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解读“媒体素养教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般认为,媒介素养教育起源于英国。英国学者ER·利维斯(ER.Leavis)和他的学生丹尼斯·桑普森(DenysThompson)在1993年出版的著作《文化和环境:批判意识培养》中,首先提出了“文化素养”的概念。该书首次就英国学校引入媒介素养教育问题作了系统阐述,并就如何实施媒介素养教育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建议①。此后,媒介素养教育在加拿大、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迅速发展起来。综合看来,媒体素养就是指公众面对各种媒体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体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具体包括对媒体信息选择、理解、评价、质疑、创造…  相似文献   

2.
西方学者论媒介素养教育   总被引:43,自引:0,他引:43  
媒介素养教育是 2 0世纪下半叶在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以及拉丁美洲、亚洲部分地区渐兴渐进的一种新的教学科目。所谓媒介素养教育 ,简要地说 ,就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 ,通过这种教育 ,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 ,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 ,参与社会发展。目前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挪威、芬兰、瑞典等国已将媒介素养教育设为全国或国内部分地区中、小学的正规教育内容。现将国外三位媒介素养教育学者的有关论述摘译如下 ,供国内读者参考。媒介素养教育的八大理念(加拿大 )约…  相似文献   

3.
仇加勉 《现代传播》2007,(4):112-115
西方文化反哺理论的正式提出与西方媒介教育由完全的保护主义转向相对的保护主义几乎是同步的,以文化反哺为代表的关于文化传递的理论,是媒介素养教育由完全的保护主义转向相对的保护主义的理论基础.虽然中国学者也很早就注意到了文化反哺现象,但从整体来看,文化反哺理论对中国媒介素养教育的影响仍很微弱,中国目前的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价值走向仍然是沿袭早期西方媒介素养教育的保护主义价值走向.从文化反哺视角来看,中国媒介素养教育未来的价值走向必然是尊重多元文化,实现由绝对保护主义向相对保护主义的转变.  相似文献   

4.
丁卓菁 《新闻大学》2012,(3):116-121
老年群体应该成为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对象。新媒体环境下,开展老年群体的媒介素养教育更具迫切性和重要性。新媒体环境为开展老年群体媒介素养教育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应当抓住机遇进一步做好工作:新媒体环境下开展老年群体媒介素养教育,要以他们的媒介使用情况来确定教育内容,要缩短老年群体之间、老年群体与其他群体之间的数字鸿沟,要侧重于培育老年群体的社会参与、交往能力,要持一种更为开放、互动的立场来推进这一工作。  相似文献   

5.
米莉 《今传媒》2009,(12):120-122
媒介素养教育开始于英国。1933年,两位英国学者在其论著《文化和环境:培养批判意识》中首次针对媒介素养教育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6.
英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起源于利维斯等学者对传统文化的捍卫与坚持,并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即防御大众媒体阶段、欣赏大众文化阶段、解密意识形态阶段和超越保护主义阶段。作为世界上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历史最悠久的国家,英国在理论研究、政府保障、社会力量、师资力量等方面的发展经验对我国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7.
媒介素养教育理念形成因素解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媒介素养教育理念由英国学者在1933年率先提出。英国学者利维斯和他的学生桑普森在《文化和环境:培养批判意识》一书中认为,新兴的大众传媒在商业动机的刺激下所普及的流行文化,往往推销一种“低水平的满足”,这种低水平的满足将误导社会成员的精神追求,尤其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  相似文献   

8.
王琪 《新闻知识》2015,(2):109-110,33
英国是全世界最早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理论研究的国家,也是最早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实践的国家。经过80多年的发展,英国在媒介素养理论研究、课程标准与内容设计、教材研发、教育实践、测评体系、效果评估等诸方面皆一枝独秀。尽管中英两国国情迥异,但借鉴英国媒介素养教育的成功经验,能汲取当今世界最先进的媒介素养教育理念,从而有效推动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使社会成员更好地适应信息时代日益复杂的媒介环境。  相似文献   

9.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所谓媒介素养教育,就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英国学者开始倡导媒介素养教育,其目的是为了反对传媒中的流行文化价值观念,训练青少年抗拒大众媒介中提供的“低水平的满足”。20世纪60年代以后,学者对媒介素养教育的观点发生转变,即由抗拒转变为培养辨别能力。至20世纪70~80年代后,由于官…  相似文献   

10.
教育学对媒介素养教育的解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玲 《现代传播》2005,(6):119-121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一场全球性的媒介素养教育运动开始从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等发达国家向全世界蔓延。世界媒介素养教育运动的兴起,给传统教育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媒介素养教育,在媒介环境下全面提升中华民族的新文化素养,无疑是这场运动赋予中国教育界的重大使命。当前,媒介素养教育的本土化问题已经提上日程。毫无疑问,在发展和探讨具有中国特色的媒介素养教育的过程中,中国学术界需要有自己的理解和把握。一、教育学对媒介素养教育概念的解读由于媒介素养教育是一件舶来之品,因此对其基本概念做出适合中…  相似文献   

