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纺织服装业的转型发展要求纺织服装类高校完善创业教育体系,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以西安工程大学为例,结合其创业教育实践,从构建创就业人才库、创业教育师资库、创业项目库和创业基地等方面探讨了“三加一”创业教育模式在纺织服装业的应用策略,提出了完善创业教育组织机构、保障创业教育资源配给、健全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营造创新创业校园文化、落实创业教育考核评估等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2.
吕立斌  王春霞 《考试周刊》2010,(36):220-221
为了提高高校本科教学水平,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具有创新能力的纺织工程专业人才,根据教学心得和自身学习经历,本文作者结合国内外纺织教育的现状和我校的教学情况,阐述了本科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对本科教学提出了一些建议,以使本科教学更加符合新时期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分析当今大学生缺乏系统化的创新创业训练,导致专业素质、知识结构和创新综合能力与创新创业要求不相适应;大学生创新创业工程实践能力欠缺,在实际工作中无法做到学以致用、推陈致新的问题。为解决电子信息类本科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与电子信息行业发展的现实需求之间的矛盾:(1)建成虚实一体化、全开放的创新创业基础平台;(2)形成分层级、递进式、系统化的创新创业训练模式;(3)构建以项目为驱动的创新创业工程化实践训练体系。项目自2013年完成以来,先后在我校电子信息类本科专业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有助于减缓就业压力,是现代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对传统高等教育模式的挑战。以乳品工程专业为例,阐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具体模式,探索组建就业与创业的"多师型"教师队伍,对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进行优化,通过校企合作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在东北农业大学乳品科学重点实验室建立创新创业实习基地,同时实行"大""小"双导师制,并探索建立新的培养模式下的评价机制和反馈机制。通过毕业生的自我反馈和用人单位的反馈,创新创业培养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相似文献   

5.
将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有效融入工程实践课程中,强调基于专业背景的工程实践,全过程融入创新创业思维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引导工程实践课程变革,为学生提供了“专业+创新创业”的工程实践训练.专创融合视域下,搭建由基础工程训练平台、综合工程训练平台、多学科交叉融合训练平台和特色与实践创新训练平台四部分构成的能力递进式工程实践平台.建构与该专业培养体系贯通融合的“四个层次”的工程实践教学体系,以专业的实际需求为切入点,全过程融入双创教育,培养学生真正的工程实践综合能力以及劳动素养、团队协作、工程创新思维、项目管理、创新创业能力、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更好地推动思创融合、专创融合、科创融合和产教融合.  相似文献   

6.
地方高校为顺应新工科建设的需要,要与地方经济发展和企业创新需求进行主动对接。本文从盐城工学院纺织工程专业纺纱系列课程的教学模式入手,探索面向新工科纺织工程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从而探讨纺织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机制,为纺织工程专业课程的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针对应用型、复合型高校材料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要求,在总结我校材料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经验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了我校材料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改革,从培养模式创新、管理体制改革等几个方面探索培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有效方法,建立以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8.
以东华理工大学引入外教进行学生工程实践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为例,分析了外教模式下工程实践教学中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实施开放式、创新式的教学改革措施,全方面的提升学生工程创新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以适应大学生创新创业建设。  相似文献   

9.
本文根据创新创业教育对创业能力的培养要求,界定创新创业型人才所需知识、能力、意识体系和标准,然后构建服务"三农"政策的电商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该体系将为我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提供重要依据,也可供其它兄弟院校设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时参考。  相似文献   

10.
在2012年本科生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的大背景下,纺织工程系"依照教育部卓越计划"修订了纺织工程专业非卓越的班培养方案,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本文从我校纺织专业的现状与问题入手,剖析了新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建设,针对新培养方案的特点进行了详细的讨论。  相似文献   

11.
CDIO教育理念是工科类本科人才培养的先进模式及理念,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本课题通过对纺织工程专业的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修订,以CDIO理念着力推动基于问题和项目的学习方法,对学生科技创新和创业计划项目加强指导,实行校企联合指导学生毕业设计,改革考核方法,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以及对青年教师的工程教学能力加强实训等措施的实施,实现了提高学生的构思、设计、实施、操作能力以及自主学习和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  相似文献   

