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9 毫秒
1.
赛艇运动是一项以有氧供能为主、强调力量耐力素质的体能主导类项目,专项体能训练在赛艇运动训练实践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采用文献资料研究,综述优秀赛艇运动员专项体能特征的研究进展,包括身体形态特征、有氧和无氧代谢能力特征、专项运动素质特征以及专项技术对体能的影响等几个方面。同时,通过国内外优秀赛艇运动员某些指标的对比分析,找出我国赛艇运动员专项体能训练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1前言赛艇运动是一项对肌肉力量要求很高的运动项目。同样对青少年赛艇运动员来讲 ,力量素质也是对其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重要保证 ,其中包括赛艇运动所需要的力量耐力、速度力量和绝对力量。因此 ,对青少年赛艇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训练 ,应该根据赛艇运动的特点 ,结合青少年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 ,在提高全面身体素质的基础上重点发展力量素质。本文遵循发展力量素质的训练原则 ,针对青少年赛艇运动员的特点和赛艇运动的技术要求 ,通过对青浦区少体校青少年赛艇运动员力量训练实践 ,总结了青少年赛艇运动员力量耐力、速度力量和绝对力量练习的方…  相似文献   

3.
1、赛艇运动中有氧耐力的重要性 赛艇运动是一项耐力力量性项目,要求运动员必须具有良好的有氧和无氧耐力水平,尤其是有氧耐力对赛艇运动员来说更为重要。赛艇比赛中,有氧耐力是赛艇运动员最核心的技术能力。  相似文献   

4.
现今,赛艇项目广受运动爱好者的喜爱,赛艇项目既能强身健体,又能提升运动员技术水平。所谓赛艇项目,指的是水上体育项目的一种。此项运动对运动员耐力提出了较高要求,要想取得良好的运动成绩,运动员应结合自身情况掌握有氧训练技巧,继而提升内脏器官机能。本文在项目简介的基础上,全面总结赛艇项目有氧训练意义,最后重点探究赛艇项目有氧训练方法。希望能为相关人员提供借鉴,继而提升赛艇项目有氧训练水平。  相似文献   

5.
1 最大力量训练的重要性最大力量训练在赛艇训练中是必不可少的训练内容之一 ,最大力量是力量、耐力、速度的基础。近年来我国赛艇运动的训练水平有较大提高 ,但也有部分运动员偏重于耐力训练 ,忽视了陆上绝对力量训练 ,还有部分运动员没有把力量和耐力很好地结合起来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专项力量和专项速度耐力的发展提高。要想使运动员提高绝对速度、绝对力量 ,必须重视陆上最大力量训练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速度耐力。特别是女子运动员 ,由于肌力弱 ,肌纤维细长 ,有氧和无氧代谢能力低 ,又受到心肺功能的限制 ,所以最大力量的训练就…  相似文献   

