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20世纪20年代始,国内掀起了对英庚款退赔、管理、使用的讨论;尤其到30年代初,著名学者胡适与英庚款董事会干事长杭立武也参与了相关的讨论,两者对英庚款管理有一些争论。分析两人观点的异同,有助于了解当时学界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深度,也可以分析当时学界参与政治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王进 《华章》2012,(23)
进入21世纪,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这门学科的研究,是当今音乐史研究中的一个热点话题,其中,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就有不少的学者参与到对《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范畴以及“重写音乐《的讨论,学者们对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学科建设与发展提出了不少建议.本文主要对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科的研究范畴问题进行简述.  相似文献   

3.
正自展立新、陈学飞发表《理性的视角:走出高等教育"适应论"的历史误区》一文以来,在如何看待高等教育"适应论"的问题上引发了许多学者的关注和参与讨论。既有学者质疑并主张走出高等教育"适应论",也有学者赞同并坚持高等教育"适应论",还有学者对高等教育"适应论"和"认知理性"各自的积极意义及局限作了分析。不同观点竞相纷呈,不同意见相互商榷,讨论方兴未艾。如果我们把目光稍往前移就会看到,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的教育理论界围绕有关教育"适应论"的问题展开过一场"跨世纪"的讨论。相比较而言,早前的讨论指涉整个教育领域,这一次的讨论则集中于高等教育。我们不  相似文献   

4.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是20世纪中国史研究中研究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历史问题之一,这一概念至今仍被各种版本的中学历史教材普遍采用。20世纪30年代,部分马克思主义学者开始提出“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问题,引起了史学界的讨论。50年代,这个问题作为中国史研究的“五朵金花”之一,受到特别的重视。80年代。史学界在“文革”后继续研究这一问题,90年代初有过短暂的沉寂,但是讨论、研究迄今仍未结束。  相似文献   

5.
19世纪俄国革命民主主义时期著名的三大理论批评家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溜波夫的美学理论,在20世纪50、60年代的中国文坛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他们关于现实主义的美学观点、关于"美学和生活"的关系以及文学的人民性等问题的论述,在中国具有广泛的影响,这种影响至今仍未消失。中国学者对他们的理论也有不少误读之处。  相似文献   

6.
民族志写作中的命名过程表现了民族志学者对异文化的认识;民族志翻译中的译名过程则表明了译者对作者的研究成果的认识。《西太平洋的航海者》虽然大致正确地传达了原作的主要思想内容,但细节误译较多。在译名方面,这个译本的主要问题是译名错误较常见,译名极不统一。对这个译本的译名问题进行讨论,或可有助于读者对原著内容的准确理解,并提醒译者重视学术翻译中的忠实性原则。  相似文献   

7.
西方对比语言学者通常认为对比语言学始于上世纪50年代,本文作者经过研究,认为这一历史还可以上溯,其中19世纪20年代德国学者洪堡特、20世纪20年代欧洲学者叶斯柏森和40年代美国学者沃尔夫起了重要作用。本文集中讨论了洪堡特与沃尔夫对开创对比语言学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人文精神研究走过30年的历程。其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一是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期,中国人文精神复苏与启蒙期。1978年开展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最集中的是人性与异化问题和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关系问题。通过讨论,人们初步认识到人的问题和人性问题并不是资产阶级的专利,不应成为我们理论上的禁区,马克思主义也重视人、人的价值,应加强对这个领域的研究。二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当代人文精神论争与重建期。何为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否失落"、"如何重建人文精神"成为论争的集中话题,形成了80年代"文化热"以来的又一次理论大讨论。三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人文精神学理与实践的结合期。中国人文精神研究走出学理桎梏,着重于人文精神与现代化、人文精神与市场经济等现实问题的研究。四是20世纪末至今,中国人文精神的拓展期。中国人文精神问题的研究得以进一步拓展,一些专家学者提出建构新论点。21世纪,中国人文精神研究,应具有全球人文意识,应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理念,应追求人类与自然的持久和谐。  相似文献   

9.
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乡村史研究即引起相关学者的重视,只是其关注点主要围绕乡村社会与文化等层面,在经济方面的探讨略嫌不足.建国以后,学术界在近代乡村经济史研究中,也主要是重点考察土地占有关系和农民生活贫困化等问题,研究视野仍较为狭窄.90年代以降,由于社会史研究的兴盛和经济史研究的发展,近代乡村经济史研究越来越引人瞩目.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三农"问题的提出,史学界更以极大的学术热情与强烈的现实关怀充分发挥史学的参与功能,投入到对"三农"问题源头的探讨之中,分析历史,吸取其中蕴含的智慧,以期帮助人们认识这个问题的复杂性与长期性,从而更进一步推动了中国近代乡村经济史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社会达尔文主义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的英国,创始人是英国著名资产阶级社会学家斯宾塞,其代表人物除斯宾塞外,尚有赫胥黎、尼采等人。社会达尔文主义输入中国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该学说一输入就对近代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影响。达尔文生物进化学说输入中国的时间早于社会达尔文主义(约在19世纪70年代),但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却远远不如社  相似文献   

