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诗人陆游主张学诗要重“诗外功”。其实,教学何尝不是如此。 一名合格的教师,要使自己的课达到既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目的,其关键也不单在一堂课上的40分钟,还需教师的“课外功”,即这位教师学识功底的厚薄,对教材、教法的掌握和运用的熟练程度以及对教育对象的了解程度。如前苏联有位历史教师,很成功地完成了一堂公开课,有人问他:“准备这堂课,你花了多少时间?”这位教师回答说:“准备了一辈子。”实际上他准备这堂课仅用了十几分钟,那为什么说“准备了一辈子”呢?…  相似文献   

2.
课,老师都能上;但好课,却有些难上。在以教师、教材和课堂为中心的年代里。人们往往用教师的学识去衡量一堂课。而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课程理念的观照下,人们衡量一堂好课的标准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好课好在哪些方面?这是一个比较难回答的问题。笔者以为,一堂好课至少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优势。  相似文献   

3.
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记述了他的启蒙学习生活,“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先生最初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这里说的“对课”,就是对“对子,”是旧对学生学习词句和准备做诗的一种训练方法。先从一字对起,例如老师说“雨”,学生对“风”;老师说“柳绿”,学生对“桃红”;老师说“细雨鱼儿  相似文献   

4.
有位老师最近上了一堂研究课,力图在革新教法方面作些尝试。课前,他作了充分准备。不料,上课时,学生对教师革新教法的苦心竟一点也不理解,坐在那里呆若木鸡。课前准备好的内容,他只讲了一半,下课铃就响了。这位老师只好悻悻然离开了教室。且不说这堂课究竟备得如何,讲得如何,一个明显的问题是,这位老师没有把改进教法和指导学生改进学法结合起来考虑。早在二千多年前,我国古代教育著作《学记》里就说过:“善学者师逸而功倍,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老师讲授的“逸”与“勤”,教学效果的“倍”与“半”,取决于学生的“善学”与否。可见对学生学习  相似文献   

5.
经常听到学生议论,说他们喜欢某位老师,听他的课兴致高;不喜欢某位老师,听他的课老是昏昏欲睡。事实上,能否赢得学生尊重和爱戴,不是单方面因素决定的,而是一个老师的综合素养的体现。老师的学识、能力、性情和品德修养熔铸成其人格,这是一位老师吸引学生的力量的主要源泉。教师的人格力量来源于渊博的学识和教书育人的能力,这样的老师不但在教育教学上游刃有余,而且善于协调跟学生以及同事之间的关系,创造融洽和谐的工作氛围。马克思说:“性格是环境的产物。”从这样的老师身上,学生性格能受到各方面的良好影响,受益终身。教…  相似文献   

6.
王中敏 《江西教育》2014,(10):16-16
短短的一堂课,让孩子们喜爱上了一种诗——图像诗,并且初步学会了如何去阅读欣赏这类诗;短短的一堂课,也让孩子们深深地喜爱上了一个人,一个可以亲密无间忘情交流的人,那就是充满童心爱意的可亲的周益民老师。这是一堂孩子难忘的课,也是可以给我们追求的生态课堂带来许多启迪借鉴的课。这堂课诚如周一贯老师所述的“低碳高效”的课,因为他确实把“儿童的自主学习实践,快乐健康成长作为教学的基本任务,使语文课堂从成人为儿童设定的生活回到儿童自己的真实生活”。  相似文献   

7.
吴海宁 《师道》2009,(3):29-30
这是吴老师新学期的第一堂语文课,它是诗,是歌,是画,是梦。为了这“第一堂课”,吴老师精心准备了一篇充满诗意的演讲词。他要让他的新学生在新的学期,对语文学习有一个全新的感受,他要用他诗一样的语言,带领新弟子走进神秘的语文世界。吴老师是有心人,他将本学期语文课本的内容巧妙自然地且合在这篇演讲词里,让他伯学生未读其文先感受文之美,领略文之韵。  相似文献   

8.
近日在《数学教学》2003年第4期看到一篇文章《一堂未曾预料到的对数课》[1],作者桂老师讲述了一堂自己“未曾预料到”的对数课,课前,桂老师布置学生阅读课本上的材料《对数和指数发展简史》,课上,由学生向桂老师提出一系列有关对数和指数认识的问题,桂老  相似文献   

9.
短短的一堂课,让孩子们喜爱上了一种诗——图像诗,并且初步学会了如何去阅读欣赏这类诗;短短的一堂课,也让孩子们深深地喜爱上了一个人,一个可以亲密无间忘情交流的人,那就是充满童心爱意的可亲的周益民老师.这是一堂孩子难忘的课,也是可以给我们追求的生态课堂带来许多启迪借鉴的课.这堂课诚如周一贯老师所述的“低碳高效”的课,因为他确实把“儿童的自主学习实践,快乐健康成长作为教学的基本任务,使语文课堂从成人为儿童设定的生活回到儿童自己的真实生活”.  相似文献   