6.
有氧耐力训练是提高赛艇运动员 2km成绩的关键 ,但也要兼顾无氧和混合有氧能力的训练。认为科学的监控对提高赛艇运动员的竞技水平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以湖北省16名赛艇轻量级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在研究赛艇运动员力量训练的生理学基础和赛艇运动生理特征的基础上为其制定为期21周的力量训练方案并实施,训练前后对其2000m成绩和卧拉、深蹲两项指标进行测试,训练期间对其蹲举、卧拉和收腹3项指标进行测试。对测试结果的分析表明,训练前后赛艇运动员的力量素质得到全面提高,最大力量素质存在显著性差异,力量耐力素质进步明显。在分析赛艇运动员力量训练效果的基础上提出建议,为赛艇运动员的力量训练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中国赛艇队男轻运动员身体成分监测对训练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国家赛艇队4名男轻队员冬训前后身体成分变化的研究,分析探讨中国赛艇男轻运动员最佳身体成分。结果显示,一定范围内体脂%的下降与赛艇轻量级运动员有氧耐力的提高显著相关;赛艇轻量级运动员瘦体质量的增加与否可反映力量训练的效果;本研究中,男子轻量级运动员身体成分的改变与专项测功仪能力的变化未呈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湖北体育科技》2018,(10):900-901
赛艇运动是以有氧耐力为基础,无氧耐力为辅的体能主导的竞技体育项目。运动员体成分、有氧、无氧能力等因素影响着运动员比赛的发挥,通过实验法对湖北省男子赛艇轻量级4名运动员的体成分以及有氧、无氧能力的测定,研究其关系,为监控和评价运动员运动能力的理论依据。测试结果显示4名男子赛艇轻量级运动员具有良好的心肺机能,承受极限负荷的训练及适应长时间的大强度训练比赛的能力较强;血乳酸值较高,说明4名运动员耐酸能力较强,在比赛过程中无氧能力好,起航和冲刺能力较强。功率自行车测试结果显示4名运动员有氧能力强,持续时间长,做功效率高。体成份测试表明4名运动员基本在要求体重以内,达到比赛规定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0.
有氧能力的高低是马拉松跑者能否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最大摄氧量、乳酸阈和跑步经济性是衡量运动员有氧能力和耐力运动表现的关键指标,也是长跑训练效果的核心考量。由于力量和耐力训练对机体产生不同的训练刺激,教练员和运动员很少将力量训练作为提升耐力运动表现的手段,以防止有氧能力受到负面影响。通过对大量文献梳理发现,力量训练可以在不影响机体最大摄氧量和乳酸阈值的前提下,通过改善神经肌肉功能、转换肌纤维类型以及增强肌肉肌腱刚度和利用弹性势能的能力,提高跑步经济性和无氧能力,改善运动员耐力运动表现。本文基于对力量、耐力训练的生理学适应的探讨,总结不同形式力量训练对耐力运动表现的影响与作用机制,并为马拉松选手科学安排力量训练提出建议,从而优化其耐力运动表现。  相似文献   

11.
赛艇是一项力量耐力性运动项目,在全程2 000m比赛过程中,高质量的力量和耐力水平,对取得优异的比赛成绩,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人们对于机体能力的关注,经历了一个漫长的阶段。从持续训练法到法特莱克训练法,从间歇训练及其机制的不断探索到赛艇专项代谢基础研究,从乳酸阈模式到两极化模式,到现在的高强度间歇性训练,耐力训练方式的不断更新,推动着运动员能力的不断提升。因此,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赛艇运动员力量和耐力,是赛艇项目教练员一直以来最为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高炳宏  王道  陈坚  周志勇  方小华 《体育科学》2005,25(11):33-39,42
旨在探讨LoHi和HiHiLo训练对运动员运动能力影响的机制,把13名优秀女子赛艇运动员随机分为两组,即LoHi组(7人)和HiHiLo组(6人),LoHi组每周进行3次低氧训练,每次1.5~2h;HiHiLo组每周进行3次低氧训练,每次1.5~2h,6天低氧睡眠,每次10~12h;低氧训练和睡眠时氧分压为15.4%(海拔高度2500m),大气压为常压。分别于训练前5~7d和训练后10~14d进行气体代谢、无氧代谢能力和专项运动能力的测试。结果表明,5周LoHi和HiHiLo训练有效提高了女子赛艇运动员的心肺功能和有氧代谢能力,并不同程度地改善了速度耐力和力量耐力水平;两种训练模式未对运动员磷酸原代谢能力和爆发力、速度力量等产生不利影响;同时,HiHiLo组对缺氧的适应能力和对运动能力的改善程度均高于LoHi组;此外,LoHi和HiHiLo在提高运动员专项有氧能力的效果上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3.
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跟踪测试法、数理统计法,对江西女子划艇队夺冠成员在2017年天津全运赛前12周训练负荷结构特征进行分析,为总结高龄运动员的训练模式特征提供实证依据。结论:女划运动员在第一阶段以恢复、提升运动员的基础体能为重点;第二阶段以巩固、提升有氧能力和强化水上专项能力进行训练实施。训练的总量趋势大体呈先增量后减量;越临近比赛,水上训练量逐步增加,陆上训练量逐渐减少。江西女划队以有氧训练为主,有氧训练所占的比列最高;水上抗阻训练比例和水上速度训练比例相当;SKM训练类型的训练比例最低,模拟比赛训练的比例仅高于SKM训练类型。陆上机能训练中大力量训练比例最高;力量耐力次之;陆上有氧训练再次之,其中,自身负重和核心训练是调节性训练,比例较低。此外,江西女划队特别注重运动员的机能恢复训练。  相似文献   

