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健康第一作灵魂,整体设计须严谨 健康第一是体育与健康课的灵魂。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为“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与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这表明人的健康不仅足生理健康,而且还包括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因此,体育教学的目标己不单单是获得体育与健康的知识和技能,还有提高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  相似文献   

2.
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为“健康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的衰弱现象”。这就是说健康是人们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协调统一,三者缺一不可,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心身疾病,又称心理生理疾患。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3.
追求“健康”已是众人的目标。体育运动能强身健体已被人们所认识和接受,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被许多人列为生活的一部分,在中学阶段体育活动作为一门必修课已被写入到教学大纲中。然而人们通常对“健康”的理解往往等同于身体功能的正常,忽略了心理方面的因素。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为: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这就说明了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有着同样重要的意义。通过体育运动,既促进了中学生肌体的生理健康,又增进了其心理健康。体育运动可以促进身心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4.
学生心理疾病的体育疗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生心理疾病的体育疗法●张华伍友梅当前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不再单纯是政治、思德问题,相当多的是缠绕在学业和生活中与心理障碍相关的问题。世界卫生组织(WHO)确认“健康不但是无生理缺陷与疾病,还要有完整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成功教育”已揭示...  相似文献   

5.
体育活动、心理健康与提高学生素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苓 《体育教学》2000,(5):13-13
学生素质,不外乎就是学生的身体素质、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的辩证统一,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德、智、体三个方面的统一。人是一个身心统一体,因此从这一观点来看,发展应包含身、心或生理、心理两个方面的健康发展。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校体育教育往往只重视对学生生理方面的健康教育,而忽视心理方面的健康问题。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早就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躯体缺疾,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卫生学研究也指出,人的身、心健康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  相似文献   

6.
一、前言体育教育以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健康水平为直接目的。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定义为,“健康,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这表明,只有健全的心理寓于健壮的身体之中,才能称为健康者。体育教育观念已经历了从生物体育教育观到生物—心理—社会体育教育观的转变,随着对此观念转变的深入研究发现,适应当代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仅仅具有发达的体育和智能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还必须具有完善的个性,优良的品质,因此,以提高学生健康水平为重要宗旨的体育教育也就必定兼有“健身”和  相似文献   

7.
体育与健康课程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融合了体育、生理、心理、卫生保健、环境、社会、安全、营养等诸各学科的有关知识,真正关注学生的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将增强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确保“健康第一”思想落实到实处,使学生健康成长。但在现实教学中,我们的体育教师还是停留在注重技能教学中,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8.
老年期是人生的重要时期,心理和生理上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个时期是各种慢性病的高发时期。由于器官衰老、慢性病及活动能力受限等限制了其社会适应能力,由此产生一系列问题,给家庭、社会带来许多不稳定因素。因此,从心理、生理上分析并解决老年人的健康问题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9.
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是推动学校体育评价的改革,有效地促进学生体质的增强,提高学生健康水平,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构建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领域并行推进的课程结构。融合了体育、生理、心理、卫生保健、环境、社会、安全、营养等诸多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真正关注学生的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确保“健康第一”的思想落到实处,使学生健康成长,身心得到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 :“学校体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彻实加强体育工作……” ,健康第一已成为学校体育贯彻素质教育 ,主导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健康教育将在学校体育中迅速推行。健康教育其实质是什么 ,高校体育教学应如何面对 ?这是高校体育工作者急待探讨的课题。本文依据文献资料研究和教学实践活动的调查总结 ,力求对这一问题进行论证。1 健康概念世界卫生组织对人的健康定义为 :“健康是指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各方面都完美的状态 ,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这个定义对“健康”进行了较全面的科学概括和定位 ,标志着人们健康观念的更新。依此理解 ,健康应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与社会保持一致的社会适应性三方面的内容。身体健康包括 :良好的生长发育、正常的生理机能、适宜的环境适应反应和对疾病的抵抗力 ,以及较好的身体基本活动机能和运动能力等。心理健康包括 :智力发展良好、情绪稳定、性格健全、情感热忱、意志品质良好、有自尊、自爱、自信心 ,有较好的自控力和心理调节能力以及心理适应能力等。社会适应性是指在生理适应和心理适应的基础上 ,与社会保持一致的个体社会化。包括道德健...  相似文献   

