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世赫与陈卫星都进入了8强,但两人的打法有所不同。朱世赫反手削球旋转变化很强,削得稳,他反手的胶皮比长胶要稍微短一点,但削过去的球很下沉。正手抢拉比较凶狠,力量也大,中台的反拉能力很强。以前丁松有这种球,但是丁松的削球功底和稳健性没有朱世赫好。陈卫星还是以前中国运动员的削球打法,突出了正手中台反拉技术和前两板的抢攻技术。目前中国高水平的削球运动员只有侯英超,与朱世赫有点相似,他打欧洲选手也有胜绩,正手的抢攻和反拉能力也比较强,但是削球的稳健性还不够,需要加强。  相似文献   

2.
文章通过实践练习和理论分析认为,"直拍横削结合推攻打法"的构思是可行的,它能在反手位用正面反胶进行反手攻和加力推,增强了削球打法反手位的进攻实力;能在反手位用球拍正面反胶和反面长胶两面不同性能的旋转变化,干扰对方,为进攻创造机会;还能在反手位用正面反胶和反面长胶进行推挡、推挤、磕球、拨球等技术,积极多变地防御对方的发球抢攻、搓中突击,从而为削球打法找出一条新路,走出低谷,争取更好成绩。  相似文献   

3.
《乒乓世界》2012,(3):106-107
在前两篇中,我们为大家介绍的“削中反攻”套路最终都是在近台完成击球动作。而对于削球选手而言,“由守转攻”的范围不仅只局限于近台。只要对方的拉冲质量不高,或是在自己比较理想的击球范围之内,削球选手完全可以利用正手反拉弧圈球的方式向对手还击。世界上很多优秀的削球运动员(如丁松、朱世赫、陈卫星、侯英超等)都具有相当出众的反拉技术,其正手实力完全能够与许多攻球选手相媲美。尤其是在实战中,  相似文献   

4.
此李晓东非彼李晓东。看过本刊2003年”削球”专题的读者或许还记得,北京市崇文区体校有一位教练.也叫李晓东。虽然与国家队的李晓东同名同姓同出自北京队,但他是在业余体校为少儿启蒙,并且同样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经他培养的孩子里,最终有三位入选国家队:侯英超、崔晨梅和杨晓馨,其中前两人分别是削球打法和横板两面反胶.均曾获得全国锦标赛冠军.最后一位刚在北京市运动会上夺得三枚金牌.新进女二队不久,横板一面反胶一面生胶攻球。  相似文献   

5.
经过一年多的等待,蝴蝶以"朱世赫"命名的削球板终于上市了。如果只听敲击的声音、看木层结构,它更像是一支弧圈板,实际使用中的攻球威力也不可小觑,但板面上的印字和大号的拍面,明确无误地告诉你,这是一支削中反攻型球板。与本刊  相似文献   

6.
笔者采用录像观察法和数据统计法,对第47届世乒赛削球选手朱世赫的技战术进行分析,并与第42、43届世乒赛2位削球选手的技战术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显示:削球选手发球抢攻和接发球抢攻的意识不强,在前4板的争夺中,得分能力明显下降;削球技术的使用率和得分率以及削球选手主动进攻的意识和能力,比第42、43届世乒赛有了很大提高;全面型的削球打法是削球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直拍长胶打法,从高校高水平乒乓队实例出发,论述了直拍长胶倒板打法运动员的训练方法。即发球、接发球、挡球、磕球、拱球、攻球、搓球、挤球与撇、削球、杀高球、直拍横打以及身体和心理素质训练。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世界优秀乒乓球削球运动员攻球技术和削球技术在比赛中的使用情况以及使用效果的统计与分析,目的是寻求削球选手制胜的规律,从而对我国削球选手的技战术训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浅谈乒乓球削球打法的出路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经为推动乒乓球运动的发展并取得辉煌成绩的削球打法,近几年到2002年由于弧圈球打法的冲击,导致了 使用这种打法的运动员越来越少,从回顾削球打法的历史开始,从正返两方面探讨培养削球打法的必要性及可能性,并 对削球打法的发展方向与应用采取的措施提些分析看法,但随着"大球时代"的到来,新赛制的出台,乒乓球比赛发生 了很大的变化。球的质量,体积极的发变引发了速度、旋转等一系列的变化,同时改变了比赛的节奏,这些变化的出现 使得一种频临灭绝的打法一消攻,重新再回到乒乓世界的百花园中。同时通过2003年47届世乒赛韩国削球手朱世赫的 技术统计分析打法。  相似文献   

10.
削球纵横谈(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众所周知,削球打法当前在乒坛不够景气。我认为,为了使这一打法能够振兴,有些问题首先应当澄清认识。先从削球的发展史谈起。本世纪20-40年代,乒乓球运动的优势在欧洲。当时球台窄,球软,网高,对稳削打法有利,所以欧洲当时以稳削打法为主。自1937年第11届世乒赛后,规则有所变动,球台加宽,网降低,为攻球技术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削球、攻球及削攻结合打法便逐渐形成了。由于当时攻球水平较低,还不能与削球抗衡,所以,削球打法仍占主导地位。1952年,日本利用海绵拍提高了远台长抽和放高球技术,在第19届世乒赛中拿了五项冠军,冲…  相似文献   

