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电视隐性采访在我国出现于上世纪90年代后期,由于这种采访方式的特殊作用,不少电视台都采用过隐性采访。笔者认为:电视隐性采访能充分发挥电视新闻节目的特点。电视区分于其他媒体的根本就是声画结合,而电视隐性采访偷拍偷录的采访形式,始终在新闻现场用画面和声音记录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2.
隐性采访的力量与控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一、隐性采访的形态描述有关隐性采访的争论由来已久,这种探讨随着电视媒体越来越多的实践而日趋深入。电视中的隐性采访也有人称之为“偷拍”,它是指被采访者在未被明确告知的情况下,其言行被电视记者秘密摄录并公开发表。用这种方式录制的声像材料时常见之于国家电视台的新闻、社教类节目中。浙江卫视周末版以隐性采访为主要采制手段的《目击》栏目,开办至今也已两年有余。它们均为人们提供了主流采制手段之外的生动时空,同时也因其采制手段的边缘性而受到人们的特别关注。电视中隐性采访的运作方式同以根据记者介入事态的程度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电视隐性采访及其意义   1.对电视隐性采访的理解.   电视隐性采访也被称为秘密采访、暗访、“偷拍偷录“.它作为一个新闻概念,目前还没有一个准确和公认的界定,这里我们姑且参考中国记协在最近召开的第二届“新闻与法“研讨会上提出的概念:指电视新闻记者以完全或者部分不公开身份、不公开采访工具或设备、不公开采访意图的方法进行新闻采集的一种方式.   ……  相似文献   

4.
电视隐性采访及其意义 1.对电视隐性采访的理解. 电视隐性采访也被称为秘密采访、暗访、"偷拍偷录".它作为一个新闻概念,目前还没有一个准确和公认的界定,这里我们姑且参考中国记协在最近召开的第二届"新闻与法"研讨会上提出的概念:指电视新闻记者以完全或者部分不公开身份、不公开采访工具或设备、不公开采访意图的方法进行新闻采集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5.
叶至 《视听界》2000,(1):36-36
隐性采访是记者不暴露自己的身份或以其他假身份,采用各种能够获得信息的方式(包括偷拍偷录)从事的采访活动。隐性采访在中外历史上都不乏其例,在我国,随着近年电视媒介的加入,隐性采访开始受到关注。  相似文献   

6.
在人们的印象中,电视采访一般是由一个人扛着摄像机拍,另一个采访者拿着话筒出现在画面上的。但是,随着摄像机的摄录一体化和数字化的出现,现在的电视采访只需一个人完成了,他既扛着摄像机拍,同时也向采访对象发问。在电视画面上,记者(主持人)不见了。因而有的学者把这种节目叫做隐性主持人节目。隐性主持人藏身于摄像机之后,既主持节目,又控制现场,是声画同步摄录的操纵者。 在这种节目中,隐性主持人往往采用抓拍、抢拍的手法,站在观众的角度与采访对象“面对面”地交流,最大限度地缩短了节目与观众之间的距离,较之传统主…  相似文献   

7.
电视隐性采访是一种特殊的采访类型,因为在采访过程中记者要隐藏自己的身份,所以长久以来这种采访类型颇具争议。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这种特殊的采访类型的法  相似文献   

8.
电视隐性采访及其意义 1.对电视隐性采访的理解。电视隐性采访也被称为秘密采访、暗访、“偷拍偷录”。它作为一个新闻概念,目前还没有一个准确和公认的界定,这里我们姑且参考中国记协在最近召开的第二届“新闻与法”研讨会上提出的概念:指电视新闻记者以完全或者部分不公开身份、不公开采访工具或设备,不公开采访意图的方法进行新闻采集的一种方式。 2.电视隐性采访的意义。 (1)可以获得客观真实的新闻现场和事实材料,给观众以真实的判断依据。它还可以使被摄对象消除镜头反应,进而自然真实地表现自我,使观众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具有特别的说服力。  相似文献   

9.
王越 《新闻传播》2016,(4):83-84
社会的不断发展给我们带来了信息时代,信息的广泛传播使媒体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许多记者为了在竞争中取得优势、获取一手资料,采用了隐性采访的采访方式。隐性采访因为其隐蔽性,能够真实地反映社会现象,但如果电视新闻记者不能把握好隐性采访的"度",不仅不能实现新闻的价值,还会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本文根据隐性采访的特点,分析了在隐性采访中把握"度"的重要性,并说明了记者应当把握好哪些"度"。  相似文献   

10.
社会的不断发展给我们带来了信息时代,信息的广泛传播使媒体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许多记者为了在竞争中取得优势、获取一手资料,采用了隐性采访的采访方式。隐性采访因为其隐蔽性,能够真实地反映社会现象,但如果电视新闻记者不能把握好隐性采访的"度",不仅不能实现新闻的价值,还会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本文根据隐性采访的特点,分析了在隐性采访中把握"度"的重要性,并说明了记者应当把握好哪些"度"。  相似文献   

