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众传媒的女性形象模式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性别视角即以社会性别观点来观察社会,发现哪些女性对男性的依附性事实或歧视女性的事实被视为当然合理,导致了对女性发展、人格、利益和权利的损害。人们通常认为,传媒形象“真实地”、“直接地”表现了现实,但社会性别理论则指出,传媒中的女性形象不可避免地经过了男权文化的调整,表现  相似文献   

2.
现代文明的发展,使得女性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但从社会性别看,男女关系是不平等的,这不仅表现在现实生活中也表现在影视剧中。本文运用批判性话语从性别关系角度探讨电视剧《咱们结婚吧》是如何表达性别并建构性别文化的。从男女不平等关系,男权话语下塑造的女性形象以及对女性自我的"他者"批判三个角度,分析电视剧中隐含着的性别观念乃至性别歧视。  相似文献   

3.
罗昕 《当代传播》2002,(4):40-42
女性,这个历史上庞大的弱势群体,由于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多年来一直被“男权话语”为中心的社会文化所忽视。改革开放以来,女性的文化品位、精神境界和经济地位在总体上有了很大的提升,促进了社会对其重新认识和重视。今天,大众传媒中的女性力量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都已成为媒体竞争中不可  相似文献   

4.
漫长的父权制社会文化,生成了一个女性长期以依附性姿态和第二性身份存于社会之中的历史与现实境遇。对女性他者身份的建构,使其以与男性相对的否定性特质成为柔弱、被动、无攻击性和非理性的象征,并在现代化公/私二元结构的社会空间变迁中被桎梏于相较于男性而言社会价值较低的私人领域,导致妇女在公共领域的“隐形”与“失声”。多媒体、数字化信息爆炸时代,话语竞争的力量渠道变得多元且复杂,许多新兴的发声渠道和平台开始为性别平等的话语建构带来了新的助力和挑战。脱口秀节目的逐渐走红,为不少女性提供了自我言说的舞台,使女性一定程度上从“被凝视的客体”转变为“能发声的主体”,在幽默、讽刺、娱乐外衣的掩护下,得以“挑衅”父权制话语系统,并由此开拓出一个包容“不驯的”女性话语的表达空间。但另一方面,尽管脱口秀为女性言说提供了机遇,但也为之带来了新的挑战,女性在借助脱口秀节目平台发声时对男性的冒犯所激发的争议,使得女性使用“冒犯的艺术”的正当性与合法性受到了质疑,乃至以“性别”进行言说或赋话语以性别属性本身也成为可疑的立场。本文在梳理脱口秀中的女性言说的基础上,力图思考拓宽女性话语空间的更正向的方式,反思互联网时代,在资本大潮之下,性别言说的可能和必然。  相似文献   

5.
当下传媒类大学生的“性别”成为影响就业质量的显在问题。调查显示,高校传媒类大学生中男性就业优势明显,而女性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遭遇诸多就业“不平等”,大量女性大学生被迫放弃媒体工作而转投其他行业。研究发现,先入为主的“男强女弱”等刻板成见,放大了就业观念、工作强度、国家政策与社会观点等因素对传媒工作“性别选择”的影响。本研究从性别视角切入,立足女性立场,探寻女性就业问题的发生原因和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6.
新闻“女性化”的真相——解读《时代》的“女性封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女性化”是引人注目的后现代主义现象。20世纪70年代以来,包括美国《时代》周刊在内的许多西方主流媒体为扩大媒介市场。逐渐增加与女性相关的报道和文章。表面看这似乎代表着西方社会由男性主导的传媒空间开始朝着所谓“女性化”的方向发展,但通过对《时代》周刊封面故事的具体考察与解读,我们可以看到,西方媒体增加的只是作为生理性别的女性符号,而从社会文化层面看,这种“女性化”的真相实际是女性在媒介中被边缘化和私人化,并在男性视域里遭受到更大的文本贬抑。  相似文献   

7.
简力 《新闻传播》2010,(8):91-91,96
本文认为.造成广告传播中女性形象刻板印象化的主要原因是:社会性别等级秩序中霸权式男性特质占据主导:传媒领域中女性工作者人数和地位相对局限;媒介组织和社会制度层面上男性依然占据主导。这种模式化的展现会隐性强化男权制社会规范,误导受众对女性之美的解读,并导致女性的消费主义。改变这一状况的出路在于实现由广告即销售到以人为本广告观念的转变,并提高公众特别是妇女和儿童的媒介素养。  相似文献   

8.
大众传媒对女性发展的影响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潇纯 《现代传播》2003,(5):122-123
辩证地看 ,大众传媒对于女性的发展无异于一柄双刃剑。一方面 ,大众传媒因其商业特质和大众立场 ,在一定程度上、一定范围上还女性以言说的权利 ,从而对男权控制话语场、控制社会意识形态的历史形成颠覆和重构的力量 ,使女性经由传媒影响主流社会成为可能。网络传媒的发达更意味着传者与受众平等相处时代的来临 ,在网上人与人的对话已成为数字式的点对点的交流 ,性别、身份均变得不再重要。另一方面 ,受收视率、发行量等经济目标的制约 ,大众传媒追逐利益最大化 ,制造刻板印象 ;而这一刻板印象形成的社会基础是以男权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和…  相似文献   

