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江苏省散手运动开展的现状特点调查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采用实地观察及咨询法,对江苏省散手运动的现状特点作出综合分析,认为目前从江苏省的散手运动的全局看,呈现以下4方面特征:1).全省项目开展的区域分布主要集中于北部的徐州、连云港地区;2).现有一线竞技水平一般、后备力量可观;3).运动员体能明显不足,不能适应比赛要求;4).在技术上成熟  相似文献   

2.
1999年全国武术个人散打赛的技术统计与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探讨提高散打技术水平,通过对参赛优秀选手技术进行现场统计与分析。认为:摔法和正蹬腿以及横拳动作技术的作用,是运动员采用主动进攻得分的主要手段;侧弹腿和摔法动作技术在防守反击中是变被动为主动,并战胜对手最为常见的方法;散手竞赛提倡主动进攻的打法风格,让散手运动逐渐进入商业化、职业化阶段、是增加竞赛打斗气氛的良好途径。  相似文献   

3.
随着散手规则的不断完善,散手比赛的激烈程度不断加强,运动员在比赛中的得分难度也越大。一场高水平的比赛,运动员每局得分一般不会超过10分,决定胜负往往只有1~2分之差。因此,当比赛中出现“三分”动作时,台上裁判员的判罚对于运动员来讲至关重要。无论是判定有效或无效...  相似文献   

4.
散手运动由踢、打、摔三种技术组成。摔法是散手实用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运动员在散打实战中运用摔法的情况调查,总结摔法特点,重点分析摔法在散打实战中的运用及所产生的作用和效果,成功的使用摔法动作,对散手比赛的胜负有着关键作用,在进行训练时必须根据摔法技术动作的快速性,没有固定把位的特点来进行基本技术训练,方能将摔法练好。  相似文献   

5.
通过江苏省各级别跆拳道选手在4种常用战术在比赛中的使用和成功率,具体分析了各类战术在不同级别选手间的差异,并由此提出了江苏跆拳道选手在战术使用上的具体要求,即:战术运甩应进一步熟练;战术本身应先进;个人在战术风格上有特色、有绝招;运动员应根据自身特点在战术使用上有所创新。并就具体的战术训练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竞技健美操男单运动员难度编排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解析法、数理统计法和专家访谈法等方法,通过对2005年第七届世界运动会男单冠军和我国男单比赛套路中难度动作的分析探讨,从所选难度的组别、所选难度的级别、难度动作的整体分布来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男单运动员所选难度动作组别和冠军选手差别不大;难度动作的级别稍高于国外选手,难度动作在整套动作中的分布合理;联合难度动作与冠军选手尚有一定的差距。  相似文献   

7.
摘要:曲棍球是一个跑量大(8000-10000m)、以80 %左右中低强度跑为主、以30-40次5-20 m高强度反复冲刺为核心强度的运动项目,比赛过程中的中低强度和高强度运动的比例约为1:3-4。世界强队比赛的平均心率约为150次/min,心率区间位于84-95%HRmax次最大强度的运动时间占到比赛时间的一半以上,不同位置的运动员具有不同的比赛强度特点。世界优秀男子选手平均身高约180cm、体重约79kg,最大摄氧量约为64ml/kg.min;优秀女子选手平均身高约168cm、平均体重约67kg、最大摄氧量约为54ml/kg.min。中长传球是攻入前场(25码区)的有效战术,弧内的短传配合以及射门后的跟进补射是取得进球的主要战术;短角球是曲棍球比赛中重要的得分手段,约占到总进球数的46.7%,拉射战术是短角球中主要的进攻手段。世界优秀男、女曲棍球运动员与我国选手的比较数据显示,我国女子运动员的跑量和短距离多次冲刺能力已达到世界优秀水平,而男子运动员的全场奔跑能力则存在明显差距。在技术上,我国运动员需要提升前场任意球进攻战术、弧内短传进攻以及射门技术的能力,在短角球的运用和成功率上我国运动员与世界优秀选手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  相似文献   

