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邮购书讯     
我是贵刊一名忠实的读者。身为大学生的我,热衷于创新发明,面对生产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我几乎每一星期都有一个自认为很有创新性的想法。不论别人怎样看待,我会在《发明与创新》杂志的鼓励与支持下不懈追求我热爱的事业。  相似文献   

2.
科技发明活动课上,著名科学家、发明家的重大发明,让我心驰神往;那些普通工人、农民、解放军战士以及青少年的实用小发明,也让我羡慕不已。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发明兴趣更加浓厚,甚至有时做梦,都梦见自己成了机器人、航天器……可一觉醒来回到现实,自己感到很着急:因为学校许多同学都有了自己的发明作品。怎样迎头赶上呢?去年下学期,我悄悄地制定了一个计划,就是自己在学好文化知识的同时,课余找到发明课题、完成发明课题的研究,让梦想变成现实,使自己的创新素质在实践中有较大的提高。于是,我特别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并尽可能的收集一些人…  相似文献   

3.
自己也要培养自己张天和许多青少年朋友对参加创造发明活动热情很高、兴趣也很浓,但一接触实际就感到力不从心。有一位青少年朋友告诉我:"我很想搞一两项发明成呆,就是想不出好的课题来,而别人搞的一些发明却又都是生活中随手可得的,为什么我就想不到呢?"还有一位...  相似文献   

4.
软发明是点石成金的指头章文说是有一个神仙,具有点石成金的本领,他用指头在石头上指指,这块石头就能变成金子。有一个人很贪婪,神仙给了他许多金子还不满足。神仙问他还要什么?他说:我要你点石成金的指头。神仙便不给他了。在发明世界中,如果说便发明是金子,那么...  相似文献   

5.
放学时,我常常看见一些同学背着书包背得很辛苦,有时连肩上也有了疤痕。有的同学的书包虽然可以拉着走,但是把书包拉到学校时就放在自己的座位旁边,大家都放,把教室里的通道也挡住了,很不方便,又不雅观。有时,我们搬椅子到操场上开会也很吃力。还有,我和许多同学读书写字时常伏台,姿势不正确,形成近视。老师多次提醒甚至严肃批评教育我们也无法改正,因为已经形成习惯。于是,在可拉书包的启发下,我想发明一个可放书包、可拉动、可纠正不正确读书写字姿势的多功能学生座椅,解决这些问题。我把这个想法告诉老师,得到了老师的赞赏。在老师的指导…  相似文献   

6.
我的爸爸是一名医生,我小学的时候,爸爸就有计划地教我一些医疗技术。几年来我学会了量体温、听呼吸、数心率、测压、肌肉注射等。在学习量血压时,我测量了多次,和爸爸测量的结果总有差异,怎样能达到统一呢!这个问题使我很困惑。在上劳技课过程中,尹老师给我们讲述发明创造的一些相关知识,这对我很有启发,我又想起了测血压中的问题。我想:如果能制作这样一种听诊器:在听诊的过程中,教师和学员能同时听,那么教师指导学员不就准确方便了吗!我把想法告诉了尹老师,老师支持鼓励我完成这一想法。我在普通听诊器的听管上加了一个三…  相似文献   

7.
当接到专利申请受理通知书的时候,我的心情是很激动的。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我设计制作的直排式便器,(专利号:01236129.1)终于得到了肯定。回想走过的路程,我要说:“发明,离不开《发明与革新》。” 设计前,找缺点,它教我删繁就简。节约用水,已经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紧迫问题,为此,我产生了对冲厕用水多的便器进行改革的想法。通过观察发现,目前所用的便器。不管是蹲便器,还是坐便器,都因为“存水弯”阻力大而设水箱,用较多的水冲厕。虽然淘汰了九升水箱式便器,但是,现在使用的一次冲便用六升水的箱式便器…  相似文献   

8.
小发明点评     
安徽电视台有个“金点子行动节目”,每个星期四晚上播出,很受欢迎。我几乎每期都看,现在只把一些印象较深的发明做一点评,和大家一起品味发明的诀窍。便尿提醒器判断婴儿是否撒尿,是一个麻烦的问题。因为婴儿整天包在被子里,所以,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打开检查一番。夜里,大人们总是睡不好。一旦隔了时间稍长,婴儿便被尿液浸泡,十分难受。武杰先生发明了“便尿提醒器”,目的是使得大人们能够安睡,一旦撒尿,仪器便会自动发出响声。该“便尿提醒器”,实质上就是一个门铃。它的开关不是按钮,而是由两根不接触的导线组成,一旦撒尿,…  相似文献   

9.
中国社会上有那么一些人,估计至少数千人,特别热爱科学(包括数学),并想为此做出自己的特殊贡献,比如证明某个重大的数学猜想,或者推翻某种物理学定律等等。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及高校的一些同事们都反映,自己有亲身经历,见识过这些人,对他们的行为和观念留有深刻印象。我的同事,在家里、在马路上、在课堂上、在走廊里、在演讲中等等,几乎没有一人不被他们数次“纠缠”过(有重有轻,手法多种多样,如信件、电话、电子邮件、张贴的小报等)。最近大家还交流过,如何应付这类事情,我发现一个较好的办法是:开宗明义,申明自己学识有限,根本看不懂他们的材料,听不懂他们的言论,请求不要再寄材料。别的尽可能不要说,另外,态度一定把握适中,不可很友好,也不可很不友好。  相似文献   

