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流动性和异质性带来的潜伏性风险对既有的社会治理模式提出挑战。作为城市社区治理主体的基层社区,如何应对、减轻和解决公共危机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是城市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关键所在。本项研究基于对南京市X社区治理实践的现实描述,从应对模式、应对能力、居民参与等方面深入分析基层社区公共危机的治理困境,在此基础上提出转变治理模式、构建网络安全、提升应对能力和引导居民参与等协同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2.
基层党建引领社区治理作为提升治理水平的创新方式,发挥着政治引领、服务导向、矛盾协调及文化塑造等重要作用.但在治理实践中,治理理念陈旧、内源性矛盾凸显、体制机制构建欠佳、资源利用低效等问题成为社区治理面临的现实挑战.提升社区治理实效,应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理念,创新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工作方法,筑造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  相似文献   

3.
基层党建引领社区治理是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治理实践中的独创经验,通过将政党建设纳入社区治理体系,实现国家、政党、社会三维体系良性互动,这是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当前的社区治理实践中也存在不少制约因素,要加强党建理念创新,实现功能转化;提升社区治理结构优化,实现治理主体良性互动;推动强化基层党组织权威,...  相似文献   

4.
社会治理是人类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项管理活动,也是的当今世界各国执政党和政府都面临的共同问题。如何在社会政治经济变革的时代构建与社会现状相适应的社区治理模式,成为一项急需研究和讨论的重要课题。本文试着举例说明了西方城市社区的治理模式,并分析其主要的特点;讨论中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的改革和变化,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在现阶段城市社区治理中,居民本来是社区生活的主体,但其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并不高,其原因:一是居民大多根据个人的需求来决定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对社区治理缺乏自觉意识;二是政府包办,社区组织行政化,抑制了居民自觉参与治理社区的积极性。这就需要政府、社区组织和居民从社区长远发展的总体目标出发,各司其职并共同努力,给予社区居民角色一个正确的定位。  相似文献   

6.
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由行政型社区向合作型社区和自治型社区的发展过程是社会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结构调整在城市社区发展中的一种反映,它代表着我国城市社区发展的方向。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社区治理模式的历史变迁和社区管理体制的构建实践,并结合社区治理实践中的成功经验,来探讨新形势下我国城市社区治理创新应遵循的原则和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区体育治理共同体是推进我国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逻辑分析法、实地调研法、专家访谈法等,首先探讨我国城市社区体育治理共同体主体结构及其边界,指出,政府部门要加强统筹规划,兼顾制度与导向;市场组织作为公共服务的补充力量,要注重平衡与效益;社区组织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发挥着沟通与协调功能;社区居民是参与者,要积极表达需求与评价反馈。认为,各主体间权责不明确,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合作模式不成熟,运行机制不健全,是制约当前我国城市社区体育治理共同体构建的主要因素。提出,要明确社区治理的责任主体,构建多元协同的治理共同体;积极培育社区体育各治理主体,保障共同体内部结构稳定;完善共同体间治理合作网络,搭建集体行动的治理平台;健全社区体育治理的运行机制,保障共同体的稳定运作。旨在为构建持续、互动的城市社区体育治理共同体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社区作为社会治理的基础单元,社区治理水平直接反映出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程度.学者们从不同视角出发,对社区治理的现实障碍和创新路径进行了多元立体式探讨.通过对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脉络梳理,未来的研究应加强比较研究、多学科创新研究,并注重学术互动和争鸣,使社区治理学术研究更加丰富,进一步提升社区治理水平.  相似文献   

9.
分析我国城市社区结构治理变迁历程可知,在治理社区的过程中要注重社会各种不同组织之间的协商、合作,构建合作网络,寻求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共同的合作目标及合作基础。然后在社区范围内形成利益纽带,让社区成员自发产生认同感、社区意识,注重共享资源、自我管理、互动民主管理,形成个性化、现代化、多元化的社区特色,才能最大限度满足区内成员的需求。  相似文献   

10.
县级城市的社区是我国城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平台,在社会建设领域和社会治理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基础作用。协同治理理论对社区治理具有较强指导意义。文章通过访谈法、实地观察、文献法等方法分析T县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从协同治理视角剖析其存在原因,提出体系架构、机制保障、服务网络等方面对策,探索党政领导、居委会为主导、社区单位与居民为主体的县级城市社区协同治理路径。  相似文献   