11.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 媒介素养起源于发达国家.媒介素养就是公众正确认识媒介、使用媒介的能力或修养.而媒介素养教育最初是在20世纪30年代由英国学者和丹麦教育工作者提出的一种教育主张.80年代后学校的媒介素养教育开始形成规模.  相似文献   

12.
一、媒介素养教育:批判主义范式 “媒介素养”概念和媒介素养教育发轫于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1933年,英国文化研究学者E.R.利维斯和他的学生丹尼斯·汤普森著书《文化和环境:批判意识的培养》,该书指出:新兴的大众传媒在商业动机的刺激下所普及的流行文化往往推销一种“低水平的满足”,从而误导社会成员的精神追求,尤其会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各种负面的影响.因此,教育界应以系统化的课程或训练,培养青少年的媒介批判意识,使其能够辨别和抵御大众传媒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3.
媒介素养教育自倡导、开展以来,因开展的动机和程度多有差异,所采取的方式、方法也不尽相同,形成了多元化的价值取向。无论是起初的"保护主义"价值取向,还是后来的"超越保护主义"价值取向,随着各国媒介素养教育的本土化进程而演进。媒介素养教育最终的核心价值取向应该是"以人为本,树立正确的媒介观,促进媒介生态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4.
在数字媒介环境中,传统媒介背景下的媒介素养教育理论传统似乎难以发挥重要作用,以至于构建在传统媒介环境中的媒介素养教育理论指导下的媒介素养教育实践活动难以获得研究者所期待的显著效果。基于这一背景,针对数字环境中媒介素养教育主体研究所面临的理论与实践困境,本文试图从传统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目标——让媒介素养教育主体充分享有"传播权利"入手,通过对数字环境中媒介素养教育主体传播权利的再思考,提出道德伦理与传播权利二者之间的平衡作为数字环境中媒介素养的新目标。  相似文献   

15.
西方发达国家在媒介素养教育方面的应对策略和几十年的发展经验值得我们借鉴。英国是最早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国家,自上个世纪30年代迄今,已有近80年的历史。其媒介素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教材的研发,以及测验与评估皆有其独到之处,并执全球媒介素养教育之牛耳。基于多年的研究,笔者认为虽然中国与英国的国情不相同,然而借鉴英国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经验,会有助于了解媒介素养之潮流,能有助于我们免走弯路,也会使我们的推动媒介教育之路更为顺畅。本文透过与当前英国媒介素养教育主要人士的访谈,掌握了英国媒介素养教育的最新脉络、动态和…  相似文献   

16.
申金霞 《新闻界》2012,(9):68-73
媒介素养教育经历了从"保护主义"到"信息产制"的范式转变,当下活跃于自媒体平台的公民记者,其媒介素养教育的重点内容是对信息的判断、选择与"挪用能力"的培养;媒介话语权的有效运用与"分布性认知能力"的培养;"模拟能力"与做一个负责任的传者的培养。其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路径,一是个人化、碎片化的媒介素养习得;二是社会化、系统化的媒介素养教育。  相似文献   

17.
邱昊 《东南传播》2012,(1):104-105
高校是媒介素养教育的前沿阵地,面对新的媒介生态环境和大学生实际需求的变化,媒介素养教育的传统模式必须被纳入当前的文化和社会环境中,通过吸纳、转换等方式,形成新的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和功能,从而使媒介素养教育在持续的文化和社会建构中不断获得新的生命力。将公民意识的培育融入高校媒介素养教育正是在新的媒介和社会环境下以一种现代性的姿态实现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理念和实践的传承、延续和"再造"。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30年代英国学者首先提出媒介素养教育问题,70余年来,媒介素养教育已经在许多国家普及.发达国家,如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挪威、芬兰、瑞典等国,已将媒介素养教育列为全国或国内部分地区中、小学的正规教育内容;发展中国家,如菲律宾、阿根廷、墨西哥等,也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媒介素养教育活动.中国的香港和台湾地区,在20世纪80-90年代开始推广媒介素养教育计划,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就中国大陆的媒介素养教育而言,从学者卜卫1997年发表<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①第一次引入媒介素养教育的概念,至今不过10年历史.  相似文献   

19.
中国媒介素养教育思想萌芽的阐发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李秀云 《新闻记者》2005,1(1):48-50
媒介素养教育,是当今新闻学术界讨论的一个热点话题。有关媒介素养教育的起源,学术界基本达成了共识:“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源于西方发达国家,20世纪30年代,英国学者和丹麦教育工作者率先提出这样一种教育主张,认为“教育界应以系统化的课程或训练,培养青少年的媒介批判意识,使其能够辨别和抵御大众传媒的不良影响”。①而中国对媒介素养教育问题的研究,有研究者提出:  相似文献   

20.
全媒体时代,新媒介崛起,在内涵与结构上新媒介素养都成为与传统媒介素养全然不同的概念.新媒介素养教育的缺失,让许多民众面临信息侵权、解码偏向、媒介依赖等诸多痹症.因此发展新媒介教育,提升民众素养,需要跨越传统媒介时代的“抵制”与“免疫”阶段,践行“超越保护主义”理念,更新媒介教育方法,建立政府、家庭、学校及其他社会机构于一体的社会教育体系,发展快乐教育与终身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