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当前学生作文,较为普遍存在着虚假为文的现象,表现在思维方式上的刻意“虚构”,不是由生活真实提炼为艺术的真实,而是架空生活;行文方式上不是因情造文,而是为文造情;立意构思上的大话题、大主题所表现出的干瘪与空洞。这种作文背离了写作的本质意义,正如奥地利著名小说家卡夫卡所说:“什么叫写作?写作就是把自己心中的一切敞开,直到不能再敞开为止。写作也就是绝对的坦白,没有丝毫的隐瞒,也就是把整个身心都贯注在里面。”所以真正的写作应是真话诉真情。我国语文教育大家叶圣陶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新的课程标…  相似文献   

2.
课题界定 什么是“生活需要式”的作文?所谓“生活需要式”的作文,就是以“生活”为写作素材,以“需要”为写作目的,并把写作过程“演化”为实现某种生活需要过程的一种作文方式。这里,“演化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既要把作文演化为“生活”(这里的“生活不是指写作素材,而是指真正的日常生活), 又要把作文演化为“需要”。因此,“生活需要式”作文的第一个特性便是“生活性”。作文所表达的内容不离开生活(包括真实的生活和“虚构”的生活),但同时又把作文这种特殊的书面表达训练演绎为如同饮食起居那样不可回避的“日常生活”。第二个特性是“…  相似文献   

3.
吴蓉瑾 《中国德育》2006,1(9):69-71
一、基本理念:“写真话、说真事、抒真情” 长期以来,小学语文写作教学通常是“教师命题一学生写作一教师改评”的模式。这种训练模式容易造成大多数小学生对作文缺乏兴趣,害怕作文,作文脱离生活,缺乏真情实感。《上海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试行稿)》要求加强写作与生活的联系,强调写作应有感而发,使学生“养成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的习惯,能及时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能用规范的书面语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能根据日常生活的需要,运用各种表达方式写作”。 小学生往往不会挖掘身边题材,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在教学实践中,我对小学语文写作指导方式进行了一些探索。“小学生情绪晴雨表”(以下简称“晴雨表”)是我结合我校情感教育办学特色而设计的一种写作教学新样式。其特点是,让学生通过记录自己生活中的“阴晴雨雪”、点滴小事,将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内心世界的变化真实、准确地表达出来,从而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晴雨表”将写作定位于“我手写我心”,鼓励学生写真事、说真话、抒真情。教师关注的重点不是作文的文字技巧和表达形式,而是学生是否将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出来;教师对作文的评改不仅是对文本的评改,还是师生之间真情对话、交流思想、沟通情感的过程;写作教学的目标不仅在于教小学生作文,更在于教他们认识生活、感受生活、学会做人。  相似文献   

4.
真实性是作文的命脉,但是初中生作文失真现象普遍,初中生不是不会写文章,而是缺乏有效的引导。教师要做一个引导者,引导学生产生写作的兴趣;引导学生掘开生活这个写作的源泉,激发情感;引导学生在发现和探究中获得写作的知识,打开思维,写出他们真实的生活和感受;用正确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改邪归正"。  相似文献   

5.
话题作文是近年来兴起并风行全国各地的命题方式。所谓“话题”,一般不是文题,也不是主题;而是话头,是说话的起点和范围。具体地说,分为三类:①命题式话题;②提示式话题;⑨材料式话题。  相似文献   

6.
由于学生缺少丰富的真实体验,无法将真实的情感带入到写作当中,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作文生活化逐渐渗入到教学当中:运用生活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循序渐进的将生活融入作文;利用生活中的范例进行引导;重视作文点评课。  相似文献   

7.
《新作文》2007,(3)
写作文的目的不是为写作而写作,作文是用来反映生活的载体,写作就是为了表现生活、抒写生活感悟,表达对人生的认识与思索。很多文人作家为了真实地再现生活,常常有意深入到社会各个不同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作要写自己说的话,要情感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作文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创意的表达。”刚刚出台的广州市初中作文评分标准已明确增加了“情感真挚”的评分要求。本人认为,“情感真挚”的本质就是感情真实、自然。当然,感情真实、自然不是说不允许虚构,而是要求作文应该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加工提炼,艺术地展现出真实动人的效果,达到“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境界。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  相似文献   

9.
陈琦 《考试周刊》2010,(51):35-36
作文评价是一种过程性评价,而不是总结性评价.因此.作文评价的目的不应只是评价学生作文的质量。而应立足于发现学生写作中的闪光点。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回眸过去,应试教育以“分数”看作文质量不可取,素质教育普遍采用“等级制”来定作文的“乾坤”,但无法全面、真实、公正地反映作文的质量。  相似文献   