12.
《滁州学院学报》2021,(2):109-113
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新形势要求,滁州学院食品专业多措并举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育人机制,促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各项毕业要求的达成,培养具备创造精神、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以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日趋激烈的国际人才竞争的需求。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导向,在化工原理实验教学过程中将工程观念贯穿于实验预习、实验授课、实验操作以及实验结果讨论等四个实验教学环节中,依托典型化工单元设备的操作,渗透工程概念与意识,在实践教学中注重学生工程思维模式和团队协作精神,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提高学生专业技术素质,推进我校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实施。  相似文献   

14.
为实现轻化工程专业课程中思政育人与专业育人目标的统一,文章以“纺织品染色”课程为例,探索了在课程中引入纺织非遗传承在引领学生德育教学中的作用。主要从纺织印染技术的历史、非遗传承人的事迹以及非遗传承人的创新研究等方面出发,探索了“纺织品染色”课程中非遗传承思政元素的设计,以及非遗传承思政元素与专业工程理论知识的有机融合。提出了培养具备新时代价值观的纺织人才,重塑纺织服装行业工匠精神的课程思想,并总结了“纺织品染色”课程思政教育的流程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为了提升新工科人才创新创业能力,以南京邮电大学新工科专业物联网工程专业为例,针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实践环节设置不合理、培养方式单一、创新创业平台不足以及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缺乏等问题,探讨构建1个培养目标、2项教育理念、3个创新创业支撑平台、4个实践教学层面、5种不同培养方式的“12345”物联网工程专业培养新模式。同时,对于该新模式下新工科人才培养质量,构建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该模式经过近3年的实践,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有了显著提高:学生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年均6篇,申请专利年均4件,分别较往年提高23.7%和34.6%;学生科研创新创业项目和成果获奖、学科和技能竞赛获奖数共计年均43项,其中国家级奖项15项,省级奖项16项,分别较往年提高15.6%和27.8%。研究表明,“12345”物联网工程专业培养新模式有力推动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  相似文献   

16.
创新创业教育要融汇到整个人才培养当中,融汇到每一个教学内容中。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以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导向的创新创业教育,搭建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融会贯通的平台,以经典实验促进学生基本操作规范的养成,以综合、创新实验激发和鼓励学生的创新激情,以前沿、虚拟仿真实验促进学生创业能力的增长。结合工程训练中的实践性项目,汇聚创新创业教育要素与资源,实现大学生以专业为基础的高质量创新创业教育,全面开创工程训练教学新局面。  相似文献   

17.
社会多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要求大学毕业生要具备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为创新性国家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具备创业能力的大学生也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在研究贵州理工学院推行OBE教育模式的背景下,探索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路径,以期为我校培养"有责任、精技术、善管理、重实践、求创新"的人才提供有力的支撑。  相似文献   

18.
以浙江纺织服装技术学院近年来的高职生创新创业的指导实践出发,介绍了学校在实践中对学生创业的指导策略、启动支持策略、团队组建策略等方面的具体做法;针对创业指导,从实践总结的角度给出了在高职生创新创业实践中关于创业学生层面、指导教师层面、学校层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黄玉中 《成才之路》2014,(28):46-46
我国中职校纺织工程专业是为社会培养技能型纺织工程人才的重要途径,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我国纺织企业的未来。文章分析我国中职纺织工程专业的课程教学现状,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革意见。  相似文献   

20.
王春霞  吕立斌 《考试周刊》2009,(49):197-198
本文探讨了纺织工程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的内容及方法。作者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践探索,选择《纺织新材料》这门课程作为纺织工程专业的双语教学课程,确定了纺织工程专业双语教学课程的目标与内容.提出了适合本门课程内容的双语教学模式.对双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求、教材选择、课堂教学、作业布置和课程考核等给出了具体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