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是新时代繁荣教育经济学的根本方向。建设中国特色教育经济学“三大体系”,要坚持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相结合,坚持将传统教育经济思想和当代教育经济问题相结合,坚持将本土化和全球化相结合,形成能够科学回答教育经济的中国问题、世界问题、时代问题的新学科新理论新话语。建设教育经济学学科体系要优化学科体系架构,明确优势学科、特色学科和重点学科,务实教材体系和人才体系。建设教育经济学学术体系要创新教育经济思想,注重原创理论生成,促进研究方法融合发展。建设教育经济学话语体系要打造新概念、新范畴,优化话语表达与转化,提升学术话语权。  相似文献   

2.
靳希斌先生是中国教育经济学界的主要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在四十余年的学术探求历程中,先生的教育经济思想日益丰富且个性鲜明,学术观点具有较强的前瞻性、引领性和指导性,为建构中国特色的教育经济思想体系做出了突出贡献。为更好领悟先生丰富的教育经济思想及其蕴含的学术精髓,本文将先生的教育经济思想归纳为经济发展与教育改革、教育投资与经济效益、人力资本与教育人力资本、教育服务与教育经营、教育创新与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自学考试制度与考试经济等六个研究领域,针对先生教育经济思想体系和学术特色,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释与评述。先生的学术智慧对于准确把握中国教育经济学发展的历史脉络,进一步开拓当代教育经济学研究新领域,具有重要的学术传承意义和未来发展价值。  相似文献   

3.
靳希斌先生是我国最早从事教育经济学教学和研究的著名学者,他对中国教育经济学学科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学术组织建设方面,他参与筹建研究会,是中国教育经济学会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在学科思想建设方面,他提出教育经济学中国化,并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经济学范式和教育实践取向三方面建构中国教育经济学思想体系;在课程与教材建设方面,他率先开课讲学,编著系列教材,致力于构筑中国教育经济学学科的知识体系;在学科理论建设方面,他立身学术前沿,守正创新,不断开拓教育经济学理论疆域;在学位点与专业建设方面,他辛勤耕耘,教书育人,为教育经济学培育了众多优秀人才。先生丰富的学科建设实践是中国教育经济学发展史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4.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思想。毫不动摇的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高校意识形态的主阵地,必须突出课堂教育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运用新媒体技术创新传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依托校园文化建设弘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高校只有实现课堂教育、新媒体和校园文化的相辅相成,强化新时期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才能使学生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运用这一伟大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廉政教育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习近平廉政教育思想丰富内涵的研究,探究习近平廉政教育思想的实践路径,分析当前青少年廉洁教育面临的困惑,探讨习近平廉政教育思想对加强青少年廉洁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习近平教育文化思想,是引领教育文化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国革命文化教育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构成了习近平文化教育思想的基本内涵。习近平教育文化思想为我们理解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智慧,对推进教育改革提出了更加明确和有针对性的要求,丰富了我国文化教育理论宝库,同时指导着我国文化教育改革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20世纪中国经济学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初期,中国型古典经济思想消亡,西方经济思想传进中国成为主流经济学;50年代初期,西方经济思想退出主流经济学的地位,让位于从苏联传进来的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经济学逐渐活跃,可能若干年后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共同居于主流经济学的地位,20世纪中国经济学研究取得4个重大成果:⑴把从鸦片战争以来至1949年的中国社会经济形态定性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⑵社会主义经济仍然是商品  相似文献   

8.
赵江涛  张冉  沈小婷 《教师》2023,(5):12-14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大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文章阐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内涵以及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意义,以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加强生态文明教育为契机,提出了融入课程教学内容、强化生态平等意识、营造学习生态氛围、形成绿色生活方式、推进绿色学校建设等路径,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以期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9.
张磊  江润滋 《文教资料》2020,(5):154-155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范畴内的重要任务,教育思路必须做到与时俱进,当今中国已经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的思想源泉,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特色性和实践性。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方位、鲜明主题、奋斗目标和发展理念为教育根本,更好地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动力源泉。  相似文献   