11.
浅析中式英语网络新词的构词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式英语由来已久,国内外学者对其褒贬不一。近年来由中国网民创造的网络新词英语表达有其合理部分,壮大了中式英语的表达,但是人们对中式英语该何去何从的讨论却从未平息。从中式英语的定义、中式英语中网络新词合理部分的构词方法、以及中式英语去留的意义等方面进行阐述,关于人们对其态度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释义基元词指用于辞书释义的最低限量基本词 ,具有基础性、元素性、限量性的特点。国外早在 2 0世纪 2 0年代即取得这方面研究成果 ,不久便付诸词典编纂实践。但迄今为止 ,汉语词典编纂尚无这方面尝试 ,仍然沿用传统的随机释义法 ,释义用词没有限量控制。笔者率先在这方面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在此概述此项研究的思路、成果及其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中国哲学何以成为哲学是中国哲学的元问题,也是哲学界一直争论的问题。近代学者从求同的角度出发论证了中国有哲学,但其论证有很大局限性;持同样观点的一些当代学者在求同的基础上更加突出了中国哲学的民族特色。另一些学者从不同角度论证了中国无哲学的观点。实际上,植根于中国文化有机体中的中国哲学是世界文化的殊相之一,有其内在的合理性。从现有研究成果看,持这一观点是比较客观的。  相似文献   

14.
30年代的“本位文化”与“全盘西化”的论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35年1月,十教授发表《中国本位的化建设宣言》,引起本位化派和西化派的激烈论战。论战主要围绕对中国实情的分析、对中西化的认识以及对中国化出路的选择等问题展开;与此同时,在西化派内部围绕全盘西化问题也有激烈争论。与五四前后的东西化论战比较,30年代的这场化论战对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中国化与西方化以及西化与现代化等问题的认识有了进步。  相似文献   

15.
西学传播与近代史学的演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鸦片战争时期发轫的近代史学,其80年行程中,在历史观、著述内容和体例形式上经历了一系列的深刻变化,重要的原因即因西学的传播而推动形成的,这是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和学术史的重要课题,以往尚缺乏系统的探讨。由于逐步吸收西方新学理,近代史学的演进经历了三个阶段,各具鲜明的时代特点。鸦片战争前后在中西文化撞击中,以魏源为代表的有识史家呼吁了解外部世界的广阔和先进性,撰成介绍外国史地的名著,突破了传统史学的旧格局。1860年至甲午战前,先由冯桂芬、郑观应等早期维新派人物,从以前的"师其技"跨入到"采其学";其后,以黄遵宪撰成《日本国志》为代表,直接介绍外国制度文化,探讨其富强之由,为变法运动提供了借鉴。戊戌前后至20世纪初年,西方近代进化论在国内迅速传播,成为国人观察历史和民族前途的指导思想,由此结出《新史学》、《中国古代史》等硕果,因而宣告了严格意义的"近代史学"的诞生。  相似文献   

16.
中国是一个灾害频发的国家,连年的灾荒影响着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而,对于中国近代灾荒史的研究一直为史学界所重视。伴随着20世纪80年代社会史研究的复兴,关于中国近代灾荒史的研究更是呈现出了繁荣发展的局面。近代东北灾荒史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是由于学者不懈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归纳总结的同时,结合现阶段近代东北灾荒史的研究现状,对未来该领域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作为20世纪后半期华语学界最为重要的古典文学阐释架构之一,海外及港台"中国抒情传统"研究,不仅致力于比较诗学论域中"抒情美学"的理论建构,同时也倾力于开拓抒情传统之文学史书写及重构的话语空间。其中,围绕着高友工的美典理论,其普林斯顿的追随者(孙康宜、林顺夫)构筑出抒情传统视野下的中国文学史叙事,为五言诗、律诗、词体等文类的演进及亲缘关系提供了独到而深入的解说,描绘出自汉末至宋末的一段抒情文学的风云传奇。  相似文献   

18.
《释名》释语中的复音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释名》释语中的语词颇具特色,一是复音词数量多,在25000字左右的篇幅中,有不计重复的复音词1069个;二是复音词在构造、意义和使用上,完全符合汉代书面语复音词的一般特点,也能反映出汉语词汇中各种构造法从先秦到汉代的发展规律;三是在大量使用两汉产生的复音词的同时,还有300多个新词为本书所首用,其中又有200来个被后代书面语所沿用,为丰富汉语词汇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9.
中国修辞学从古至今曾经形成了不同的发展历程。从较深层次的视角审视,中国修辞学每一个发展阶段的转型,都是修辞理念不断转化更替的过程。按照修辞观的不同,中国修辞学可以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它的每一次研究转型,虽然都具有很多的推动要素,但西方文化及其学术思想的强力催化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每当中国修辞学的发展遇到困境时,人们往往从与西方文化的交融中受到启迪,汲取其精华和营养,进行大胆的借鉴和探索,便形成中西合璧的结晶,从而引导中国修辞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柳暗花明"的发展繁荣时期。  相似文献   

20.
中国英语变体是世界英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英语在中国发展的必然结果。从历时语言学来看,洋泾浜英语、中式英语和中国英语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和体系,三者之间互有影响和联系,相辅相成。中国英语绝不是制度化变体,而是一个行为变体和国际化变体。同时,中国英语是中国软实力的重要表现之一,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和表达中国思想与理念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