14.
有氧训练--提高我国耐力项目运动水平的关键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陈小平 《体育科学》2004,24(11):45-50
“耐力”是我国运动员普遍欠缺的素质,是造成我国体能类运动项目长期落后于世界水平的主要原因。忽视有氧训练,过于强调以提高运动员“乳酸耐受能力”为目标的高强度无氧训练,是我国大部分耐力项目训练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研究结果表明,不能简单地将比赛的能量代谢特点作为指导长期运动训练、培养耐力能力的惟一依据,不同的代谢途径是一个有机整体,应当从机体“适应理论”的角度,从负荷对机体的正、负两方面的影响考虑耐力的训练。当前有氧训练已有了很大变化,有氧训练与力量和技术训练的密切结合是耐力训练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冰壶运动员获得良好的专项体能对冰壶运动员技术的稳定发挥、实现预定的战术和最终获得比赛优胜,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和实地调查等方法,对冰壶运动员专项体能的构成要素进行了全面的研究,指出冰壶运动员专项体能由身高、体重、有氧耐力、力量素质、髋关节柔韧性和擦冰速度等组成,分析了冰壶运动员专项体能构成要素对技术和战术的影响以及相互的作用,提出专项力量素质、柔韧素质、速度素质、有氧耐力素质等冰壶专项体能训练方法,旨在促进我国冰壶运动训练的科学化程度和项目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6.
沈克俭 《体育科研》2010,31(1):83-84
现代五项运动中跑步项目对选手的体能要求高,并且在比赛中对总分贡献大。本文重点介绍现代五项运动员从基础训练阶段的有氧耐力巩固和力量素质训练到专项训练阶段进行针对性的跑步体能结合专项力量训练的思路,寻求合适的训练方法,使现代五项训练进程得到循序渐进的发展同时针对现代五项新规则跑射联项的训练特点,提出相应改变的训练思路的方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和现场观察法对2018-2019赛季国家越野滑雪队中外教练的训练理念进行探讨,以期提高我国教练员科学化训练的意识,促进其训练理念的创新,进一步推动我国越野滑雪项目向前发展。研究发现中外教练训练理念的相同点在于均注重有氧耐力训练、核心和专项力量训练,训练负荷节奏基本一致,而在训练负荷、有氧耐力训练强度、基础与专项力量训练、训练组织、疲劳恢复认识和科研意识及能力等方面存在不同。  相似文献   

18.
邱俊  陈文鹤 《体育科研》2009,30(1):57-61
有氧耐力是人体从事耐力性运动的重要能力一,最大摄氧量是客观评价人体心肺功能的一项综合生理指标。本文对有氧耐力的重要测试指标最大摄氧量和无氧阈在有氧耐力评价中的作用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并梳理了有氧耐力训练的新方法。耐力性项目的连动成绩与最大摄氧量关系紧密,而无氧阀在评定有氧耐力水平、制订有氧耐力训练强度等许多方面亦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有氧耐力训练在很多项目训练中占有重要地位,掌握科学的有氧耐力训练方法对提高运动员的专项竞技水平起着关键性作用。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ystematic review with meta-analysis was to examine the effects of strength training (ST) on selected components of physical fitness (e.g., lower/upper limb maximal strength, muscular endurance, jump performance, cardiorespiratory endurance) and sport-specific performance in rowers. Only studies with an active control group were included if they examined the effects of ST on at least one proxy of physical fitness and/or sport-specific performance in rowers. Weighted and averaged standardized mean differences (SMD) were calculated using random-effects models. Subgroup analyses were computed to identify effects of ST type or expertise level on sport-specific performance. Our analyses revealed significant small effects of ST on lower limb maximal strength (SMD = 0.42, p = 0.05) and on sport-specific performance (SMD = 0.32, p = 0.05). Non-significant effects were found for upper limb maximal strength, upper/lower limb muscular endurance, jump performance, and cardiorespiratory endurance. Subgroup analyses for ST type and expertise level showed non-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respective subgroups of rowers (p ≥ 0.32). Our systematic review with meta-analysis indicated that ST is an effective means for improving lower limb maximal strength and sport-specific performance in rowers. However, ST-induced effects are neither modulated by ST type nor rowers’ expertise leve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