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王娜 《东南传播》2011,(1):96-98
第三人效应理论是1983年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与社会学教授W.Phillips.Davison提出的。在提出之后的20多年时间里,第三人效应理论主要被应用于对负面报道、选举新闻等类型的传播研究中。本文以2009年岁末的电视剧《蜗居》的停播开篇,引入第三人效应理论,从而试图分析受众通过第三人效应理论对媒介力量的忽视,以及如何有效地培养受众的媒介认识能力。  相似文献   

2.
11月13日,湖北省广播电视厅作出决定,授予荆门市破获“9·26”案电视报道组“新闻先锋”荣誉称号。 9月26日清晨,荆门市发生了一起特大抢劫银行案,五名暴徒作案后逃至东宝山密林丛中藏匿。市电视台当即组成由徐启成、尹晓星、何荆州、彭勇和彭远荣5名记者参加的破案现场报道组,迅速上山抢拍围捕罪犯的新闻。  相似文献   

3.
灾难新闻一般指火灾、水灾、海难、空难、地震、车祸、爆炸、台风等天灾人祸的报道。如近年来,我国各大传媒有关’98抗洪,9.21台湾大地震,11.24烟台“大舜”号特大海难,上海丽都酒家爆炸事件的报道。这类新闻视其伤亡人数、财产损失以及事发地点的显著程度来决定其新闻价值的大小。  相似文献   

4.
邓海荣 《新闻界》2007,(1):135-135,119
2006年10月1日,重庆嘉陵江石门大桥发生了一起30人死亡、20人受伤的特大交通事故。事故的发生,不仅令沉浸在节日祥和气氛中的重庆市民大为震惊,也给“黄金周”里频繁出行的人们心理蒙上了阴影。更未料想到的是,重庆本地新闻媒体在报道这一恶性交通事故时,由于没有很好地抓住车祸新闻的报道要素,致使车祸的相关重要信息流通不畅、传播不充分,竟然将这一车祸带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上,引起公众的纷纷质疑和无端臆测。于是生活中市民们街谈巷议,小道消息不胫而走;网络上(如天涯社区),网民们飞短流长,各种议论和谣言此起彼伏。因此,如何报道车祸新闻?哪些是车祸新闻报道的主要信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相似文献   

5.
趋同心理和沉默螺旋下的第三人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媒介研究中,不断强调"媒介环境"对于个人的影响,基于趋同心理的沉默螺旋理论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但是作为一个社会心理过程,个人的行为不仅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还受到内部因素的制约。第三人效应正是一种基于内心的"反抗性"的心理,在趋同心理和沉默的螺旋下,第三人效应对于保持意见的多元化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于都 《军事记者》2011,(3):25-26
2008年,她以"5·12"汶川特大地震报道中的敏锐、果敢、专业、忘我,折服了电视观众,为抗震救灾工作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被网民评为"震区最美的战地记者",李长春同志称赞她为"广大新闻工作者的优秀代表"。2009年,她以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报道中的超大强度工作(庆典现场报道、演播室主持人、部长访谈录主持人、国庆游行准备工作的采访),表现出出色的驾控能力和战斗精神……这只是她13年新闻生涯中的两个节点。她就是本文的主人公——张泉灵,当新闻发生时,她人如其名,似灵动的泉水,充满着激情和活力,义无返顾、永不停歇……  相似文献   

