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放飞孤独     
喜欢《独坐敬亭山》是有原因的。我爱山爱海,虽不是出世高人,但那种与自然相亲的感觉实在令我每一个毛孔都感到舒畅;我爱读诗词,“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所以,我与“相看两不厌”的“敬亭山”简直可以说是深情款款了。自己先爱,才能让学生爱。上课了,自然要加一些作料的。“有这么一位诗人,他的一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使多少中国人眼泪汪汪;有这么一位诗人,他一生写诗无数,被后人称为诗仙;有这么一位诗人,他酷爱饮酒,斗酒诗百篇。他就是——”“李白。”《静夜思》《望庐山瀑…  相似文献   

2.
《孤独之旅》节选自著名作家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虽是节选,但是情节相对独立完整。它讲述了油麻地富户少年杜小康因家庭变故被迫辍学跟随父亲远离故乡、远离亲人和同学去放鸭子的故事。这个倔强、内向而又十分敏感的少年,在艰苦的环境中默默忍受着孤独,昔日母亲的叮咛、朋友的欢笑都随着小船的飘荡,离他越来越远,离开了油麻地他的心里空荡荡的!  相似文献   

3.
1982年12月10日,瑞典文学院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委员会主席为马尔克斯颁发了诺贝尔文学奖。各国文学评论界都对马尔克斯作出高度评价。英国《泰晤士报》说他是“一位理想主义者和伟大的小说家”;197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同样是拉丁美洲的作家聂鲁达,称赞《百年孤独》是“继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之后最伟大的西班牙语作品”;美国文学评论家约翰·巴思说《百年孤独》是“本世纪下半叶给人印象最深的一部小说,而且是任何一个世纪这类杰出作品中的杰作”,阅读这部作品时,“如同阅读《堂·吉诃德》《伟大前程》和《哈克尔贝里·芬历险记》一样引人人胜。”  相似文献   

4.
在“色彩——情感——音乐要素”(歌剧《白毛女》片段欣赏)一课的教学中,有位同学在黑板上写答案时,首先写出了他的第一感觉,指出《白毛女》这部作品是“老土”,没有“品位”!因为课堂时间有限,对这个问题没能进一步地展开或组织学生讨论,但我想这位同学的感受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个问题的认识不解决,会影响到其他民族性题材作品的欣赏效果,所以在这里将我在学校论坛上写给同学的一点感受与同行交流,算是抛砖引玉之谈。首先,这位同学能把自己的第一感觉写在黑板上,我欣赏他的这种勇气。在这种逆反情绪的支配下,很难有心情去体会“音乐是通…  相似文献   

5.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荷塘月色》的文眼,因为正是由于心里“不宁静”,朱自清先生才想起在月夜里去看看日日走过的荷塘,才能看到静谧恬美的荷塘月色。而在分析这个文眼时,以前的老《教学参考书》一般是从两方面解释的,大意是说,朱先生那几天心里之所以“颇不宁静”,一是因为  相似文献   

6.
《中学生天地》2014,(6):15-15
我们的锐角网上,“暮鼓晨钟思念”同学说,今年过年时,她和父亲一起去他从前住过的老屋,在他的箱子里,翻出N本父亲中学时代无比钟爱的武侠小说,竟然还有一本当年的《中学生天地》!她说:“我顿时震惊了!”  相似文献   

7.
上海市某初三年级同学以《为自己竖起大拇指》为题作文(此题为2002年上海市中考作文题)。其中多数同学应题而作,在文中表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或者写出自己的决心和勇气。但也有同学不愿依题而写,如一个同学就改题为《我看〈为自己竖起大拇指〉》,他认为原题不适合他。“为自己竖起大拇指”,“我不能”。为什么“不能”呢宁他针对题目,写下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吕秀才”其实姓张,名宇航,是我的同班同学。眼睛不大,却炯炯有神。最让人难忘的是他那张“喋喋不休”的大嘴。平时他最爱看《论语》,也最爱说《论语》,终日把“子曰”挂在嘴上。所以班上爱看《武林外传》的同学都亲切地称他“吕秀才”。  相似文献   

9.
师:许多同学都有自己的偶像。有的同学崇拜“菊花台”上的周杰伦,有的同学崇拜长着“隐形的翅膀”的张韶涵,还有的同学崇拜《武林外传》里的白展堂……但是.这些偶像跟我今天要介绍给大家的这位偶像比起来,简直就是小菜一碟,甚至连一碟小菜都算不上。我说的这位偶像,生活在我国春秋时期,历经两千四百多年,人们依然崇拜他。他没有多少文化,只是一位普通劳动者,  相似文献   

10.
他,这样理解孙悟空;他,这样戏说《西游记》。他,诙谐里暗藏犀利;他,调侃中蕴涵道理。他不当乖宝宝,偏偏“坏”得有新意,带着“我的青春我作主”的自信笑容,张扬着年少的“小叛逆”。请看吴有同学的个性新篇——反观《西游记》!  相似文献   

