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马克思哲学世界观第一次转变的开端.<莱茵报>时期的现实政治问题所引发的"苦恼",是马克思批判黑格尔法哲学动因的最初萌发."克罗茨纳赫笔记"的写作和在此基础上对费尔巴哈"颠倒方法"革命意义的确认,是马克思批判黑格尔法哲学的思想前提.<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主要理论成果表现在: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本确立、新矛盾观的初步形成、历史唯物主义的最初萌芽,以及人民主权民主制的思想发端.  相似文献   

2.
哲学的批判精神决定了教育哲学的批判精神,教育哲学的批判精神和独特地位决定了批判性思维为教育哲学的课程目标。批判性思维的对象为教育生活的思想前提,包括事实判断前提和价值判断前提。以教育生活的思想前提为对象的批判性思维分为呈现、分析和重构思想前提等三个步骤。  相似文献   

3.
《哲学通论》的应运而生,承载着一个意义重大的哲学史使命,即,它在摒弃传统形而上学“占有智”幻想的同时,又创造性地坚守了一种作为后形而上学“爱智”追求的前提批判哲学。其中,“爱智”中的“智慧”并非传统形而上学所占有的、阉割掉内在否定性的绝对真理,而是隐匿在思想之中的使思想得以构成其自身的前提或根据。所以,“爱智”就是在实践基础之上对思想的内在前提或根据追求不已的“思想的前提批判”。同时,最重要的是,作为以思想的前提批判为“爱智”原则的《哲学通论》,很好地实现了由其纯粹“学术”转向人民“学养”和“现代教养”。  相似文献   

4.
恩格斯写作《费尔巴哈论》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批判施达克对费尔巴哈思想的理解。恩格斯在正式评析"费尔巴哈哲学"主题之前,先讨论了"黑格尔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原因在于,恩格斯要通过这两个问题的讨论澄清和阐明两个层面的前提:第一,深层的批判前提,费尔巴哈为什么需要施达克保护,为什么施达克通过"唯心主义"的定性就能达到保护的目的;第二,批判的直接前提,既然施达克用来"保护费尔巴哈"的根据是"唯心主义",那么施达克意义上的"唯心主义"是什么,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真实内涵又是什么。理解了这两个理论前提,就能明白恩格斯《费尔巴哈论》的批判逻辑。  相似文献   

5.
王朝闻美学思想建构的逻辑前提是批判,在对哲学、艺术、生存等层面的形而上学现象的批判中,他寻求的对策分别为实事求是、保留个性、审美存在。这些对策是艺术创造的起点、人生存在的基本支柱,是辩证法思想基本内涵的具体化阐释,也是其美学思想建构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自由理论是康德批判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握康德自由理论的本义有助于正确解读康德的批判哲学,而要准确把握康德自由理论的本义,首先就要追问康德自由理论的思想渊源,因为这是理解其自由理论的基础与前提。  相似文献   

7.
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也是我们正确理解和科学诠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前提和基础;而对马克思实践观理论的形成作出历史性的考察,是我们正确理解马克思实践观理论的前提。西方传统哲学语境中的实践观通常是指道德上的实践,即遵循"善"的意志,追求道德上的至善性。从马克思的思想历程来看,其实践观理论大致经历了理论批判的实践、政治解放的实践、革命斗争的实践和物质生产的实践。马克思哲学的历史使命就是从事"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而马克思实践观的形成,是马克思确立新世界观的标志。  相似文献   

8.
从批判的前提,批判的依据或尺度,批判的实质内容,批判的目的,批判的基本特性等层面,对批判概念作了初步的阐释。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批判和哲学的关系,认为,批判是哲学的本性,批判精神是哲学的本真精神;马克思主义哲学无疑是当代最具深度的批判性哲学。在今天,阐扬哲学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性和批判精神,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从哲学、政治经济学与社会主义思想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出发,马克思思想的内核是资本逻辑批判.在此基础上,形而上学批判、资本逻辑批判、社会与人的自由发展构成了其理论的逻辑构架.它们之间具有内在的同构关系.这是我们今天重新思考马克思思想、并从马克思走向当代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卡尔·莱蒙德·波普尔的科学哲学被称为“批判理性主义”,他关于科学方法论的思想对西方科学哲学的发展发生过巨大影响,构成了西方科学哲学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阶段。波普尔的批判理性主义理论是针对逻辑实证主义的科学哲学而提出的。后者重视归  相似文献   

11.
海德格尔审美现代性思想是西方现代思想语境的产物。西方现代思想语境中的(启蒙)现代性构成了海德格尔的基本反思立场,审美现代性与启蒙现代性的张力结构则是海德格尔的基本批判向度。海德格尔审美现代性思想的批判意义则在于它代表了20世纪欧陆人文主义哲学对于审美现代性问题探讨的最高成就。  相似文献   

