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道生 《声屏世界》2010,(11):11-13
从2006年创办至今,《中国红歌会》异军突起,以其独树一帜的形式弘扬红色文化、传承民族精神,具有独特而隽永的时代意义。已连续举办五届的"中国红歌会"入选了"新中国60年有影响的60个广播电视栏目",并荣获第21届"星光奖"电视音乐节目大奖。五年来,红歌会累计播出3万多分钟,40余万人次报名参加比赛,超过10亿人次电视观众收看。红歌会有多"红"?红歌会为什么这样"红"?红歌会如何长"红"?9月12日,众多专家学者和业内人士齐聚南昌,为这些问题释疑解惑。  相似文献   

2.
肖艳  贺军 《声屏世界》2010,(7):54-55
2009中国红歌会总决赛之夜,对于千千万万"红米饭"来说又是一个激情之夜、不眠之夜。经过长达数月的红歌赛,内蒙大汉梅林组合在万众瞩目之下荣耀夺冠。同时,牵动亿万观众心的2009中国红歌会也圆满落下帷幕。  相似文献   

3.
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发布的《2016中国电商红人大数据报告》中有数据表示,2016年预计网络红人产业产值接近580亿元人民币,可见网红经济已到风口。在包括"红人"相关的商品销售额,营销收入以及其他环节收入和产值的背后,包装、助推、商业化等环节环环相扣,网红也已不再是单打独斗,在其周边已经呈现出了一个复杂的产业链条。而新媒体的飞速发展和信息传播载体的改变,使"网红"这个词在2015年迅速"蹿红"。  相似文献   

4.
高岩 《东南传播》2011,(6):30-31
本文以2011年"两会"期间"红段子"传播为例,分析新媒体环境下"红段子"兴起的背景。结合传播特点分析以"红段子"为代表的新媒体文化之特质,认为"红段子"在构建健康积极的新媒体文化,进行舆论引导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余玉 《新闻前哨》2011,(3):64-66
中国红歌会是江西卫视推出的一档很有影响的大型选秀节目,独特的"红色"定位使得它历经五年而不衰。本文认为,传扬红歌蕴含的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在比赛内容、形式上进行创新,准确的受众定位,是中国红歌会走"红"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省级卫视作为一个地方对外展示的窗口,担负着重要的宣传使命。然而,在当今激烈的市场化竞争中,各个卫视为保证收视率而争办相亲选秀节目,这类节目多了便免不了流俗化。重庆卫视经多次改版后推出"拒绝一切商业广告,打造公益电视频道"的"我爱中国红"频道定位瞬间吸引了众多眼球,在引起热议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思考。  相似文献   

7.
巧妙洞察成行业先驱"网红经济"这个词语是从去年开始被推向风口,在今年则达到了话题的巅峰。众所周知,楼氏传播是一家以段子手而起家的新媒体公司。而段子手也被称作意见领袖,甚至可以说是网红的"前身"。在几年前,我们便洞悉到了段子手这类群体的可发展性,因此开始了这方面的资源整合,可以说是整个行业的先驱者之一。  相似文献   

8.
“女性文学”应走出“误区”周梦蝶文学让女人参与回顾我国"女性文学"的历史,在80年代,中国的女性写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女作家以自己的写作建立了自己的话语传统,确立了女性文学的存在意义、历史内涵和美学风格。这正如著名作家王蒙先生在他主编的《红罂粟丛...  相似文献   

9.
刘瑜  吴国娟 《新闻世界》2011,(8):314-315
2011年1月17日,《中国国家形象片——人物篇》在纽约曼哈顿的时报广场电子显示屏循环播放,以一抹极具特色的中国红掀开人物展示篇章。这是中国首次以国家公关的名义,将镜头对准自己,源自个人,却映照全体。由此,也引发了人们对中国国家形象的探讨与思索,中国正通过主动改变的话语体系改变西方对近代中国"积贫积弱"的刻板印象,在西方主导的国际社会中塑造新的国家形象。中国符号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在全球媒介信息中,中国以什么样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成为未来中国发展要解决的重大战略课题。  相似文献   

