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鬼”喻指国民的劣根性是《呼兰河传》自觉继承鲁迅笔法的又一重要发掘。通过对《呼兰河传》写作的时代潮流、“国民性”的文学表现、鲁迅精神的继承等方面的考察和分析,可以发现《呼兰河传》独特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2.
以萧红作品《生死场》、《呼兰河传》为代表 ,探讨萧红小说独特的美学追求———小说散文化。艺术结构方面 ,萧红小说突破了传统现实主义的结构方法。《生死场》突破时空的限制 ,以场景结构小说。《呼兰河传》的结构具有“串珠式”特点。萧红小说的叙事笔调也各不相同 ,《生死场》具有叙事散文的质地 ,《呼兰河传》则具有抒情散文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尹奕歆 《作文与考试》2023,(Z2):186-187
<正>萧红:《呼兰河传》作者介绍萧红(1911年-1942年),中国近现代女作家,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为摆脱精神上的苦恼东渡日本,并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回到香港以后,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相似文献   

4.
《呼兰河传》是我国三十年代著名女作家萧红的一部优秀的长篇小说,作品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茅盾称《呼兰河传》“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采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呼兰河传》对乡土生活的着意描绘的确给作品增添了诱人的魅力。其乡土特色的构成,主要体现在乡景、乡俗、乡人和乡情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现代女作家萧红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当属《生死场》和《呼兰河传》,《呼兰河传》与《生死场》有着主题意蕴上的对应关系。作者的现实性作意图其实是一以贯之的,由揭示苦难到寻求解脱之道,从观照现实到回归自我。荒原的苍凉、幽径的深邃中都积淀着作者对生死两极之间“人”的思索。  相似文献   

6.
从严格的意义上讲,《呼兰河传》不是一部小说,也不像是作者的自传。正如茅盾先生在为《呼兰河传》所写的序言中指出:要点不在《呼兰河传》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而在它于这“不像”之外,还有些别的东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说更为“诱人”些的东西。这“诱人”的东西就是:一幅中国东北的小县城的20世纪20年代的风土画,只是今天看来,这幅画过于沉重。坦它所展示的民俗意蕴却闪现着永久的文化魅力。 肖红,这位在苦难的东北大地跋涉出来的杰出女作家在她短暂的三十年的人生岁月里,在她能自  相似文献   

7.
同学们,你还记得萧红笔下那色彩缤纷、形状多变的火烧云吗?你知道我们所学的《火烧云》选自她的哪部作品吗?现在我来告诉你,这篇课文是从她最负盛名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中节选的。《呼兰河传》共七章,后面有一“尾声”。其中的不少章节抒情性强,可以作为精美的散文来诵读。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该书第三章中一节文字。  相似文献   

8.
萧红《呼兰河传》的悲剧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萧红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女作家,其小说《呼兰河传》以呼兰小城为背景,向世人展示了旧中国下呼兰河人愚昧无知的生活状态与他们生命的悲剧,在深刻地批判封建制度的同时,充满了深厚的人文情怀。萧红的小说《呼兰河传》融多种文学特质于一体,其中蕴含着的思想也是非常复杂的,充满了悲剧色彩。作家萧红通过描述呼兰河人的日常生活,揭露了旧中国人民的悲剧、社会的悲剧,寄寓了作者无情的批判与讽刺。基于此,从《呼兰河传》的故事梗概切入,分析《呼兰河传》悲剧意识的源头——萧红的生平,进而对《呼兰河传》这一作品中的悲剧意识分为三个层次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9.
读《呼兰河传》、《玉君》札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读《呼兰河传》、《玉君》札记郭志刚一、《呼兰河传》──女儿对母亲的素描该作1941年5月首由上海杂志公司出版。是散文体小说,也是真正得自生活的小说,功力非同一般。这是因为,没有生活固然写不出这样的小说,而没有对呼兰河土地和人民的一片深情,也写不出这样...  相似文献   

10.
"五四启蒙意识"是新文学作品中的经典话语,它以其欧化批判传统,让文学领域迎来了一场凤凰涅槃式的具有现代意义的思想革命。萧红作为一位优秀的新文学作家,其所创作的小说自然承载了时代的话语,蕴含启蒙味道。《呼兰河传》完成于1940年,是萧红创作成熟时期的代表作之一。《呼兰河传》一方面承载启蒙传统,进行国民性批判;另一方面又过度启蒙,责之过切。这种矛盾,构成了《呼兰河传》复杂的启蒙内涵。  相似文献   