12.
教育哲学是教育学知识系统中的重要内容,其主旨是探讨与解答教育活动发生、发展的一般性、根本性问题,为教育理论建构提供理论基础。这决定了教育哲学研究的首要任务是阐释与揭示研究教育问题的思想方式,以便对当前教育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前提性反思。而常识中认定“批判”是教育哲学的研究旨趣,把教育哲学的性质论定是反思教育历史、批判教育现状(教育问题)的理论,这就需要辨析“批判”可否成为教育哲学研究的旨趣,理清批判对于教育哲学研究的意义,以切实把握教育哲学的研究旨趣和理论特征。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的传媒批判思想是西方传媒理论发展进程中的一次范式转变,为当代传媒理论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批判性的思考方式。这一思想对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思潮、社会矛盾、问题和弊端具有纠偏和矫正功能,体现了传媒批判的哲学意蕴和价值向度。  相似文献   

14.
论哲学反思     
哲学是以反思的思维方式把握世界的智慧之学。哲学反思的对象是人类以不同的方式把握世界时所形成的各种思想。如果说各门具体科学所形成的关于世界的思想是“第一级思想”的话,哲学则是“对思想的思想”,是“第二级思想”。因此,哲学反思就是以思想为对象所进行的思想。哲学反思具有超验性、批判性、综合性和前提性,其本质特性是批判。哲学反思的思维过程就是对思想的批判过程,是一种观念形态的精神批判活动。  相似文献   

15.
我们应从生存论本体论哲学高度重新审视意识形态 ,而在文艺研究中置入意识形态这一个元批判维度 ,其意义在于澄明理论前提 ,为正确地思考问题清理思想地基 ,从而保证我们能以确切的方式“思”与“说”。  相似文献   

16.
宋阔 《林区教学》2008,(5):21-23
乌托邦精神在人类历史演进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马克思哲学是乌托邦精神的当代承载者,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的理论本身没有否定乌托邦哲学,对乌托邦精神的反思也同样构成了马克思哲学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哲学思考的思想前提,构成构建和谐社会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17.
本文梳理了自1930年代以来马克思主义在当代法国哲学中诞生、发展与衰落的过程。以对"我思"的批判与超越为主线,着重阐发了萨特的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前提以及海德格尔对其思想的批判;并以后者的批判为转折点讨论了以列维—斯特劳斯以及阿尔都塞为主线的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对"我思"问题的否弃及其暗中的回归。由此凸显了主体性原则在法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无法逃避的理论命运。  相似文献   

18.
在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中,哲学方法论的变革和意识形态的建构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德法年鉴》时期的两篇文章中,马克思实现了对自己哲学出场路径的转换、资本主义抽象统治的祛魅以及对人类解放历史任务的明确。与此同时,马克思意识形态思想具有“原则高度”的建构也蕴含其中。《<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初步确立起宗教批判——制度批判——副本批判——原本批判的意识形态批判程序,和以“实践”为核心的意识形态研究原则,这二者共同构成了马克思意识形态研究的基本方法;《论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对意识形态的批判是一种涵盖了宗教、政治、哲学、经济等多重形式的全面批判,意识形态批判的丰富维度已然彰显;此外,马克思还对如何实现人类解放进行了初步探索,而这一工作可谓是马克思超越意识形态的“前奏”和“导论”。  相似文献   

19.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化先兆的独特地位。从该文本所包含的人的解放思想的体系化建构中可见一斑。基于对青年黑格尔派宗教批判思想的吸收和超越,马克思首先将人摆脱宗教观念束缚而意识到自身独立性,进而产生解放的需要及能力,归结为人的解放的前提。尔后,他详尽剖析了人的解放的现状,即现实生活与理论生活的“时代错乱”,并在上述过程中驳斥了德国国民经济学、历史法学派的相关探讨。不仅如此,马克思还把青年黑格尔派划分为“理论实践派”、“政治实践派”,通过对这两者无法解决理论需要和实践需要之间张力的批判,寻求突破人的解放之限度的方式。最后,马克思诉诸德国市民社会各领域的分析,将哲学革命与政治实践的正确结合,落脚于哲学和无产阶级关系的准确把握,完成了对魏特林主义及“哲学共产主义”的实质性超越。  相似文献   

20.
理学教育哲学代表了中国前近代社会的最高思想成果,它因此也构成了中国近、现代教育哲学发展的重要历史前提。程朱理学、阳明心学和明末清韧的理学批判与自我批判思潮,是理学发展三阶段的典型代表。程朱理学和阳明心学虽都以道德主义为其根本特征,但由于它们对道德本体与道德主体间的关系进行了不同的处理,又使它们分别表现出本质主义和存在主义的不同特征。理学本质主义集中体现为由太极以立人极的本体论思想,用道德本体设定道德主体的主体定位方式,以“理”释“礼”的权威主义价值取向和“涵养须与敬,进学则在致知”的方法论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