10.
王祎 《新闻世界》2014,(7):132-133
网络的普及和新媒体的崛起日益重塑受众的收视习惯,人们从客厅逐渐转投PC、移动终端。网站自制剧进一步瓜分影视剧市场,其中代表作《万万没想到》凭借其"草根"立场、"自黑"叙事和"吐槽"表达,赢得了5.6亿播放量和大批"死忠粉"。同类影视剧的爆红表面看来是"屌丝"的胜利,但背后主创和营销团队都带有明显的"精英"色彩,实为"精英"对"草根"文化的征用。  相似文献   

11.
万芳 《声屏世界》2011,(9):18-19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是今年宣传上的一件大事。在这个既定命题下,江西新闻广播独立策划了"爱在党旗下红动中国心"大型系列活动。作为活动组委会信息发布的官方指定平台,在长达70多天的活动期间,江西新闻广播发挥广播优势,首发的80多篇消息、录音报道,被网络、报纸、电视等媒体大量转载、引用。笔者认为,  相似文献   

12.
2016年网红经济突然崛起,相关产业产值接近580亿元人民币,在包括"红人"相关的商品销售额.营销收入以及其他环节收入和产值的背后,包装、助推、商业化等环节环环相扣,颇有处在风口之相。网红也已不再是单打独斗,在其周边已经呈现出了一个复杂的产业链条。  相似文献   

13.
我们的理论研究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有时在强调"中国特色"时容易忽略从全球的背景和世界的眼光来审视中国的问题和中国的经验,容易把中国问题当作中国自己的事情,缺少自觉的比较和对话的维度,结果把"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在一定意义上变成了只具有"中国特色"的"自说自话"的体系  相似文献   

14.
《新闻前哨》2011,(11):9-9
"我们都有幸在其中,从来没有哪个时代的媒体变革像今天这么剧烈,这是一个很美好的时代,绝对不是糟糕的时代。"广州日报与中山大学传社学院联合举办的珠江论坛之"媒体变革"系列讲座第二讲近日举行,腾讯网总编辑陈菊红作客,讲述网络新闻与媒体新变革。她认为,稀缺的新闻内容才有更大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5.
从中国元素看中国广告对外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玮 《东南传播》2010,(8):157-160
本文首先对"中国元素"进行解读,认为"中国元素"并不仅是一种符号,且应该更注重其所蕴含的动态的文化内涵,把"中国元素"本身发展成一种文化。其次分析了广告的跨文化传播的模式以及与"中国元素"内在的关联。最后针对中国广告如何运用好"中国元素"对外传播的问题提出策略。  相似文献   

16.
康秋洁 《现代传播》2016,(4):158-160
在既往的研究中,对"中国形象"的所有探讨和研究,都在本质上归结为"他"对于"我"的看法(认知和评价)。对于"他国认知的中国形象"的关照,起始于自我认知而又回归至自我认知。正如雷默在《淡色中国》中所阐释,"中国对自我形象的认识与其他国家对中国的看法大相径庭"①。问题在于,与他者认知的中国形象形成对照,  相似文献   

17.
一、新闻传播的"中国化"定位。这里的"中国化"指涉着当代新闻传播的空间定位,即这是在中国所进行的新闻传播活动。新闻传播的"中国化",就是指其内蕴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  相似文献   

18.
杨凤 《新闻世界》2011,(7):252-253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相似文献   

19.
在全国上下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江西省广播电视不断创新报道形式:江西人民广播电台的"爱在党旗下,红动中国心"大型系列活动着重于媒体活动的策划,彰显了主流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是媒体活动与社会资源整合市场化运作的一次成功的尝试。江西电视台举办的《党员教育大讲堂》通过国内六位专家学者对党史、文化、外交、科技、经济、军事六个方面的讲述,深情回顾了中国共产党90年风雨兼程的奋斗历史,是江西电视台立足全国,打造论坛品牌的一次有益实践。  相似文献   

20.
媒体传真     
《新闻世界》2010,(11):2-2
安徽日报报业集团获多项殊荣 以"深入传媒体制改革、打造一流品牌媒体"为主题的第三届中国品牌媒体高峰论坛,于11月14日至16日在湖南举行,"2009~2010中国品牌媒体价值排行榜"同时发布。安徽日报报业集团旗下多家媒体入围,分别荣获"中国品牌党报十强"、"中国品牌晚报十强"、"新闻网站十强"等多项殊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