9.
从《感动中国》看女性性别话语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感动中国》被媒体誉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代表着社会主流价值观。通过对《感动中国》女性获奖人物形象建构的分析,可以看到《感动中国》受到传统女性性别话语的影响,也存在着现代女性话语与男权话语的冲突。但它很大程度上也跳出了传统性别观念的狭隘范围,通过建构现代女性话语,肯定了女性社会角色的价值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鲍海波 《今传媒》2003,(2):43-44
从我们对女性在新闻传播中的存在以及在传媒中女性话语面临的双重困境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在大众传媒中女性的文化形象被设想为支持和延续了普遍存在的劳动中的性别划分,以及关于女性和男性的传统观念。女性及其利益由大众传媒忽略、谴责、贬低或鄙视,她们的生活和她们的兴趣没有得到大众传媒的准确反映。大众传媒文化没有向我们展示出女性的真实生活,即女性被“象征性歼灭”。以下几种方式足以说明这个结论。  相似文献   

11.
戈银银 《新闻世界》2014,(6):193-194
广告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带有鲜明的性别属性。从提线木偶般从属于男性的地位,到逐渐觉醒挣脱兴起女性主义思潮,发展为独立自信形象,广告中女性形象的变迁是对性别意识形态控制的一种挣脱,也是思想上的革新和崛起。但广告在对女性形象塑造的过程中,以男权话语阴影下的女性主义广告为例,明显的呈现出男权话语与女权主义的矛盾,解决这一迷思对重新构建广告中的女性形象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未来学家奈斯比特在《亚洲大趋势》中把“从男权统治走向女性崛起”,作为亚洲未来的八大趋势之一。他断言:“假如典型的产业工人是男性,那么典型的信息工人则属于女性。”作为社会文化体系的一部分,我国的新闻媒体长期以来呈现出以男性为中心的、男权主义意识为主导的态势,这种  相似文献   

13.
吴斯 《东南传播》2023,(4):104-107
社交媒介中女性话语从抵抗“女德”到制造“男德”的系列话语实践引发了媒介与社会性别研究的广泛关注。研究发现,当前社交媒介中女性话语的生产逻辑是以父权话语作为参照,构建一套与之相对的话语体系。其隐含的性别二元论不仅使女性话语不仅无法摆脱潜意识中的父权话语阴影,还使女性陷入主体性缺失的危机。通过对两性间的平等与差异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认为女性话语需要以性别公平原则为指导,建构多元话语体系。而为了实现女性话语体系的建构,不仅女性间需要进行视角互换和“横向政治”建构,还需要男性加入,共同重塑当下仍由父权意识形态控制的社交媒介“公共领域”。  相似文献   

14.
传媒对女性象征性的歼灭 --“女性与传媒研究”之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我们对女性在新闻传播中的存在以及在传媒中女性话语面临的双重困境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在大众传媒中女性的文化形象被设想为支持和延续了普遍存在的劳动中的性别划分,以及关于女性和男性的传统观念。女性及其利益被大众传媒忽略、谴责、贬低或鄙视,她们的生活和她们的兴趣没有得到大众传媒的  相似文献   

15.
袁莉 《今传媒》2016,(1):68-69
如今的大众传媒报道自觉或不自觉地贬抑女性形象、对女性性别定型等,以致男权主导的社会文化和性别秩序依旧存在,这对大众心理和社会造成了一定影响.而从社会性别视角和女性立场出发的女性主义媒介批评,辨析媒介内容中的性别歧视因素,致力于消除性别歧视、实现男女平等和自由发展,蕴涵着妇女解放的深层诉求.本文以媒体对最美乡村女教师郜艳敏的相关报道为例,从女性主义媒介批评的角度分析传媒报道应该从传播性别平等的文化理念、注重对女性的人文关怀、建立相关监测机构、为歧视女性形象的行为作斗争、提高女性自身的主权意识等方面进行改进.  相似文献   

16.
所谓女性传媒,惯常的说法就是以报道女性、反映女性生存状态为主要内容的传媒。这话并不错.但问题是在以男权文化为主流的社会里.若是站在男权文化的视觉来报道女性、反映女性生存状态.则不能称之为真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考察民国时期妇女离婚风潮和《玩偶之家》之间的关系,分析媒体对社会性别意识的建构作用.通过分析“出走的娜拉”形象,揭示该媒介符号如何推动民国女性达成性别平等的共识.从女权主义斗争的角度分析,这是一次女性对于男权社会话语权的颠覆,是在“文化霸权”中取得的有价值的胜利.  相似文献   

18.
社会性别是相对于生理性别的概念,“一般来说,是指男女两性在社会文化的建构下形成的性别特征和差异,即社会文化形成的对男女差异的理解,以及属于男性或女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①随着女权主义的兴起,“社会性别”已经成为研究人类社会与历史的一个基本分析范畴,在人文社科领域被广泛运用。20世纪70年代以来,“媒介与社会性别研究”成为传播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媒介和社会性别的关系自然是无法避免的研究课题。随着媒介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不同的传播现象和传播形态为研究此类问题提供了新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角度。电视荧屏上的“暖男”形象便是当前研究媒介和性别建构的现象之一,虽然涉及的是男性形象,但是也反映了女性的社会心理和女性主义在西方和东方的不同处境。  相似文献   

19.
性别与传播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本文介绍了“性别传播”研究这一传播学“边缘”学科的历史兴起、研究领域及其对传统学科的挑战。它 70年代兴起于西方 ,有三个最主要的研究领域———女性传播者、传播内容、女性受众。需要强调的是“性别”一词特指社会性别 (gender) ,而非生物性别 (sex)。性别研究进入传播学研究的时间虽不长 ,却因其独特性和批判性而占据了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特别是90年代以来面临尴尬处境,遭遇种种困惑,究其原因是混淆了两组关系,一是男性中心话语与男性的关系,一是父权制文化与人类文明的关系。建构性别文学批评的平台是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走出困境的良策。从“女性文学批评”走向“性别文学批评”,应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是21世纪女性文学批评发展的态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