10.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华应龙老师在课尾说的这句话,道出了我们对这节课的最大感想:要在课堂上将自己的“才华”运用自如,需要“用心”——用心设计每节课,用心思考每个问题,用心做好教育。由这句话,我们的思绪已脱离了这节课,而是徜徉在对华老师一贯教学风格的回味上。其实,华老师带给我们的绝不仅仅是一堂好课,他让我们分享了他对数学教学的“用心”思考。一些老师可能会想,不就是让学生会使用计算器吗,这还不容易,开机、关机,认识数字键、运算符号键、显示屏,会根据程序框图按键,一教学生就会。其实,这些都不是教师教会给学生的,学生本…  相似文献   

11.
第一堂人物作文指导课,我让班里的一位同学充当人物模特,站在讲台上,老师指导其他同学一起来观察他,再一步一步来写他。从整体到局部,像画画一样,精心勾勒,好词好句,我一一板书。结果,当然是“众口一词”“,千篇一律”。学生的临摹和老师的下水文几乎一样。原以为这样的设计是符合三年级起步作文的特点,其实不然。一次偶然的机会,听了台湾老师的一堂人物指导课,才发现自己的教学是告诉、是代替,不符合学生的实际,对学生的自主发展帮助不大。这样的指导,目标定位太高,而作为教师的我又急于求成,渴望一气呵成,对学生作文太过理想化。那么,台湾…  相似文献   

12.
课,老师都能上;但好课,却有些难上。在以教师、教材和课堂为中心的年代里,人们往往用教师的学识去衡量一堂课,而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课程理念的观照下,人们衡量一堂好课的标准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好课好在哪些方面?这是一个比较难回答的问题。笔者以为,一堂好课至少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优势。  相似文献   

13.
我有幸聆听了著名特级教师朱乐平的“单位复习”一课,本节课是朱老师为了实践他的教学理念(“有的事情你不教他长大是会知道的,有的事情你不教也许他一辈子也不懂”;“数学就是一种模型,更要强调数学结构”;“结构要沟通,类型也要沟通”,这三句话是朱老师在课后向听课教师指出自己在本节课中所渗透的教学思想)而设计的一堂复习课。  相似文献   

14.
杨登明 《教育》2011,(1):6-6
浙江省金华市金师附小教育集团大力倡导诗意校园,建起全国首家“中国童诗博物馆”,这是2010年10月23日,89岁高龄的圣野先生在该校给学生上了一堂儿童诗创作课。在堂课上,他高声地朗诵了金师附小学生的一首赞美妈妈的诗:  相似文献   

15.
看过《一堂“失败”的好课》的人,谁都知道这是一堂彻彻底底的失败的课。学生跟着老师稀里糊涂地忙了一节课,除了听见老师的几个结论,对“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压根儿就没有丝毫的理解,这不是彻底的失败又是什么呢?既然这是公认的一堂失败的课,为什么又要称其为一堂“好课”呢?事情原本是这样的:一个教育考察团到该地进行实地考察,每到一所学校都要听几节展示课或叫汇报课(都是由名师骨干事先精心准备的、具有代表性的好课)。一行人数天听下来,发现学生发言之踊跃,师生配合之密切,教学过程之完美,带有明显的“做秀”味道。恰好在最后一…  相似文献   

16.
曾听过一堂美术公开课《鱼》,深有感触。这是一堂为低年级学生准备的美术课。课的开始,老师以简短的录像让学生感受了一下海底的风光。“在海洋的深处,有许许多多奇怪的鱼,有很多都是我们没见过的……下面,老师来做个实验。”老师拿出一张白纸,开始随意地撕开、撕碎。长方形的纸,一会儿就成了一堆奇形怪状的碎纸片。他随手从中拿出一片,用水彩笔添了简单的两笔(鳃和眼睛),就成了一条鱼。孩子们  相似文献   

17.
至今难以忘怀小学四年级时的一堂作文、日记讲评课,也许它是我一生的重要转折点。我清晰地记得,由于战乱,我们三个年级的学生挤在一座幽暗的祠堂里,小到七八岁,大到十六七岁的孩子混坐一堂,听那位严厉的老师讲课。他举起我的作文本时,我的心就像在喉咙口跳动一样,仿佛停止了呼吸。他脸上毫无表情地一连读了我五篇作文,然后望着大家说:“你们觉得这文章咋样啊?”由于揣不透老师的用意,课堂上一时鸦雀无声。他点了一位高年级好学生的名字让他说。他说:“文章写得通顺,可没一点意思。”“为啥呀?”老师追问。“他净写梦。”课堂…  相似文献   

18.
刍谈语文课堂提问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刍谈语文课堂提问艺术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教研室李茂青一堂常规课,必要也必须向学生设疑提问启迪思维。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思维往往从问题和惊讶开始。”我国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他的一首诗中,对课堂提问的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智者...  相似文献   

19.
研究生班学习期间,教授给我们讲了他在日本留学时所听的一位小学老师的课,我被这位老师的敬业精神和对学生的爱所感动。那是一堂美术制作课。上课后,老师对学生们说:"我给大家30分钟,每人先做  相似文献   

20.
历史的理解     
有一堂历史课,讲到战国时代秦、赵之间的“长平之战”,老师讲完之后,问学生对于赵括的看法。学生大概都会说赵括只会“纸上谈兵”,导致大败,应予批判。如果,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说:“我觉得这个人很了不起。”他的理由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