11.
陈洁 《乒乓世界》2003,(8):60-61
在刚刚结束的巴黎世乒赛上,韩国削球手朱世赫一路过关斩将,先后战胜了斯米尔诺夫、李静、庄智渊、马林和格林卡等众多高手闯入决赛。尽管最后败在了施拉格的拍下,但是在当今孤圈球满天飞的世界乒坛,朱世赫的胜利无疑给了削球打法以极大的鼓舞。  相似文献   

12.
陈洁  赵晖 《乒乓世界》2001,(10):13-13
在大运会乒乓球男团半决赛中,韩国队2比3惜败于中国台北队,但削球选手朱世赫表现出众,战胜了蒋澎龙和庄智渊两员大将。在单项比赛中,他和朴相俊一削一攻的组合还获得了男双亚军。  相似文献   

13.
名将赏析     
《乒乓世界》2014,(2):84-85
转换中间与两边 本篇我们通过张继科与朱世赫的一组回合,为大家介绍—些与削球对战的常用方法,图中展现了—套非常典型的“拉中间冲两边”战术。高水平削球运动员是不怕对方单独冲拉他两边大角度的,尤其像朱世赫这样有能力的选手,  相似文献   

14.
削球打法在男运动员中是很难立足的,但朱世赫凭借超强的毅力和天赋,多年来一直稳坐男子乒坛削球手的头把交椅,并仍然活跃在顶级世界大赛中,向世人证明了他所具备的韧性和实力。本期名将赏析,我们将向大家展现朱世赫的突出技艺,并通过他延伸到世界级的攻削对决,领略两种打法的绝妙之处。  相似文献   

15.
宋斐 《乒乓世界》2004,(12):0-31
这场球两人都打出了非常高的水平,出现了很多一攻一削的精彩场面。严格地说,格林卡在欧洲这个圈子里面打削球不是最好的,因为欧洲削球手少,相对的适应性拉攻训练和实战也不多。但是格林卡的基本功是不错的,在上旋和下旋的对抗中,匕旋始终处于主动地位。加上格林卡的力量非常好,获胜也就在情理之中。在这场比赛中,格林卡反手能够连续爆冲朱世赫削过来非常低的球,我对他的表现也感到非常惊奇。总体上说。男子削球手,除非你进攻力量大、旋转强。—般都在比赛中处于被动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如果你想取得较好的名次,主要依靠把 所有来球都打回对方场地。 这里向你推荐反手划球技术。如果能在 进攻或防守中轻松自如地使用这一便利的攻 击手段,无疑将扩大你击球的控制范围,显著 提高你的竞技能力。在各种情况下,反手手削球都能发挥其效果。 当需要高点击球时,当对方来球有角度且有旋转、有晃动时……你为何不试试采用反手削球的打法呢?遇到这些情况,擅长削球的选手则都能十分有信心地对付这些球。 削球的动作很小,主要是借对方来球之力将球削出。即使是在身体平衡遭到破坏的情况下,也仍然可以打出削球来。此外,反手双手…  相似文献   

17.
1 前言 早期的削球打法是以稳削为主,目前单纯的削球打法已罕见,如今已发展到攻削兼备打法。由于弧圈球技术的出现和发展,曾使削球打法一度面临挑战和困难,经过几代削球选手长时间的不懈努力,创新了“倒板”削球打法,削转与不转球,配合反攻打法和强化发球抢攻,加大反攻力度的攻削打法,使削球打法在世界乒坛上以新的姿态出现在人们面前。 在历届世界大赛中,我国削球选手都为国家争取了荣誉。如60年代的张燮林、林慧卿和郑敏之;70年代的梁戈亮和葛新爱;80年代的陈新华和童玲;90年代的了松、王辉和成红霞。 实践证明,…  相似文献   

18.
分析影响乒乓球削球打法的不利因素,认为削球打法训练中应注意转、稳、低、变、攻,攻和削,凶练与稳练等关系,提出改进削球打法技战术的建议:提高削球的稳健性;降低削弧圈球的弧线;接好弧圈球;用好反拉技术;提高反手进攻能力;提高攻削结合能力;结合上旋球防守。  相似文献   

19.
十大经典战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乒乓世界》2003,(6):22-25
这是1969年以来,削球选手第一次进入决赛。朱世赫以往取得过不错的战绩,但由于种种原因,他的世界排名比较低,没有得到韩国队的重视。这次比赛他发挥得非常出色,一路过关斩将,说明他具备了很强的实力。削球打法各国都比较少,包括中国,对朱世赫的研究也比较少,他能取得这样的成绩也很正常。  相似文献   

20.
有别于抽球的各种各类削球.总被一些业余球员认为是缺乏威力的击球,其实它是一项颇具杀伤力的轻重型综合武器,它形态万千.变幻莫测,若在比赛中合理运用,则可收到攻中有守、守中带攻的奇效.并且可以以逸待劳,既适合于青壮年,更适合于老年人;可用于正手.也可用于反手;可打深也可打浅;可打高也可打低;可打直也可打斜;可打急也可打缓。所以笔者提醒业余球员,在练习和比赛中,不妨多多使用削球.特别是反手削球。另一点是,已患“网球肘”者如多打削球,还可减轻病时的疼痛(此乃笔者之切身体会)。一、发球用削球:1.平削发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