7.
媒体对新闻事实的报道受新闻价值、媒体社会责任等多种因素影响。在"儿童伤害案"和"灭门案"等恶性伤害事件的报道上,对报道与否的争论反映了新闻理论在实践中的矛盾与模棱两可。新闻专业主义体系、强调对新闻自由的尊重的自由至上主义新闻理论和突出媒体责任的"社会责任论"对媒体的性质、功能和责任进行了表述,但却没有也无法为所有新闻事件确定具体的报道标准。在缺乏实证研究以证明报道比不报道更影响媒体社会责任的履行的情况之下,笔者强调媒体对此类事件进行报道的意义,并指出理论困境的解决无法一劳永逸,客观、智慧的报道是媒体规避社会责任风险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8.
殷平 《报刊之友》2013,(9):55-56
“车祸新闻”该怎么做,一直是备受争议的话题,某些车祸新闻对于血腥现场的过度描写,常常令受众无法忍受。而在《新安晚报》的“‘霸王车’撞痛合肥”的报道中,记者则很好地拿捏住了这个“度”,本着人文关怀、质疑不泄愤、监督不盲目、揭露问题同时探究解决方案的原则,表现出对生命的敬重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始终把关注点放在对车祸的反恩和寻求问题的解决之道上。…霸王车’撞痛合肥”的报道,虽然起因是车祸,但并没有停留车祸新闻本身,而是将其转化成重大民生事件报道和舆论监督报道,通过消息,通讯、评论等不同形式将报道不断引向深入,让车祸新闻报道从感性走向理性,使得车祸新闻也能做成精品新闻。  相似文献   

9.
朱楠 《新闻前哨》2012,(3):85-85
车祸、吵架、垃圾、甚至小三,很多时候,打开电视,在无数个民生新闻栏目中,看到最多的似乎就是这些话题。那个"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的深情美好年代似乎已经走远,一些曾经创下过收视神话的民生栏目如今已销声匿迹,更多还在支撑着的民生新闻栏目却只能每天津津乐道着车祸、吵架、垃圾等这些所谓的能吸引观众眼球的"热点"新闻。  相似文献   

10.
张金阳 《新闻世界》2010,(8):211-212
在校园凶杀案的新闻报道中,媒体重点在凶案过程、凶手情况和社会效果三方面进行了新闻呈现,其形成的"示范—模仿"效应不可忽视,笔者试图通过分析得出:"示范—模仿"效应在新闻伦理方面不能够成为媒体对于校园凶杀案这一类恶性案件"有闻不报"或"有闻少报"的依据,并对媒体在报道该类事件时应该采取何种报道方式和价值导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王威 《新闻前哨》2011,(7):50-51
2010年4月16日,由湖北日报摄影部记者独立承担的摄影深度报道专版焦点《我是一只小江蚁》,以流媒体的形式在湖北电视台都市频道播出,首尝报纸新闻摄影和电视节目的融合之路。截止目前,"视界·焦点"已播出50余期,成为都市频道每周一期固定播出的专栏,在全国开创了省级党报新闻摄影与电视合作,互利开发"用影像做深度报道"的先河。"视界·焦点"利用纸质媒体深度报道选材重大、视角宏观、分析深入、  相似文献   

12.
所谓灾难新闻,就是对新近发生的灾难及其发展,危害、抗灾、救灾等新闻事实的报道.灾难是具有很大破坏力和伤害力的突发事件,由于灾难事件很受社会关注,因而具有很高的新闻价值,往往成为新闻媒体报道的热点.笔者仅以吉化11·13特大爆炸事件报道为例,谈谈如何从灾难新闻中挖掘新鲜话题的体会.  相似文献   

13.
包括自然灾害、灾难、突发事件等在内的公共安全事件常会给社会的经济发展、政治稳定、人民生活带来影响.这方面的报道是社会上下普遍关注的重要新闻,也是<中国青年报>关注的重点.<中国青年报>在1987年大兴安岭特大森林火灾,1998年长江流域、嫩江松花江流域特大洪灾,2003年重庆开县"12·23"特大井喷事故等报道中,推出了一大批有影响的公共安全与危机处理报道.  相似文献   

14.
王萍 《新闻世界》2014,(8):419-420
"第三人效果"是传播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人们在面对信息时产生的"第三人效果"认知偏差很容易导致一些非理性行为,这种"高估自己,低估他人"的认知偏差正是受众媒介素养欠缺的表现。因此,研究"第三人效果"与媒介素养之间的联系,能够更有针对性地提升受众的媒介素养。  相似文献   