11.
走过青春     
“格格巫”是我中学时的同学,他所以有这么一个雅号就是因为他和《巴黎圣母院》里的钟楼怪人一样,太丑了!“格格巫”是《蓝精灵》中的反面人物,所以拿来比喻他的外貌。  相似文献   

12.
片段1 师: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学界曾经出现过“卡夫卡热”.时至今日卡夫卡仍然是在中国被谈论得最多的外国作家之一。前一阶段,我们学过他的《变形记》,有同学介绍过他的《饥饿艺术家》.我们班里也掀起了一股小小的“卡夫卡热”。今天,我们再一起来学习他的一篇短篇小说《骑桶者》。  相似文献   

13.
林夏 《河南教育》2009,(10):43-43
翻译家和诗人是杨宪益先生广为人知的两个“头衔”。他1915年生于天津,1934年赴英国,就读于牛津大学。1940年与未婚妻、牛津大学同学英国姑娘戴乃迭回到战火纷飞的中国。半个多世纪里,夫妇二人联袂将中国史学、文学名著《资治通鉴》《红楼梦》《儒林外史》《长生殿》《楚辞》等译成英文,同时完成了荷马史诗、古希腊戏剧等外国名著的中译本,为促进中外文化双向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晚年,他的“打油诗”,“一是朴素清新的俏皮,二是沉痛伤心的笑谑”(黄苗子《说杨诗》),更为读者击节称赞。  相似文献   

14.
“耶稣受难”出自《圣经》。《圣经·旧约》中的《以赛亚书》和《圣经·新约》中的《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对“耶稣受难”都有大致相同的叙述。在这些记述中,耶稣是作为上帝派到人间来拯救世人的使者形象出现的。他的身上集中了神性和人性这二方面。它是上帝之子,同时又是上帝在人世间的代言者。人神合于一体的独特性存在又让他在人与神之间起着沟通的中介作用。耶稣的地位和作用由此可见一斑。作为“神之子”的耶稣,他主要是为了承受和解救世人所犯之罪,甚至不惜为此牺牲自己;而作为“人之子”的耶稣,他是为了把自己的…  相似文献   

15.
如果以沈从文《月下小景》之“拟想读者”(张小五)的视角切入,探勘沈从文在其中独特的主体介入,我们不难发现他在小说技艺“类传统”的现代性:在场读者VS拟想读者,叙事性VS小说性,历史真实与叙述话语之间张力十足;同时,在意义的升腾操作中,沈从文也巧妙措置了化宗教与去宗教的辩证,甚至也可发现其微妙而开放的性别视野.同样,将《月下小景》置于故事新编体小说的谱系上来,我们也可发现他与鲁迅的神交、差异与对话性,甚至可以看出某些审美现代性的精神离合.  相似文献   

16.
陶渊明是东晋著名诗人,被人们誉为“浑身是静穆”的田园诗人,是“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不过他不是不想有所作为,而是经历了“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之后,而来“守拙归田园”的(《归园田居》第一首)。他自称“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远”(《拟古》);又说他是“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可见他是曾有用世之心的。我们知道,  相似文献   

17.
公开课上 ,我正在引导学生鉴赏《登高》一诗是如何做到情景交融的 ,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突然 ,坐在教室后排、平时极少发言的王乾乾同学站了起来 :“老师 ,这首诗中的‘不尽长江滚滚来’为什么没写成‘不尽长江滚滚去’呢 ?”我没有料到他会起来发言 ,更没有料到他会在公开课上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一时间思维竟似真空一般停滞了几秒钟。一些同学开始窃窃私语 ,听课的老师也纷纷扭头去看那个“不懂事”的学生。看到大家投来的异样的目光 ,王乾乾尴尬地站在那里 ,低下了头。我示意他先坐下。“为什么没写成‘不尽长江滚滚去’ ?或许作者…  相似文献   

18.
编辑导语 继2009年第7期的“晓闻书香”栏目介绍过《小王子》后。这期我们两次重见了“他“.喜欢“小王子”的同学再也不用感到寂宴.因为温柔的他又回来了……  相似文献   

19.
长篇小说《布偶》讲述了在“文革”这样一个特殊的年代,聚焦于沿海地区一群拥有各种海外关系和华侨身份的特殊群体的生存形态。裴达峰作为这一群体的精神性领袖,由于其独特的“他者”身份,成为孤独的“异乡人”。他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无法获得社会认同,在寻求自我确认和归属的过程中,导致人格的扭曲和异化,制造出他人及自己的悲剧,凸显了人性在复杂特殊环境中被异化的主题,表达了作者对人性及命运的认识探究和再思考。  相似文献   

20.
在教授《童趣》一时,有位同学在译中用了“一头”这个数量词来限制癞蛤蟆,引得大家哄堂大笑,性急的同学已来不及举手就急吼吼地嚷道:“是‘只’。”我刚想纠正,但转念一想,不妨倾听一下他的看法,就问道:“用‘头’有什么道理吗?”这位同学涨红着脸辩解道:“人家作神游其中.以丛草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