11.
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实施体育教学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体育教学创新内涵的具体分析,提出了“把学生的健康(心理、生理、社会适应能力)作为首要位置”作为体育教学创新的目标;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素质”作为体育教学创新的主要内容;“把良好的教风、学风和宽松融洽民主的教学氛围”作为体育教学创新的教学环境,以及围绕体育教学创新建立相应的评价标准等。  相似文献   

12.
《九年制义务教育体育大纲》中明确指出:体育教学要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提高健康水平。人是生理和心理的统一体,人的健康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生理的,二是心理及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健康指的是人的精神世界(比如感觉、知觉、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健康。体育向来是以自身内容的丰富、方法的多样、特  相似文献   

13.
从我校近7年测验新生“达标”率来看,均在70—75%之间,其中的弱项主要是男子的1000米和引体向上,女子的铅球和800米。我们针对“达标”弱项,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学生的心理教育,其主要做法为:第一,消除怕难怕累心理,激发达标的动机。1.远景激励法,从给新生上第一堂课开始,就明确要求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健康观,即“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患,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激励学生主动消除怕难怕累心理;2.荣誉激励法,针对高考录取的新生富有积极进取的心理状态,告诉学生高校各种荣誉和奖学金均与达标紧密相关,激励学生自觉克服怕难怕累心理;3.渐进激励法,指导学生在达标  相似文献   

14.
<正>一个人的成长是离不开社会环境的,体育教学作为小学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目的是增进学生的健康,现代社会把一个人的健康定义在三个方面:即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可见学生社会适应程度如何是衡量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实践告诉我们,体育对于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独特的作用;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其社会适应能力会有明显提高,具体表现在合作和竞争意识加强,交往能力和对集体关心程度提高。  相似文献   

15.
姬键同志: 你提出的问题有一定的代表性。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人们开始意识到,只从生物学角度来评价人体健康的认识是不全面的。因为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不仅有生理活动,还具有心理活动。所以,世界卫生组织在总结现代科学成果的基础上,为健康下过这样的定义:健康者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的理解也发生了转变,“健康”不仅仅是指躯体,而且包括心理的健康,是人类灵与肉的完美结合。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下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且应包括体格、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发展。”良好的健康习惯应从小抓起,因此在幼儿园中引导幼儿学习掌握强身健体的方法,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注重心理卫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使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便显得尤为重要。那么,怎样让幼儿加强练习并形成固定健体的自动化行为方式呢?  相似文献   

17.
论学校体育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功能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一、问题的提出新颁布的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第一次提出了“提高学生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的教学任务,正在实验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也开拓出了一个全新的学习领域——“社会适应”。因此,分析研究学校体育对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功能是十分重要的。二、关于社会适应的浅析1.适应的概念适应原是一个生物学概念,指有机体改变其生理构造和功能以适应环境、图谋生存的过程。后来,这一概念引入社会学,指一个社会体系适应自然和社会环境的过程。社会学家有时把这一概念称之为“调适”,其含义是指人与人之间或群体与群体…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的基础理念指出: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的。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体魄。无论学生选择何种运动项目进行学习,都要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9.
赵健 《体育教学》2008,(8):123-124
一、指导思想 贯彻素质教育,深化体育课堂教学改革,以人的主动发展为本,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它不仅担负着增进学生体质健康的重任,而且还担负着辅导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责任,因此,我们的体育健康课应该针对学生的特点,开展具有时效性、与社会环境相适应的教学,让学生适应社会的生存挑战,并且要在教学中紧扣学生的兴趣爱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锻炼中掌握体育知识、技能,提高相应的社会心理、生理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20.
1 前言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 ( WHO)统计 ,全球目前至少有5亿人存在各种心理问题 ,约占世界总人口的 10 %。从现在到 2 1世纪中叶 ,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给人们带来持续痛苦和严重后果。人的心理活动离不开脑的正常活动 ,人的心理现实基础是人的社会实践 ,没有社会实践就不会有人的心理 ,不能适应纷繁复杂的社会实践活动 ,心理就不会健康。人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2个方面。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 ( WHO)对健康下的定义是 :健康不但没有身体疾患 ,而且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随着现代化水平的提高 ,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