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我曾看到一篇重庆市开县书香小学郭辉雄校长写的题为《校长要学会“品”教师》的文章,很是喜欢。文章中说:教师是学校最重要的人力资源,是校长在创办优质教育中最忠实的合作伙……校长要“阅读老师”、“发现老师”、“尊重老师”、“理解老师”、“塑造老师”。文章最后强调:用心管理,重在心通。  相似文献   

2.
一月,笔者作为教育教学检查团成员在一所中学督导时看到,升旗仪式上,学校领导和老师们在学生队列一侧整整齐齐地站成两列纵队。值日老师一声号令“立正!向老师看齐!”全场鸦雀无声。随着庄严的国歌声,五星红旗冉冉升起…… 笔者心头深为该校的创举激动不已。“向老师看齐”,绝不是一句简单的号令。“教师是学生的表率”、“教师要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做好”,这一句句掷地有声的语言,都溶融在一句简明的话语中:“向老师看齐!”  相似文献   

3.
南阳 《教育文汇》2008,(12):1-1
最近在某中学看到一摞学生评价教师的调查表。在“你最喜欢什么样的老师”、“你最不喜欢什么样的老师”问号后面,一半以上学生填写的竟是“不拖堂的老师”和“拖堂的老师”。  相似文献   

4.
听课杂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你还没有读完呢!”课例1:一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完课文后,为了解所读课文后的示范效果,便问学生:“刚才老师把课文都读了一遍,你们觉得老师读得怎么样?”许多学生纷纷说读得很好,听课教师也觉得无可挑剔。突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你读得不好!”这个孩子的话令听课教师大吃一惊,授课教师满腹疑惑地问:“那你说说,老师哪儿读得不好呢?”  相似文献   

5.
前沿观点     
《广西教育》2013,(20):31-31
教师需要超越“老师说”话体 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李润洲在《课程·教材·教法》第3期上撰文认为,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常会出现“老师说”“老师认为”“老师告诉你们”等类似“老师说”的话语表达方式,即“老师说”话体。这种话体反映了教师主体“自我”的隐匿和“知识权威”的宣示,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教师的自我意识,扼杀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超越“老师说”话体,教师不仅要增强自我意识,把自我作为认识和反思的对象,重塑自己的教育言行,而且要关注学生,在新的话语体系中重塑师生关系,将师生关系由“我一他”关系转换为“我一你”或“我一我”关系,以师生的平等对话来实现师生的共同成长。  相似文献   

6.
有人说“好教师一定能上好公开课,能上好公开课却不一定是好教师”,也有人说“能上好公开课的教师是好教师,不能上好公开课的老师一定不是好教师”,还有很多有关公开课与好教师的关系的说法。这里,存在着如何看待公开课、如何评价教师的问题。评价一位老师是不是好老师的标准是  相似文献   

7.
关于教师角色的比喻浅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的课改形势下,教师要担当什么样的角色,确实是老师们面临的重要问题。近年来一些教育专家、教师同行对教师角色的比喻说法,形象、直观、深入浅出,让老师们易于接受。笔者有意撷取几例,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不断融入的过程中,重新审视它,想必对我们会有新的启示。一、“导演”说“老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几年前这是一个很流行的说法。老师设计好教学的一切,让学生干什么,学生就干什么,老师说该怎么干,学生就怎么干。老师是“指挥”的,学生是“干活”的。这样一来,老师是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导”,学生“演”。我们评价一堂课的标…  相似文献   

8.
一、“教师下水”思想 叶圣陶先生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为《文汇报》写的《“教师下水”》一文中,旗帜鲜明地倡导“教师下水”练笔。他说:“语文教师教学生作文,要是老师自己经常动动笔,  相似文献   

9.
堵小亚 《考试周刊》2010,(12):86-88
记得一位特级教师说过这样的话:教3+2=5的老师是合格老师,教3+2=?的老师是好老师,而用3+2=6来教的老师才是优秀老师。显然.这位教师的话表达了这样一种教学思想:“错误”可以激发学生的心理矛盾和问题意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这种思想无疑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而我们目前的教学中教师对“错误”避之唯恐不及,课堂的教学尤其大型观摩教学活动中,追求的是“对答如流”、“滴水不漏”、“天衣无缝”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0.
我是一名普通的农村教师,三年前由一个“孩子王”变成了培训教师,开始从事教师进修工作。如何做一名老师的“老师”?当时我感觉到无所适从。自己此前多年从事职业教育,对普通中小学知之甚少,如此境况下,又怎敢在教师面前卖弄“三板斧”?  相似文献   

11.
“老师”一词是对在学校中从教者的称谓,“传道、授业、解惑”是其基本职责。“老师”最初指年老资深的学者或传授学术的人,后来人们把教学生的人也称为“老师”。明清以来,一般称教师为“先生”。19世纪末,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等辛亥革命元老将“西学”引入中国,创办新式学校后,遂开始在《学生操行规范》里明确将教师称谓定义为“老师”,但绝大部分学生约定俗成将“先生”改称为“老师”,则是从民国时期开始的,并一直沿用至今。  相似文献   