8.
分析我国散手运动的发展历程,指出影响我国散手运动水平的因素有规则导向作用;技术合理化程度:高难动作的运用,裁判的公正程度;宣传的力度。  相似文献   

9.
武术散手中攻击力量与抗击打能力训练策略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上网调查 ,对参加 2 0 0 2年中国散打王擂台赛的所有运动员资料以及比赛技术统计、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 :散手运动相比于国外同类型体育搏击项目 ,散手运动在攻击力量与抗击打能力两个方面存在着明显不足。随着武术散手运动的迅速发展和运动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跟随着现代擂台散打运动的发展潮流 ,中国武术散手第一次正式除去护具。运动员面临着更大的受伤危险 ,意味着现代的散手运动员需要更强壮的身体 ,即更高的抗击打能力。同时 ,攻击的力量也必须相应的提高到另一个层次 ,并针对性地对过去的训练策略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10.
竞技健美操直角支撑转体720°的生物力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验以三维高速摄像以及肌电测试为手段,通过三维运动学解析及肌电图分析,获得我国优秀健美操运动员完成直角支撑转体720度的运动生物力学参数,明确该难度动作的技术结构、特征,发现运动员完成动作过程中不合理的动作技术,进而为运动员的训练提出改进的参考性意见,争取使我国健美操选手在国际比赛中高质量完成这个难度动作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1.
关于助跑速度及其利用率对跳远成绩影响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对南京体院运动系12名跳远专选学生助跑速度、速度利用率的测试,并与国内外高水平运动员进行比较、分析得出影响跳远成绩的主要因素是助跑速度及其利用率,为跳远运动的教学与训练和竞赛提供了科学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跳远助跑技术与跳远成绩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跳远运动中,助跑速度的快慢是直接影响跳远成绩的一个重要因素。衡量跳远技术的好坏主要是看运动员能否在最高助跑速度情况下顺利完成起跳。同时在实践中,人们也认识到短跑速度在助跑中的合理利用对提高和完善跳远助跑技术,并对取得优异成绩起着决定性作用。目前对初级水平的跳远运动员短跑与助跑速度之间的关系研究较少,观察探索了初级水平跳远运动员的短跑速度与助跑速度和成绩之间的相关关系,旨在为该项运动的训练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3.
通过录像解析和对比分析方法,对第11届全国运动会女子撑竿跳高冠军吴莎的技术动作进行分析和研究,旨在推动我国高水平女子撑竿跳高运动的科学化进程。结果发现:吴莎助跑速度快,全程助跑尤其是最后三步助跑节奏有待改善和提高,起跳过程中左手举竿速度和高度还不够,建议从改善助跑节奏、强化举竿的意识和速度方面入手改进技术动作  相似文献   

14.
跳远助跑准确性整体观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跳远助跑准确性的研究存在着两种学术观点.一是助跑的最后几步非常重要,二是助跑的开始几步枪丶?但通过查阅资料用整体的观点,分析、研究跳远的助跑,研究表明:跳远助跑是一个整体,任何一个技术环节出现失误、任何一个因素发生变化,都会影响跳远助跑的准确性和起跳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中外女子长跑项目当前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世界女子长跑现状表现为,优势国家相对集中,其优势特点各有不同;而中国近年的运动水平虽有所提高,但存在着整体水平不高,成绩起伏大的特征。世界女子长跑的发展趋势在于:重视速度训练,运动负荷进一步增大,突出心理训练的重要性,重视人才群体的培养。中国女子长跑在可持续发展的集团优势,训练的科学性,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培养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对女子长跑项目特征性的认识上有待于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16.
民办教育在我国走过了20年的发展历程,已具相当的规模,有其明显的特点,目前也存在不少的问题,民办教育近两年虽走入低潮,分析存在的原因,展望我国教育发展趋势,寻求民办教育自身发展空间,只要抓住机遇,会把我国的民办教育越办越好.  相似文献   

17.
随着短距离跑项目的竞争日趋激烈,运动成绩的不断提高,场地和其他因素的不断更新与改善,对短跑项目的技术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通过献资料、专家访谈、分析对比的方法,就现在短跑途中跑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与探讨,提出现代短跑途中跑技术新的发展方向,为短跑项目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8.
跨栏跑项目作为普通中学生田径运动项目,越来越多的安排在中学生的体育课中,经了解该教材对提高学生运动技能、增强体质的效果不是很理想,而且成绩提高幅度很小.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传统的栏间跑三步模式教学法不适应广大中学生,从而造成教学上的困难.面对这种情况,将栏间三步跑的教学模式改为四步模式,并引入教学实践过程中进行探索性的尝试.结果表明四步的栏间跑模式可以降低教学难度,并能有效提高普通中学生对学习跨栏跑的积极性,有效提高他们的协调性,培养果断的精神,提高运动成绩.  相似文献   

19.
高校的发展是一个依法治校和以德治校并重的过程。依法治校是新形势下高校治理的基本方针。实行依法治校,就是要严格按照教育法律的原则与规定,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实现学校管理与运行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依法保障学校、举办者、教师、学生的合法权益。同时必须把"依法治校"和"以德治校"结合起来,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弘扬师德,使"依法治校、从严治校"得到真正有效的推进和落实。  相似文献   

20.
旨在探讨背越式跳高过杆技术的发展趋势,找出符合正确的理论依据和客观存在规律的过杆技术.通过对目前5年我国13名优秀跳高运动员在比赛中有效技术的拍摄,运用运动生物力学的方法,以我国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在比赛中技术的影片解析所得运动学参数为依据分析比赛中助跑、起跳特别是杆上技术,研究得出正确的起跳技术是顺利过杆的保障,同时通过改变身体部分环节的位置主动降低部分肢体,而升高另一部分肢体,达到提高成绩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