15.
李源 《新闻前哨》2014,(10):36-38
媒体在市场化激烈竞争的态势中,新闻同质化问题日益明显。新闻同质化突出表现在新闻内容的千篇一律,极大地影响着媒体的生存和发展。从文学理论中引入的"陌生化"理论,对于破解新闻同质化有很好的借鉴作用,这与新闻报道中的"独家新闻"有着不谋而合之处。如何有效的运用"陌生化"理论,可以从差异化报道、转化思维方式、培养知识复合型记者等方面着手。然而物极必反,过度强调"陌生化"理论,罔顾新闻报道的原则和规律,也会造成新闻失实等危害。  相似文献   

16.
王志广 《新闻记者》2002,(12):52-52
今 年3月22日 ,国内大多数媒体均刊发了以《山西运城“除夕特大爆炸案”告破》为题的消息。消息的导语照录如下 :新华社太原3月21日专电今年春节前夕 ,在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南城公安派出所发生了一起特大爆炸案 ,造成两死两伤的惨剧。目前已顺利告破 ,犯罪嫌疑人安建国日前被检察机关批准逮捕。读了报道 ,我感到有些突兀。因为此前媒体对这起案件从未报道过。此案案发时间是2月11日(除夕) ,而报道时间是3月21日 ,时间相隔38天。按照新闻的“时效性”原则 ,这则新闻应报道两次。案发后及时报道案件的情况 ,案件侦破后报道侦…  相似文献   

17.
《中国广播》2010,(9):I0002-I0002
8月8日凌晨,舟曲发生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甘肃广电总台新闻综合广播启动突发事件报道应急机制。于9:00开始推出《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抢险救灾特别报道》,连续7天覆盖式、不间断地对抢险救灾情况给予及时报道。同时与其他省市电台节目联动连线、录音报道,并与山东、安徽及威海等电台并机直播。  相似文献   

18.
当陕西延安8·26特大交通事故发生后,当人们又一次面对各类媒体上的事故"遇难者名单",扼腕痛惜之余,是否也不由得从这对生命的最后尊重中得到些许宽慰? 发布时效越来越快速,版面一次比一次靠前,位置一次比一次突出—今天的新闻,明天的历史,"遇难者名单"传递出的尊重与爱、温暖与感动,又使多少人通过媒体的点滴努力感受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进步! 7·21北京特大暴雨过后,《人民日报》7月27日2版要闻版上与遇难者名单同时刊发的还有快评《当那些沉重的名字一一念出》:"虽然,我们还不习惯把那些遇难者的名单公布出来,那些在矿难中、火灾中、地震中、车祸中逝去的生命,还只能是数字.但汶川地震后,我们的国旗已经为遇难者而降;那么,北京"7·21"灾害的这份遇难者详细名单,能否也开启一个示范,让"公布遇难者名单"从此成为"以人为本"的实践典范,更成为政府的一种责任与义务".  相似文献   

19.
翟宁 《东南传播》2010,(12):79-80
本文从五个方面论述了《申报》前期的新闻理论:报刊的性质、报刊的功能、新闻的报道原则、新闻自由、新闻从业人员。这些理论,在近代中国报业发端之际,提高了人们对报刊性质和作用的认识,开创了"有闻必录"的报道方法,积极争取新闻自由,促进了新闻从业人员的自身修养,对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2012年7月21日,北京遭遇了六十年一遇的特大暴雨。面对这一新闻,国内有影响力的媒体如《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北京晚报》,以及各地方媒体如陕西的《华商报》、山东的《齐鲁晚报》等均做了及时跟进的深度报道。北京"7·21"特大暴雨期间,笔者正在英国剑桥游学,通过网络,笔者对50多家媒体关于这次特大暴雨的报道进行了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