10.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知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自我倾诉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提出了如下目标:“能具体明确、文通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不是为了考试,作文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必须。”如何落实作文是生活的必须,这就是绿色作文必须解决好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经陈 《考试周刊》2012,(55):52-53
作文源于生活,但又不是生活的简单再现。写作中如何处理好真实与虚构的关系,值得我们细细揣摩。在材料上要避免胡编乱造;在情感上要发自内心;在艺术上要学会提炼和概括。只有深入生活,广泛阅读,勤于练习,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写出动人的文章来。  相似文献   

12.
“生活有多大,语文就有多大。”丰富的生活阅历有助于写作表达,可以改变以往写作远离或游离生活的情况。学生作文时,在感悟生活亮丽的同时,走进社会、了解他人、审问心灵、思考生活,这样的写作已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必需。  相似文献   

13.
“作文难,难作文,文难作”的现象在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着。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小学生写不好作文的原因不是因为缺少生活体验,而是缺乏对生活经验的提炼,以及写作的基本技能掌握不够好。何谓作文?一是作动词用的“写文章”;其二是作名词用的“学生练习写作”。事实上作文是创作成文,是一个过程与结果的结合体,有动词名词的双重含义。创作是过程,成文是结果。既然作文是个具体的创作过程,有必要对创作源泉,创作手段作简要分析。作文的前提就是要能从生活中提炼出可以为写作所利用的大量的素材。小学生作文的源头之一便是社会生活,成功的习作离不…  相似文献   

14.
写作归根结底是发自内心的真实的思想情感的表达。大语文作文教学观强调,要坚决摈弃一切虚假不实之文,摈弃一切虚情、矫情和假意。新课程实施建议中也提出要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因此,用风格鲜明的语言表现生活真实,表达真情实感实为个性化作文的本质所在。  相似文献   

15.
生活化作文要求学生作文的时候把“生活”作为写作对象,反映真实生活。日记是生活化作文的有效方式,因为学生写日记时,为自己写作,由兴趣所使,靠意志坚持。  相似文献   

16.
情感是一种心理因素,它不是客观事物属性的反映,而是主客体关系的反映,是客体能否满足主体需要引起的主体内在体验。情感的表现就是“爱”和“恨”,写作的内在动因是情感冲动。让学生从虚假的作文套路里解放出来,用我手写我心,倡导学生去写真实感受的文章。  相似文献   

17.
<正>中学生作文大致有以下几种常见的病症:1.闭门造车,为文造情有些学生在写作文时,真实的情思是沉睡不醒的,他们拒绝朝着文题敞开自己的心扉,不敢或不愿袒露自己真实的想法,而是绕开自己的真情实感,概念化地解读文题,完全主观性地揣度这个题目应该怎么写,甚至胡编乱造,无中生有地杜撰一些经不起推敲的情节。这种作文的写作实质上就是一种概念图解,学生在面对作文时完全就是一种迎合、投机的心态,全然没有真实的气息和声口,可以想见,他们的所谓"情感"不过是这些虚假文字的副产品,不可能产生荡涤人心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8.
写作归根结底是发自内心的真实的思想情感的表达。"大语文作文"教学观强调,要坚决摈弃一切虚假不实之文,摈弃一切虚情、矫情和假意。新课程实施建议中也提出要"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因此,用风格鲜明的语言表现生活真实,表达真情实感实为个性化作文的本质所在。  相似文献   

19.
做人要真诚,写作文同样也要真诚。做人与作文密不可分,这是语文人文性在作文教学中应有的表现。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教育学生诚实守信,写生活真实之事;鼓励学生放胆作文,表内心真实之意;评价学生真心之文。树写作成功之感等方面阐述了“做人”与“作文”相长。切实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提高写作能力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常常发现这样的情形:学生面对文题,茫然无措,无从下笔;勉强成文,不是空话、套话,就是千篇一律。为什么学生对身边俯拾即是的活生生的材料视而不见,将多彩的生活拒之门外呢主要原因是教师的作文教学没贴近生活,没有重视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生活的能力,不注重引导学生写出自己对生活的真切感受。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热爱写作,并写出新颖的高质量的文章呢笔者认为应从如下几方面入手。首先,教师应为学生提供真实的生活图景,如游历参观课、活动课、体育课、实验课都可作为写作的素材。让学生先实践、先感受,然后把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