11.
社区教育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区治理创新中发挥重要作用,包括在社区治理创新中的有效调动、满足社会成员需求、促进社区融合等。目前,社区教育在社区治理创新中存在发展障碍,需寻求社区教育在促进社区治理创新中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2.
推进社区体育非营利组织现代化治理,既是新时代国家和社会现代化治理的重要内容和内在要求,也是提升社区体育非营利组织发展力、组织力、服务力和影响力的必然选择。分析了社区体育非营利组织现代化治理的困境,主要体现在:政策设计与政策执行的解耦,治理权力与治理责任的解耦,组织结构与组织能力的解耦。提出了应对之策,主要是:完善顶层设计,提高政策执行力;强化治理主体责任,建构多元协调治理机制;优化组织结构,提升自身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13.
社区体育精细化治理是新时期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之义,数字技术为提升社区体育精细化治理能力提供了物质前提。社区体育精细化治理是指适度地运用数字技术力量,实现社区体育治理中体育需求精确识别、体育服务精准供给、治理主体精巧引导和治理效能精微评估的目标。数字技术遵循“共性+个性”“平台+中台”“纵向+横向”“线下+线上”等4大作用机制对治理过程的精细化调节作用,并认为理念转向滞后、技术基础薄弱、结构壁垒突出、数字标准欠缺是数字技术助推社区体育精细化治理的现实差距。新时期,要从4方面实现数字技术助推社区体育精细化治理:提升数字技术推进精细化的行动认知,搭建社区体育精细化治理的“微空间”,健全数字制度规范激活主体协同治理,优化技术在精细化治理中的监督保障。  相似文献   

14.
通过在山东省J市部分社区开展实地考察和调查研究,针对城市基层社区治理面临的问题,分析了城市基层社区微治理的发端、微治理的目标、微治理的逻辑和微治理的探索,提出通过良性互动促进社区信任,通过信任发展社区居民的社会参与,通过社会参与促进社区组织与社区服务,最终推动城市基层社区治理走向"善治"。  相似文献   

15.
终身教育是指每个社会成员为适应社会发展,都应不断地提升个体素质,能够持续贯穿一生的学习,终身学习已经成为每个人在新时代必须要掌握的技能。在终身学习背景下,将社区教育融入社区治理内容之中,持续改进现有社区优化治理进程,成为目前社区教育和社区治理共同发展的体现。对职业教育工作者来说,社区教育应融入社区治理环节之内,而社区治理所体现出的特性也与社区教育密切相关,职业教育工作者应秉承对社区教育的高度敏锐,运有多种教育元素和方法,打造多样化的社区教育融入机制。  相似文献   

16.
随着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城镇化,"单位人"向"社区人"转变。传统的社区管理体制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政府主导的"一元制"管理模式不能适应市场的发展。社区治理已经成为社区管理内容创新的手段,也是适应社区建设和发展的必要选择。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的背景下,如何实现公共服务尤其是体育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是社会面临的重要命题。网络治理理论作为新公共管理运动中的新兴理论,为公共服务有效供给提供了新的视角。在此以公共服务网络治理理论为视角,通过对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多元供给主体的功能定位,从三个层面探索整体化政府、第三方政府及公众进行合作治理的路径与内容,进而构建了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网络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8.
终身学习是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关键举措,终身学习需要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和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有力支撑。社区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重要载体。培育社区学习共同体是新时代社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在如何以社区学习共同体建设推进社区教育融入社区治理,推进《北京市学习型城市建设行动计划(2021—2025年)》有效实施方面,延庆区培育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9.
文章对沈阳社区教育治理实体建设的规范化、社区教育师资力量以及社区教育治理体系的制度和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探讨,认为社区教育将从实验区向示范区转变,需要加强社区教育实体建设、社区教育机制建设,以形成比较完善的社区教育网络体系,从而推进各类社区教育活动的广泛开展。  相似文献   

20.
在创新社区治理实践中,厦门市坚持"共建、共治、共享"的发展理念,从现代先进的社区教育探索、绵长悠远的历史文化传承、富于活力的社区社会组织培育、丰富多样的社会资源汇聚等方面,打造社区书院的教育体系,力图开拓深化社区治理新格局.将学习教育、文体活动、群众议事集于一体的社区书院规范化运行管理,是社区教育融入社区治理的新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