11.
<正>在读《呼兰河传》之前,我对萧红是不曾有印象的。直到读到"火烧云""祖父的园子"那些似曾相识的情节,才猛然觉得与她原来早已相识,敬仰之情油然而生。《呼兰河传》被太多的人喜欢,拥有众多的读者。茅盾曾这样评价《呼兰河传》的  相似文献   

12.
萧红的作品近年来很受关注,《呼兰河传》作为萧红的代表作,它是一部散文体的诗化小说。《呼兰河传》体现了启蒙与民间的双重立场。启蒙与民间的双重立场和谐地统一在一起,使得《呼兰河传》刚柔并济,既有批判的力量,又有对民间、对故乡的柔情。  相似文献   

13.
不知是萧红的有意安排,还是她潜意识的孤独使然,但不管她创作时的思维过程如何,摆在我们面前的创作成就却是大家有目共睹、不可否认的,那就是萧红在她的《呼兰河传》中给我们描绘了一个处在荒凉世界中的寂寞人群。如果说《呼兰河传》是“一幅多彩的风土画”(茅盾语),那么它展现  相似文献   

14.
《呼兰河传》是一部文学艺术作品,还是萧红家事的传记?由于对这个问题理解不一,认识相异,故在萧红学术研究中已经出现了许多不该出现的歧误。有的人根据《呼兰河传》中的人物来论定作者的身世以及其家庭中之人际关系,从而推导出一些错误结论。为此,根据史料记载,结合《呼兰河传》所描述的实际情况,研究、探讨此书性质,无疑是有所裨益的。严格说,《呼兰河传》不能算做小说,只能算做具有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和充满哀怨、忧伤情感的散文。无论从它的文学样式,内容、体裁来看,皆应做如是看。它“没有贯串全书的线索,故事和人物都是…  相似文献   

15.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祖父的园子》。对于作者萧红,我们并不陌生,四年级时曾经学过她的《火烧云》,两篇文章都是节选自作者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呼兰河在萧红的故乡,《呼兰河传》写的就是她故乡的人、故乡的事。对萧红来说,祖父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现在我们来看看萧红在《呼兰河传》中有关祖父的一段文字。(出示:呼兰河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  相似文献   

16.
《呼兰河传》极为复杂的内蕴虽为批评者提供了广阔的阐释空间,却也制造了诸多自相矛盾、难以自圆其说的批评话语裂隙,这些裂隙充分反映了文本顽症的存在及学术阐释活动的限度。就《呼兰河传》而言,文本中存在着三方面难以解释的“顽症”,即多种价值向度的时间意识、“含混”多元的价值理念、叙述人称的莫名转换等。  相似文献   

17.
六十多年前,金庸读《呼兰河传》后,曾写下这样一段话:萧红在香港写的《呼兰河传》感人至深,我阅此书,径去浅水湾她墓前凭吊一番,深恨未能得见此才女……’  相似文献   

18.
《小姐你早》表现了典型的女性主义观念,张扬了反对当代男权中心主义的思想,小说的理想主义叙事和充满激情的评论干预,表明池莉已扬弃了“新写实主义”。  相似文献   

19.
萧红是鲁迅的学生,深得鲁迅的教诲,继承鲁迅的遗志,在批判国民性上独具特色,好说过:“现在或过去,作家的创作永远对着人类的愚昧!”,她这样说也是这样实践的。这不仅表现在《呼兰河传》这部作品中,其实早在他俐《生死场》时也遵循这一原则,虽然人们把它看成是“抗战文学”的奠基作之一,但它的主体仍然是“对着人类的愚昧”,表现的是十年如一日的“生死场”。从《生死场》的人物,情节看,它与《呼兰河传》在反映封建制度统治下造成的农民的苦难与愚昧,在揭露,鞭鞑和改造国民性这一主题上是相当一致的。  相似文献   

20.
正“那粉房里的歌声,就像一朵红花开在了墙头上,越鲜明,就越觉得荒凉。”合上《呼兰河传》蓝黑的封面,苍凉感在心中郁结。这部萧红在自己的生命尽头为故土呼兰河城所作的传,笔力所触之处尽见生之挣扎与死之漠然。小城里的每一个生命,都像那漏粉草房里含着眼泪的歌声,卑微、孤苦、凄凉。严冬封锁了大地,“大地满地裂着口”,寒气逼人的呼兰河城是一片生命的荒原。东二道街五六尺深的大泥坑子上演的死亡“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