12.
大家的看法     
《江苏教育》2008,(17):47-48
完善制度,和谐发展 现代管理倡导“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教师是学校第一资源,以人为本首先是以教师为本,要尊重教师的劳动和主体地位.关注教师的健康和成长;和谐是一种境界、一种文化.表现在人与人、人与制度、与环境、与管理等之间的默契与融合。针对类似的小葛老师“现象”,学校领导与“管理制度”应做出反应。一是领导本身。我们非常熟悉一句话,“急老师之所急,想老师之所想”,这不单属于“领导述职”或“工作报告”中的装饰语,更要付诸行动,虚功更须实做;二是制度方面。  相似文献   

13.
“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是教师这一职业的最佳诠释。教师不仅要“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传道”。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这一过程中.教育的首要问题在于养成学生健全的人格.这是古今中外教育的通例。而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人格。在学生看来.老师的形象是无比高大的,老师的威信是无可怀疑的,老师是真理和美德的象征。是一切美好的化身。他们期盼着从老师信任的眼神、微笑的脸庞、亲切的话语中,得到鼓舞和教诲。他们确信老师是自己可资仿效的榜样。然而,在教师中却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  相似文献   

14.
“小朋友,请看一看老师的脸上有什么变化?”老师由一脸严肃改为一脸的春光灿烂。“老师,你镶牙了。”老师一愣,“小朋友,你们没看出老师笑了吗?”这是在某一幼儿园教师公开课上发生的一幕。  相似文献   

15.
1982年7月,我考取了师范学校。为了拥有教书育人的“一桶水”,开始了寒窗苦读。 待我毕业参加工作时,那和我同学的村支书的儿子已有了4年“教龄”。由于当时教师缺编,各地招聘教师的自由性大,一度形成只看后门不看素质的局面。如此“招聘”刚过一年,某地4个乡镇连续出了“×老师揪掉学生左耳朵”、“×老师拧断学生右胳膊”等“漏子”。那4名受处分“教师”都是“清一色”开后门招来的“散兵游勇”。而有的媒体却无视这些,一句“老师怎么了?”将所有问  相似文献   

16.
一、“知人”才能“善任”优化组合教师,做到人尽其才,首先就要了解每一位教师,这应该是园长的基本功。知人者智,只有“知人”才能“善任”。知人是优化组合的前提。作为领导者,园长必须有敏锐的观察力,要花功夫对教师的思想状况、工作状况、能力水平、兴趣爱好等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比如,某一位教师是擅长计算教学还是语言教学:是性格开朗还是内向的:是长于教学还是善于班级管理等等。还要了解教师近期的家庭情况、个人精力等。如某位老师要结婚,某位老师要临产,某位老师近期身体不太好等。另外,还必须了解教师  相似文献   

17.
在校学生叫他的班主任、任课教师“王老师”、“李老师”,学生家长照例也跟着孩子一样叫“王老师”、“李老师”,称呼虽同,但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完全不同,显然是无须多说的废话。正如孩子叫他的姥姥曰“外婆”,其父也跟着叫“外  相似文献   

18.
如此规定     
全区数学教研大组研讨活动时,一位教师在《年、月、日》课堂教学的尾声,进行了质疑问难“: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年、月、日,你还有什么问题吗?”有学生问“:老师,为什么一年中有大月又有小月呢?”教师迟疑了一会儿,说“:这是规定。”又有学生举手“:老师,为什么大月有31天,小月有30天呢?”教师说“:这是规定。”第三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为什么一年有12个月而不是13个月呢?”教师说“:这也是规定。”举着的小手不约而同地放下了。教师问“:还有什么问题吗?”一位男生小声地说“:有什么好问的,都是规定嘛!”就这样,在教师的规定声中,结…  相似文献   

19.
教师一直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工作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如此,教师应该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一群人,然而现实的状况如何呢?在一次基层调研座谈时,很多教师都面带疲态地谈道:“独生子女难管,做老师太累心”,“琐碎事情繁杂,班主任难当”,“考核评比太多,工作压力很大”……到底是什么让光环中的老师们如此忧心忡忡?职业幸福,距离教师有多远?  相似文献   

20.
某校发生了这样一件事:-位教师在分析课文时,讲错了一个地方,一位学生当堂指出了老师的错误。那位教师搪塞几句之后,竟然在课堂上发起了火,指责这个学生“无礼”、“自负”、“眼里没有老师”。 这件事,使我想起了郑板桥给他的老师改诗的故事。郑板桥小时候有一次和老师野游,路过小桥,骤见溪中有一年轻姑娘的尸体。他的老师触景生情,不禁吟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