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设计终归是要走向社会的,是要适应社会的.单纯教什么学什么的设计教学,无法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理论知识是可以"教"会的,而设计思维是不可能"学"得到的.设计教学的创造性思维、创造力,只能通过教学者引导、培养和训练.  相似文献   

2.
莱维纳斯"他者"理论的引入为反思传统师生关系提供了可能,也为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提供了新的视界。非倾听型师生关系以"他者"的消隐为主要特征,而倾听型师生关系以对"他者"的关切为主要特征。倾听教学努力构建的师生关系是渗透着对"他者"关切之情的倾听型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3.
英国哲学家培根也说过:"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半."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过:"行是知之路,学非问不明."这都说明"问"是何等重要.教学中的"问",包括学生问与教师问两个方面.学生"疑而能问",教师只需"解惑".但对于"读书无疑者",则"须教有疑",正是"学非问不明",但是在数学课堂上问什么?怎样问?这里又颇有一些学问.  相似文献   

4.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动学生思维,让学生自主探索,同时要善于发现学生问答中富有价值的东西。在数学思维中最可贵的品质是创造性思维。  相似文献   

5.
正"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揖舟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在《劝学》中关于善于借助他人力量和外部条件的这段精彩论述,对管理工作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作为校长应该学会借助学校内外的各种力量,拓展学校发展的空间。一、向政府机关借力,争取政策扶持1.借政府之力,拓展发展空间。教育方面的政策,有些是规范学校办学行为的,有些是助推学校发展,帮助学校解决  相似文献   

6.
王芳 《学子》2014,(3):29-29
电视相亲和教师工作看似毫无关联。但细细研究,就会发现这两者之间的共同之处。"非诚勿扰""诚"字为本。教师工作也是"诚"字为本。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承载着未来,承载着希望的孩子,这种工作性质决定了教师必须是诚心诚意的教育者。而"非诚勿扰"对教育教学的启示远不止这些。  相似文献   

7.
陈耀 《物理教学探讨》2001,19(12):27-28
物理解题的错误虽终结表现必然反映在物理知识上,但究其原因,除了知识结构不完善之外,还有认识上的问题,即犯所谓思维性错误,这时解题者的"盲点"往往不在物理知识而在思想方法上.思维性错误的常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顾晓惠 《考试周刊》2014,(14):50-50
<正>启发式教学是当前国内外教学方式研究的热点之一,是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瑰宝,是现代教学方法的灵魂和特征,运用启发式方法,能启迪学生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获取真知。在中国,"启发"一词,源于古代教育家孔丘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解释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在欧洲,稍后于孔子的古希腊思想家苏格拉底用"问答法"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探求真理。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主张:"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根据教育家对"启发"这一问题的论述,联系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所获得的经验和教训,我进一步体会到运用  相似文献   

9.
本项研究采用有声思维和访谈的方法,记录了一名英语专业三年级学生与一名非英语专业一年级学生的一篇英语议论文有声思维写作,对二语写作中母语思维产生的回避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研究发现:(1)二语水平低者和二语水平高者在二语写作过程中的母语思维总量大致相当;(2)二语水平越高,二语写作中母语思维产生的回避就越少;(3)不同二语水平学习者的母语思维所产生的写作回避在类别上有明显差异:二语水平低者在"遣词造句"、"话题拓展"、"内容构思"上出现了大量回避;而二语水平高者在这三个方面回避的数目很少且差异不大;在"解读题目"和"谋篇布局"方面,二者出现的回避均很少。这一结果对于外语教学和二语习得关于母语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随着"教"的课堂向"学"的课堂的逐步转型,教师应该建构适应转型的新教学思维,从知识传递式教学思维转向知识建构式学习思维。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关注知识技能教学,更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提高终身学习能力。建构新思维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过程思维:从"先教后学"到"先学后导";内涵思维:从"知识教授"到"问题学习";模式思维:从流程式的传递型模式到内涵式的建构型模式;方法思维:从"讲授教学法"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学习思维: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角色思维:从"接受者"到"体验者";方式思维:从"单打独斗式学习"到"团队合作式学习";生态思维:从"静态学习"到"动态学习";复习思维:从"线性复习"到"回归复习";期望思维:从"感知学习"到"理解学习"。  相似文献   

