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冯梦龙的“三言”塑造了众多媒妁形象,尤以女性居多。明代中后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启蒙思想家的出现、“嫁娶用媒”的婚姻礼俗为女性提供了一些职业机会,并在职业过程中展示了封建女性的职业生活。尽管他们向众人昭示了女性特有的能力和才干,却得不到封建伦理观的认可。女性地位难以逃脱封建等级制的思想禁锢。  相似文献   

2.
冯梦龙的“三言”塑造了众多媒妁形象,尤以女性居多.明代中后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启蒙思想家的出现、“嫁娶用媒”的婚姻礼俗为女性提供了一些职业机会,并在职业过程中展示了封建女性的职业生活.尽管他们向众人昭示了女性特有的能力和才干,却得不到封建伦理现的认可.女性地位难以逃脱封建等级制的思想禁锢.  相似文献   

3.
鲁迅小说中呈现出一系列“后封建语境”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在这些形象纷纷走向幻灭的命运演绎中,鲁迅对时代、社会,民族精神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周朴园是一个由封建地主转化而成的资本家,既有封建地主阶级所传承的化基因,又有新兴资本家原始积累时期的一切反动特征和野蛮本性。他的性格特征是专制、虚伪、狡诈、阴险、自私、血腥、残酷。周公馆在他“有序”而残酷地统治下最终毁灭了,所有的人都成了那个封建伦理秩序的牺牲品,“吃人”的周朴园自然也是一个“被吃”,他是那个时代的祭品。  相似文献   

5.
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理应受到社会上人们的同情。因为他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是封建的科举制度摧残了他的身体,是封建的科举制度毒害了他的灵魂,于是他成了封建科举制度下的牺牲品。然而,对于他的如此悲惨的命运,在《孔乙已》一文中却没有一个人去同情。相反,周围的人们无不“笑”他!那么,他们为何都“笑”他?这里,不妨让我们剖析一下他们各自的“笑”意吧。  相似文献   

6.
香菱是金陵诸钗中最为薄命的。她的一生“有命无运”,“际遇堪伤”。香菱的身上浓缩了大观园女子的悲剧性命运,是封建女性受压迫、受欺凌、受侮辱的代表,是封建女性薄命的缩影。作者在创作香菱形象时倾注了大量的感情,并把香菱作为全书的一条重要线索,着意把她塑造成十二钗的综合体。从香菱的身上折射出作者对现实和封建女性地位和命运的深刻思考。根据曹雪芹原著所埋下的伏线,我们可以推断薄命的香菱是在遭遇夏金桂后在极度的被摧残中死去,绝不会被扶正并遗一子于薛家以承宗祧。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史学界将孔子的“克己复礼为仁”视为孔子站在没落权隶主贵族的立场,反对社会改革和进步的主要依据。本文对此提出异议,认为这一看法的理论基础是“战国封建论”,而“战国封建论”并非学术界的共识;若从“西周封建论”出发,则可做出新的诠释,即“克己复礼”是符合春秋时期社会稳定和发展要求的正确思想,在历史上是有进步作用的。  相似文献   

8.
1929-1933年参加中国社会史论战的某些学人不同程度地以欧洲模式裁量中国历史,把中国的中古(秦至清)与西欧中世纪相比附,纳入“封建社会”,导致“封建”概念的泛化。这一学术观点既不符合“封建”的古义(封土建国),也不符合“封建”的西义(封君建臣),但由于多方面原因,这种泛化封建观却得以流衍。  相似文献   

9.
周朴园是曹禺的著名话剧《雷雨》的主人公之一,他出身于封建家庭又到德国留过学,是由封建地主转化而成的资本家,他的性格特征具有“封建地主”和“资本家”的两面性。  相似文献   

10.
国学大师王国维去世已70余年了.然对他死因的纷争却始终未停。本认为,导致他自杀的原因主要有:复杂的时代、社会背景;坎坷曲折的人生经历;封建传统化和叔本华悲剧哲学的影响;自身矛盾而又忧郁的性格。王国维是为“理性”而死的,是为他自己所奉行的“价值观”、“化观”而死的。他的死是“理性”的悲剧,是化的悲剧。  相似文献   