10.
由中国发明协会主办的“第十三届全国发明展览会”将于2001年9月16~22日在云南省昆明市举行,把全国发明事业的发展更推进一步,令人振奋,借此良机,我想表达一片心意,鼓励更多的青少年起步来做发明家。 发明是人类改善生活、发展经济的原动力,综观现代国际间形势及事实证明,谁拥有先进发达的发明科技实力,谁就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国力,所以一些落后国家都在急起直追。 发明创新须用脑力发挥智慧,所以智慧是人类最大的财富,如果人人能为社会或国家贡献一些智慧,那么,这个财富宝库是无限大的,这个社会会很繁荣、这个国家会很富强…  相似文献   

11.
可以说,生活中的人大都已有大或小的发明,因为物质世界,总有一些不满意的事、不顺心的物需要人去改变它,创造它,这种改变,这种创造,就是发明,但是,为什么这些人都不能成为发明家,而只有其中的少数人成了发明家?这里就有一个如何对自己的发明进行评价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日本一家电气公司有个名叫小野的青年工人,平日胸无大志,不爱学习,后来见到一些不分上下的伙伴自事加“发明俱乐部”以后,脑子好象一下子都开了窍,搞出了许多小发明。这使他心里很不舒服。他想:“我也该有个志向,求点上进。”到“发明俱乐部”走了几趟后,他便对发明产生了兴趣。  相似文献   

13.
对于我来说,韶华之年已过,何谈理想?求学深造、升官进禄早已与我无缘。惟发明创造不受年龄的约束,没有学历限制。是她———《发明与革新》———唤回了我的青春激情,激发了我人生的理想和奋斗的欲望。早在70年代初上中学的时候,我就萌发过发明创造的思想,遗憾的是当时没有老师引导,没有发明创造思想的启迪;即使有一个好的想法,也只不过是昙花一现。90年代初我有幸结识《发明与革新》,自感相见恨晚。1991年起我开始了长期订阅该杂志。以后,每当新一期的杂志来到,我便会放下手头的一切活计先睹为快。杂志中“发明革新指…  相似文献   

14.
我从小就好动。因此,我的兴趣大都在体育活动上。然而,我也挺喜欢动手做些小发明,用来自娱自乐。我曾经试着发明了几件东西,但由于制作的时间拖得太长,结果被别人捷足先登了。但我没有气馁,仍然乐此不疲地积极思考着。说起来,我发明带哨子的矿泉水瓶的想法还是来自我的奥运情结呢!几年前,北京开始了申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工作,我很兴奋,并坚信北京这次“申奥”一定会成功,我们一定会胜利!我也决心拿出一项发明来,为北京2008年成功举办夏季奥运会出力!发明什么好呢?于是,我留意着身边的事物,力求找到好的发明课题…  相似文献   

15.
我是一名发明爱好者,和《发明与革新》相识已多年了。我从中学到了不少发明革新知识,掌握了好几种发明创造方法,我觉得自己胸有成竹,大可建功立业了,可总找不到一个发明的谆题大显身手。有一次,我从一本《发明与革新》中看到:发明要在自己熟悉的工作中去寻找,从自己的职业出发,去发现需要改进的东西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发明家     
我并不是什么发明家,但名字已上了“发明家大全”,因为我陆陆续续申请了几项专利。当某一项专利刚一公布时,便有许许多多出版社、中介处、展览馆、信息台等等机构纷纷来电来函。于是一顶顶“发明家”的帽子便戴到了头上,而且越戴越高。只要有一项发明就可称发明家吗?别人随便说说倒无妨,善意的恭维也很可爱,但发明人自己千万不可当真。上个月某报刊登了一篇文章,说某个发明家成了一个“破烂王”,引起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在见报的一个月后,专门组织了一个“鹊桥会”,大力引荐各路“牛郎”。我也有幸又当了一回发明家,并且光荣…  相似文献   

17.
正创造笔记很重要,很多创意都来自于笔记这个"百宝箱"。你也许不知道,"发明大王"爱迪生的发明秘密也藏在笔记中。他把生活中发现的问题、脑中涌现出来的各种想法、书上有关发明的知识和技术都记在本子上,然后一一解决这些问题,让想法都变成发明作品。  相似文献   

18.
机器与生物的重要区别是生物可以繁殖后代,而机器只能靠人来制造。然而,在许多科幻片中,机器人和人的差别慢慢消失,不少机器人学会了复制自己,最终有了取代人类的“阴险”想法。最近,国外一些科学家发明了种能够进行简单地自我复制的机器人,虽然自我复制的机器人将主要用于制造和自我修复,但是有专家担心会“繁殖“后代的机器人如果不加以控制,真的有可能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相似文献   

19.
搞发明的人苦恼着自己的专利转让不出去;办企业的人苦恼着自己的产品跟不上潮流,或技术含量不高而丧失竞争力,互相需要的人却都在苦恼着,着实让人感到奇怪。看看历史上众多成功者将发明与企业有机结合的事例,或许对发明和企业家都会有所启迪。有的发明家意识到发明需要市场效益,自己便在学习、工作中锤炼市场才能,因而使自己兼有了企业家的特点。伟大的发明家、腰缠万贯的跨国企业家诺贝尔就是很好一例。他的一生伴奏着两个旋律———发明创造和征服市场。他在20岁时便帮助他父亲运营“诺贝尔父子机械铸造厂”,24岁获得了气体计…  相似文献   

20.
由于职业的缘故,我时常翻阅专利文献。时间一长,浏览的多了、也能从枯燥无昧的说明书中悟出一点趣昧来。如中国人搞发明.只顾埋头于,很步去管别人,至少不怎么利用专利文献,而外国人搞发明则不大一样,不仅着眼于实际问题。也注意别人在解决同样的同题时有什么别出新裁的办法;又如中国人搞发明较注重个体,而外国人则较注重整体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及其所根植的不同的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