术赋能版权,创新IP体验价值;最后形成IP跨界运营,实现全产业链开发,分别在上、中、下游孵化、培养及形成产业链,以此实现版权价值的充分开发,促进多元化电视综艺节目IP经营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2013年,被称为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版权引进年"。浙江卫视先后引进了一大批好口碑的优秀节目模式,如《中国星跳跃》、《中国好声音》等,经过本土化制作,在电视荧屏上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收视新高。本文以引进综艺节目为中心,分析我国引进节目所经过的阶段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祁晨 《声屏世界》2013,(7):49-50
2013年,被称为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版权引进年",包括湖南卫视、安徽卫视、江苏卫视以及央视在内的多家卫视都将引进节目提上黄金档。随着电视节目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电视节目的引进也成为竞争手段之一,在我国电视业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然而在这一繁荣景象的背后,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以电视综艺节目引进为着眼点,  相似文献   

8.
傅准 《东南传播》2016,(3):92-93
在各大卫视荧屏被海外引进综艺节目充斥的今天,形式单一、内容雷同,电视"文化创意产业"的精髓慢慢淡化,各电视台竞争实力差距日益悬殊,受众对原创电视综艺节目的诉求愈加强烈,业内人士也开始思考"原创"发展的必要性和节目策划途径,在电视行业发展瓶颈期的今天,推动中国原创综艺节目发展对于电视行业的重新启航具有基础性作用。  相似文献   

9.
2016年6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发《关于大力推动广播电视节目自主创新的工作通知》(下文简称《通知》),掀起了我国电视综艺节目自主创新的新一轮热潮.《通知》要求上星频道播出引进境外版权模式节目时提前备案;与境外机构联合研发的节目,如果中方未取得完全知识产权,将视同引进境外版权模式节目管理;各上星综合频道每年在晚间黄金档期间开播的引进境外版权模式节目不得超过两档,并强调节目的自主创新.由此可见,我国综艺节目的创新需要在增强版权观念和精品意识的同时,自主研发弘扬社会正能量、倡导核心价值观的电视综艺节目,以娱乐化的方式融合本土文化,传递文化精髓,树立民族自信.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安徽卫视的运营为例,分析电视综艺节目新媒体版权运营的现状与模式,阐释其所面临的困难,并结合自身经验,对电视综艺节目新媒体版权运营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综艺节目呈现大繁荣的景象,引进海外综艺节目成为普遍现象,节目原创性较差。除此之外,我国综艺节目还存在诸如人文内涵淡薄、文化意识疏离、内容同质化等问题。本研究试图通过对中国首档原创声音魅力竞演秀《声临其境》(湖南卫视)的优劣势分析,探讨综艺节目如何突破内容和版权上的一系列问题,并为综艺节目的创新提出借鉴性意见。  相似文献   

12.
2012年,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掀起的收视热潮、持续高涨的商业效应和对频道竞争力的强力拉动,显示出引进国外模式电视节目巨大的正能量;在2013年卫视频道广告招标"娱乐会战"中,引进国外模式电视综艺节目的突出表现,让引进国外电视节目模式话题再次升温。回顾我国引进国外电视节目模式版权的历程,从偷偷抄袭模仿到悄悄低调引进,再到轰轰烈烈购买模式版权,国外电视  相似文献   

13.
正近年来,海外引进节目模式在我国电视荧屏呈现"井喷"态势。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就有近30档来自海外模式的综艺节目陆续在电视媒体亮相,其中《开门大吉》、《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爸爸去哪儿》等,基本都是对引进节目模式的本土化改造而获得收视佳绩的。海外节目模式引进为原创力不足的中国电视综艺节目"补血",但令人担忧的是,对"补血"一味依赖则会引起"造血"功能缺失,进而削弱原创能力。2013年7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就对扎堆现象严重的歌唱选拔类节目下发整改通知:要求对这类引进节目实行总量控制,并要求各卫视提高原创节目比重。从某种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海外移植的电视综艺节目占据了本土的电视荧屏,其中以湖南卫视最具代表性。本文通过对湖南卫视2013年末热播的亲子类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为例,通过对节目的本土化情况进行分析,探究海外电视综艺节目的本土化移植路径,并分析在"限娱令"下综艺节目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李颖 《视听》2012,(7):3-5
对于中国电视业而言,2011年是一个"模式引进"如火如荼的年份,超过十档通过改编、购买电视模式版权而创新的电视节目登陆电视荧屏。"取经"海外的新节目模式蓬勃发展,这其中有季播性大型活动东方卫视《中国达人秀》、辽宁卫视《激情唱响》,也有常规性综艺节目,如东南卫视的《明天就出发》和《朋友就该这样》,也有强调代际沟通的深圳卫视《年代秀》。  相似文献   

16.
2013电视之变     
《中国新闻周刊》2013,(5):60-61
当下,中国电视业界的竞争日趋白热化,购买海外热播节目版权、原创本土综艺节目、制作新剧、翻拍旧剧……几乎所有电视台都在考虑如何脱颖而出。面对网络对年轻受众的分流以及人们收视习惯和审美趣味的改变,无论电视内容制作商还是卫视渠道都必须以变求生。  相似文献   

17.
吕露 《新闻世界》2014,(2):73-74
湖南卫视购进韩国版权的电视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一开播即大获成功。本文试通过对其节目中主持人、爸爸、孩子三种不同角色设置的比较,厘清其与韩国原版节目之间的差异,继而从角色设置的角度分析该版权引进类节目本土化改造的成败。  相似文献   

18.
当前,引进海外电视节目模式已成为电视行业的热点。在引进优秀电视节目模式的同时,如何实现本土化创新,彰显中国主流价值和传统美德,中央电视台引进英国《合唱团之战》模式版权的节目《梦想合唱团》,为电视业界提供了一个样本。该节目从2011年11月12日播出以来,受到社会各界和媒体的高度评价。本期《个案研究》对《梦想合唱团》这档节目的经验进行梳理,对于国内电视台在节目引进、节目创新、节目营销推广等多方面都有可资借鉴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中国好声音》的播出标志着中国电视综艺节目大成本、大制作的"大片时代"已经到来。原版节目的引进、精良的制作、创新的本土化资本运作与产业链开发是节目成功的关键。但文化产业的风险值得警惕,中国电视台应量力而行。在引进制作的过程中不仅学习节目模式,还学习节目创意与营销策略有助于我们快速成为节目版权的出口方。  相似文献   

20.
海外版权引进成为我国电视产业最稳妥的做法,助益于电视品牌联想。当务之急是培育本土原创机制,尤其是:选择适合引进的海外节目模式、扩大引进节目的门类、以差异化战略瞄准细分领域、推进制播分离。同时,以衍生节目和自制节目为突破口,实现电视和网络在内容和渠道的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