11.
贾雨村是《红楼梦》中虽然着墨不多,但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他是《红楼梦》中作者着力刻画的封建官僚的典型代表,他的宦海生涯演绎着那个封建末世的社会变迁。贾雨村从一个正直、善良、“总以事理为要”的读书人蜕变成为一个草菅人命、忘恩负义的“贪酷”之人的人生轨迹,正是封建末世所有知识分子殊途同归的悲剧性命运的写照。  相似文献   

12.
从《北京人》看曹禺文化心理的双重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革命剧作家的曹禺以他对旧世界的彻底反叛而丰誉文坛,但作为出生于封建家庭、成长于新旧交替时代的中国知识分子,在他的身上仍然表现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共存,即便是被称作“对传统文化全面反叛和否定”的剧作《北京人》,也仍然客观地表现出作家文化心理的双重性。这种双重性既成就了作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作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吴组缃在创作中融入了自己对女性悲剧命运独特而深刻的思考。他指出了封建婚姻制度和宗法家族观念对女性人性的戕害,思考了知识女性悲剧命运的成因。在剖析农村社会现状时,给与农村底层女性特别关注,指出女性不仅与男性一样受经济和阶级的压迫,还受父权制等级观念的压迫。吴组缃同情受迫害的女性,谴责男性中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歌颂敢于反抗的底层女性,颠覆父权制等级观念。吴组缃与“五四”及30年代女作家一起,推动了女性的解放和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许多富有人文关怀的先觉者,尤其是女性作家们开始以强烈的怀疑精神和浓重的香定意识审视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历史命运和现实遭际。他们认识到封建婚姻和家庭是父权制对女性进行性别压迫的重要手段,女性在婚姻关系中普遍存在着生命贬值和人格异化的现象,于是他们坚持不懈地对封建家庭中的婚姻异化和婚姻悲剧进行控诉和抗议,  相似文献   

15.
封建宗法制度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痛苦,特别是对于中国妇女,《白鹿原》从众多女性命运发展现这一角度,揭露了在白鹿原这一典型环境中封建宗法制度对女性的迫害,进而揭示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辨证关系。通过女性在封建宗法制度下的不同厄运,让作者从笔下流出了辛酸的眼泪。  相似文献   

16.
我国是一个拥有两千多年封建历史的文明古国,封建文学的影响非常深远。作为封建文学中的特殊群体,女性是研究学者研究的一个重点。本文中,笔者从贤妻良母形象、妒妇形象以及痴情形象三个方面对封建文学中女性形象进行分析,从中了解到了封建文学中女性形象形成的原因,希望能够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从《唐律》的“十恶”罪条可以看出中国封建法律的三个特征:一、封建法律规定了专制皇权的霸道地位;二、封建法律公开维护社会等级的等差地位;三、封建法律的立法和司法都表现出实用主义功利性。  相似文献   

18.
周初封建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宗法制度为前提,按照“亲内远外”、“扶同(姓)抑异”的原则,封建姬姓兄弟子侄于内线土地肥沃、人口稠密地区,“以蕃屏周”;封建异姓诸侯于外线,使其垦拓新土、扩展疆域,消除可能对周王室构成的威胁。齐太公因此被远封营丘,艰难立国,他对王室的封建原则不满,故而在“三监之乱”时不予配合,引起了成王、周公的警觉,在平叛后徙鲁于商奄故地,主要的政治目的在于偪齐。  相似文献   

19.
封建知识分子的作用关乎明末李自成起义的成败。由于大批封建知识分子的介入,使农民军由“流寇主义”转向建立政权,设立了完整的官吏制度,提出了“均田免粮”的口号,并在军事战略上提出了积极可行的建议,为农民起义的发展壮大做出了贡献。但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和封建知识分子的本质属性,又使农民起义走向失败。  相似文献   

20.
《红楼梦》是一部女性的悲剧,很多女性在封建统治、封建文化的双重压迫下死去,鸳鸯、司棋、尤三姐的死尤其悲壮。她们看透了封建统治、封建文化的天罗地网,与其任人宰割,不如主动消灭自己的形骸-以一死保障了自己的意志的自由,让统治者目瞪口呆,捍卫了自己的人格尊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