11.
李萍 《新闻三昧》2008,(6):55-56
近年来,无论是电视媒体还是纸质媒体,隐性采访被越来越多地使用,并开始有泛滥的倾向。但关于隐性采访,法律、道德伦理层面的争执也一直没有停止过。在没有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可循的情况下,媒体应该确立自己关于隐性采访的自律原则,在隐性采访中把握一定的“度”,避免陷入诉讼和受到道德、伦理的指责。  相似文献   

12.
电视采访是一门应用性和技巧性很强的艺术。本文重点论述在采访过程中应该注意的若干问题.如采访报道中的“中性身份”、讲求采访写作的艺术、注意隐性采访中的法律问题等。  相似文献   

13.
朱飞 《新闻世界》2009,(11):52-53
隐性采访是记者在采访活动中不公开自己的身份或未被采访对象感知的前提下,运用照相机、摄像机、录音机等工具秘密获取新闻素材的采访活动,是一种辅助性的特殊采访方式。对于电视记者来说,隐性采访更有其特殊意义,特别是揭露性、批评性的报道,可有效获取这类新闻事实,尤其是隐性采访中采集到的现场声和图像更能体现新闻的真实性,极大地满足了受众的收视兴趣,最大限度地发挥了电视主流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增强了媒体公信力。  相似文献   

14.
冯结兰 《今传媒》2005,(6):28-29
随着新闻竞争的日趋激烈,以隐性采访获取新闻的手段,在我国新闻界渐渐“火”了起来,尤其是应用在电视上,隐性采访捕捉新闻的真实性、鲜活性是公开采访所无法比拟的。很多新闻媒体通过隐性采访手段在版面、节目上大量曝光鲜为人知的内幕,满足了群众知情权的需要,自己的销量、收视率也得以大增。然而,隐性采访这些年过滥过分的发展却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质疑甚至批评。我认为,这种质疑和批评并不是人们对隐性采访的全盘否定,人们否定的只是其中记者超越自身权限,不顾法律和道德允许而行使的行为。一、隐性采访的法律约束隐性采访是记者不暴露…  相似文献   

15.
电视隐性采访探究王旭东词典里说,隐性采访"相对于'显性采访'(公开表明记者身份与采访目的)而言,指由于特殊原因而不公开记者身份或不申明采访目的的采访活动"。①由于隐性采访往往能获得意外的新闻素材,了解到公开记者身份所不能得到的真实情况,从而写出关系人...  相似文献   

16.
运用隐性采访的形式获取某些新闻事实,已是新闻媒体常用的方法。所谓隐性采访,又称暗访,是新闻记在不被采访对象感知的情况下,运用拍照、摄像或录音等各种方式获取新闻事实的行为。通过隐性采访,记往往能得到比较真实的第一手材料,特别是电视媒体的暗访、偷拍,产生  相似文献   

17.
李冰 《声屏世界》2007,(9):26-27
“我上管天,下管地,中间还管空气。”这是《东方时空》记者偷拍到的山东一个法官霸气冲天的“宣告”,让全国的观众强烈地感受到隐性采访的震撼和真实。一时间,隐性采访成了全国电视媒体的宠儿。然而,隐性采访犹如一柄双刃剑,媒体在享受掌声的同时,运用隐性采访不当所引发的纠纷和官司也让媒体苦不堪言。  相似文献   

18.
当前,在各电视台的不少节目中,暗访的镜头频频亮相,极大地增强了节目的可视性和说服力,既满足了广大观众探求事实真相的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电视表现手法。 张默主编的《新闻采访写作》对暗访作了如下定义:暗访也称秘密采访或隐性采访,是指新闻记者由于某种原因而不公开身份的采访。它是与公开采访相对而言的。这种采访方式的优点是不会因记者的采访而改变采访对象的原来面貌。周胜林著的《高级新闻写作》也指出:隐性采访是按照生活的原型观察生活,体验生  相似文献   

19.
马宇丹 《新闻世界》2013,(4):274-275
隐性采访是一种敏感而鲜活的采访方式。尽管在国内外的新闻工作中得到广泛运用,但是隐性采访不能作为采访的常规手段。与显性采访相比,隐性采访有其独特优势,同时也因其与生俱来的缺陷长期受到学界的质疑。本文从新闻伦理的角度出发,分析隐性采访中存在的争议及其使用原则。  相似文献   

20.
王巍 《新闻传播》2005,(8):50-51
在媒体多元化、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有限的新闻源与无限的报道空间之间,媒体间的较量已突破了仅就“时效性”的竞争,角度独到、样态新颖、现场感强、有冲击力、节目好看是在“时效性”基础上各家媒体所追求的目标,在这样的背景下,“隐性采访”得以大行其道。在使用隐性采访手段的同时,电视从业者也不无迷茫:“隐性采访权”是否具有合法性?其法律依据何在?笔者认为,媒体事业的发展呼唤“隐性采访”立法规范的出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