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在新课程理念下,怎样评价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是广大教师和教研人员十分关注的问题。近几年,我区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初步构建起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即从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状态、活动的有效性三个方面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2.
刘莉 《辽宁教育》2009,(1):76-77
在新的课程标准下,怎样评价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是广大教师和教研人员十分关注的问题。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综合课程。主要以活动为内容载体。并无固定的教学模式.很难确定固定统一的评价标准。但是无论何种形式的活动课都存在教师、学生、活动三个核心要素。这也是评价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的着眼点。  相似文献   

3.
周继章 《中国德育》2007,2(1):78-79
课堂即时评价是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方法、过程、效果等方面进行的即兴点评,对课堂教学起着反馈、激励、调控和导向作用。“品德与生活”课上的即时评价和其它学科相比,承担着更重要的使命。“品德与生活”课上对学生评价的方式方法,直接影响着学生日后的做人准则。“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强调对儿童学习活动过程的评价,重视儿童在活动过程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重视儿童活动付出努力的程度,以及过程中的探索、思考、创意等。”为了更好地贯彻课标要求,笔者建议“品德与生活”课堂的即时评价要做到“五要”“五忌”。  相似文献   

4.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小学综合常识学科。在学生眼里,它因是副科,所以一直不被学生所重视。那么,品德与社会教师如何开展这一学科的教学呢?本文从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收集课外资料丰富课堂教学等方面进行尝试。  相似文献   

5.
小学生品德评价量表的设计与分析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胡咏梅小学生的品德行为是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中随时随地都能表现出来的。收集小学生的品德行为评价信息并进行测定,可以使用小学生品德评价量表进行。量表的评价方法在对学生的品德评价中比教师通常采用的观...  相似文献   

6.
在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树立全面正确的有效课堂教学理念为先导,立足于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及学生的现状,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依据实践育人的要求,精心组织和开展内容新颖、形式鲜活、具有吸引力的品德实践活动,寓教于乐,提升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更为充分的空间,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努力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教学评价在教学活动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能够对教学活动的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对于学生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对于小学生思想品德意识的形成更是具有启蒙作用。教学评价是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反馈和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依据。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中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不仅是科学发展的需求,同时还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实践。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如何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8.
曾成功 《考试周刊》2013,(83):177-178
小学品德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应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以课程标准为准则,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价值判断,促进教师有效开展教学.本文以万州区为例,分析了小学品德课堂有效性教学评价的现状,阐述了品德课堂有效性评价的意义,指出了品德课堂有效性评价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蒋燕衔 《教育》2013,(21):52-53
当前,品德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一个共识:教师的教,单一讲授;学生的学,单一汇报;使学生缺乏归纳、思辨与创新,师生的平等意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无从体现。笔者结合品德中年级教材的相关内容,立足于小学品德教师的角度,归结了品德课堂教学体验学习的4种运用方法:天然去雕饰,切入真实社会,借助媒体  相似文献   

10.
董继荣 《广西教育》2014,(41):22-22
正在小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学评价意义重大,教学评价是否科学、公允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和品德培育具有重大的影响。因此,教师开展品德与生活教学评价时,应该客观、公平地表扬学生在日常表现、品德等方面的优点,并针对不足之处提出意见或者建议。在教学中,笔者经常使用发展性评价和开放性评价。一、发展性评价教师进行品德与生活教学评价时,应该更加注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以及学生的成长、变化,不要一成不变,不能总是用老眼光看待事物。  相似文献   

11.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要为每节课制订切实可行的课程目标,这是提升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活动实效性的前提;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维和有深度的交流讨论,把"以学生为主体"真正落到实处,这是提升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活动实效性的有力保证;同时,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既要注重高水平的预设,又要注重动态的生成,并且要积极引导学生把活动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从校园延伸到社区,这也是提升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活动实效性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教育改革对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以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为根本目标,积极促进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成为当前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师努力追求的教学目标。总结和归纳当前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改革策略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3.
小学低段品德与生活的教学需要适应儿童发展规律,根据新课程理念进行系统性设计课堂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及评价体系。从教师的角度就这四方面来研讨如何让小学生的品德课堂"回归生活",构建起"生活问题课堂化,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新模式,使学生在学习内容与生活体验间建立一种彼此比较密切的联系,使课堂教学内容较快地纳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有效达成"知情意行"的自我认知、自我反省、自我教育,从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相似文献   

14.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强调对儿童学习活动过程的评价,重视儿童在活动过程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重视儿童活动付出努力的程度,以及过程中的探索、思考、创意等。"因此,品德课堂教学评价应以发展性评价为基础。教学中,教师应当敏锐地感知从学生那里反馈的信息,重视对教学过程的观察,通过有效的即时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使评价活动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15.
品德与社会课是"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但是,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和教研,容易出现观摩课与实际上课脱离、研究教学与研究学生脱离、课堂教学与社生生活脱离这三个"脱离"的现象。要提高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教学活动的内容不断丰富。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学评价对教学活动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对于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行成有着规范作用,对于小学生思想品德意识的形成具有启蒙作用。品德与社会课堂中的评价体系,是课堂教学活动品质提高与教学反馈的重要凭借,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元评价体系,不仅是品德与社会学科发展的需求,更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实践。本文以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多元评价的探索为题,对多元评价体系的可行性以及特点进行分析,提出几点应用策略。  相似文献   

17.
传统单一的评价方式已不适应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需要,无法实现德育的目标。新课改的深入实施,促进了评价方式的不断创新,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手段,能够不断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8.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上采取的教学方式是传统、单一的,整节课学生都显得无精打采、萎靡不振。鉴于此,作为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我们应对课堂教学进行优化,让品德与社会教学绽放出活力,使学生在课堂上神采飞扬、精神焕发。  相似文献   

19.
课堂教学是师生生命共同运动的过程,充盈着浓厚的生命色彩。制约课堂教学的因素很多,教师的教学观就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当前,就品德课堂教学所反映的现状和新课标所强调的教学理念来看,我们一线教师的品德课堂教学观有一个全新的建设过程。一、知识观与生活观的融通众所周知,课堂是传递与吸收知识的场所。所以,传统的知识教学观认为品德课堂教学的内容是传授道德知识,课堂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道德知识。更有甚者,教师俨然成了道德知识的传声筒,学生成了灌装美德的口袋。这样的品德课堂教学过于知识化、技术化、简单化,容易使课…  相似文献   

20.
品德与生活课程,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潮中应运而生。它不但能适应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而且具有创新意识,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感。可以说品德与生活课程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舞台,教师在这个舞台上不仅是一个点拨和引导者,更是一个师生互助的合作者。由于品德与生活课程突出的是教学过程的活动性,强调的是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直接体验和个性养成。所以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活动进行及时评价,更是不可缺少的一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