11.
<正>教学思想史上,启发式教学思想源远流长,它是古代个别教学下的必然产物。那么,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正确运用启发式教学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谈谈看法。一、启发式教学应重"导"而非"牵""启发"一词,来源于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教学的一句格言:"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朱熹对此解释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后来,人们概括  相似文献   

12.
论教学观的转向:从知识教学到文化教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幸福生活的能力,目前,知识教学的种种弊端却离我们的教学目标越来越远。文化教学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师生关系和教学评价方面都赋予教学新的内涵和特征,使教学具有新的意义转向:教学思维从对象性思维转向关系型思维;教学价值取向由塑造"知识人"转向培养"生活人";教师的角色由教书匠转向教育者。  相似文献   

13.
学贵在疑     
"学者先要学会疑"——程颐"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也是学生不断地"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曾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疑"。因此,学贵在疑。疑是学习进取的关键。只有会疑才能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去"质疑"、  相似文献   

14.
在汉语教学中,汉语为母语的教学者应该科学地运用直接法教学,针对学生需求,利用学生特点,建立"汉语思维"的教学理念,为学生创造、提供"全汉语"的语言环境,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汉语思维"的习惯。这正是发挥以汉语为母语的教师的优势,利用自己的语感、知识以及充分的准备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汉语"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5.
美国心理学家罗斯说过:"每个教师应当忘记他是一个教师,而应具有-个学习促进者的态度和技巧.借"题"发挥是一种改变学生思维定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在教学中,我们经常强调模式教学,学生常因"思维定式"而出现错误(或费时费力)的事情时有发生,作为教师应给予及时关注,想方设法帮助学生跳出已形成的固定思维模式,开辟灵活、发散的解题思维.  相似文献   

16.
汉语水平考试(HSK)是为测试母语非汉语者的汉语水平而设立的标准化考试,对汉语教学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和影响。蒙古国的汉语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仍沿袭比较传统的教学思想和原则,由于教师教得死,学生学得僵,负面的教学效应比较严重。我们认为HSK可以在"反馈效应"、"学习策略培训"、加强听力训练等方面对蒙古国汉语教学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数学教学中教师一般比较重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对学生数学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其实,对学生数学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也很重要.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验修订本)将培养学生的三大能力之一"逻辑思维能力"改为"思维能力",虽然只是删去了两个字,但概念的内涵却更加丰富了.这就说明我们在数学教学中不但要重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且也要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形象思维、直觉思维、数学美感等),尤其是数学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8.
试论教学思维方式的变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教学领域还存在着过分强调工具性、还原性、简单性、确定性等传统教学的思维方式.教学应该回归生活,强调教学"场域",关注教学过程及实践智慧的生成,关注教学的复杂性,关注"他者",强调对话.  相似文献   

19.
探究式教学在教育欠发达的西部农村表现出:课堂教学纯"探究式",实施探究性的教学时,"形"似而"神"非,探究过程缺乏深层次的小组合作,用多媒体课件或是强化探究性题目的练习代替化学实验探究等问题.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应注重:一是更新教师探究性教学理念,改变教师培训模式;二是让教师成为各具特色的探究性教学的真正研发者;三是注重教学中三维目标的整合;四是以问题情景为纽带.改变探究式教学中"形"似而"神"非的教学模式,促成探究式教学有效延续;五是及时多元评价反馈.  相似文献   

20.
对话教学既是理论的,也是实践的,连接二者的纽带是教育理论的实践品性。当前,我们应秉承辩证的致思方式:使教学交往由"对象式"向"关系式"转变,教学方式要寻求"独白"与"对话"的共生,师生关系要由"上下级"向"合作者"调适;应探察对话教学难为的阻滞因素:"我—你"关系在课堂实践中遭遇阻抗,虚假对话导致师生主体性的迷失或滥用,对话的流动性导致了"生成"困难;应明晰对话理论观照实践的现代转向:探寻个体与群体对话的转换机理,建构教师的"对话性他者"身份,发掘预设与生成融合的"边缘地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