10.
靳希斌先生是中国教育经济学主要开创者和奠基者之一,教育投资是教育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靳先生在教育经济学研究中一直关注的问题。本文基于对靳先生1981—2015年公开发表的论文和出版的著作中有关教育投资论述的文本分析,阐释其教育投资思想的形成逻辑及其学术贡献。靳先生教育投资思想源于对马克思主义经济、教育思想原著中教育投资论述的挖掘,演进于合理借鉴西方人力资本理论的教育投资观点,形成于关注中国教育经济、教育投资现实问题研究需要的应答,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投资思想体系;靳先生教育投资思想的学术贡献涉及教育投资及性质论、教育投资体制论、教育投资比例论、教育投资效益论、教育投资外资利用与教育资本论等主题;靳先生基于理论的融合与中国教育实践的发展,推动教育投资研究中国化;基于国家发展战略,认识教育投资优先的重要性;基于中国现实发展动态,理解教育投资比例的合理性;基于高质量人才培养,探寻提升教育投资效益途径等教育投资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何伟 《大学教育》2023,(7):96-99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集中体现,是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与行动指南。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有必要性,也有可能性。就必要性而言,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推动我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式现代化的客观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接轨时代发展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全力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必然选择。就可能性而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存在价值立场、理论基础和内容体系的一致性与共通性。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构筑多样化实践体系,营造良好的融入环境,形成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有机结合的联动机制。  相似文献   

12.
笔者结合自己在北京大学思政课上讲授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经验,阐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教育的时代价值,即传播和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诉求,为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指明正确的方向,培养高校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促进学生养成绿色生活方式。同时,笔者认为进一步做好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教育教学的具体路径应该包括:积极开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研究工作,以科研促进教学;引入微课教学,创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教学形式;开展以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等。  相似文献   

13.
由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邓小平教育经济学思想探析》一书,是一部探讨邓小平教育经济思想的专著。在《邓小平教育经济学思想探析》中,作者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运用大量数据和翔实的历史资料,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对邓小平同志的教育经济思想作了全面、系统的  相似文献   

14.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众多重要指示,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重要问题。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的育人模式,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明确的前进方向。由常亮所著的《高校基层党建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基于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标杆院系的探索与实践,在党的建设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学科的基础上,对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高校基层治理能力等根本问题进行深入阐释。  相似文献   

15.
教育强国与文化强国具有深层逻辑关联。教育强国以文化强国为基础,文化强国以教育强国为动力,构成了教育强国的基本文化逻辑。深刻认识教育强国的文化逻辑,还须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方位,阐明教育强国的文化遵循和文化使命。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引领,以教育强国建设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成为新时代教育强国的文化逻辑。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教育强国建设的文化方向、增强教育强国建设的文化自信、指导教育强国建设的文化实践,教育强国建设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意义体系、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内涵和增强扩大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时代力量。  相似文献   

16.
中国经济改革的丰硕成果,为中国的经济学教育提供了广袤的土壤和良好的机遇,在这种形势下,中国的经济学教育面临着两大任务,一方面要传播现代经济学的基础知识,让中国经济学的研究迈入国际化的轨道,另一方面是立足中国的现实,培养把中国的经济实践升华为经济理论的人才,为经济学的发展作出贡献。为此,2005年6月,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梁晶工作室等八家单位共同发起的首届“中国经济学教育回顾与展望”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隆重召开,在中国经济学教育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时隔一年,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和梁晶工作室于2006年3月18日再次组织召开了“中国经济学教育回顾与展望”研讨会之二,主题为“现代经济学教育:共性传承与个性彰显”。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教授,北京大学林毅夫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杨瑞龙教授等多位中外经济学家共聚一堂,着重从现代经济学教育理念出发,以全球视角审视中国的经济学教育,探讨如何构建中国的经济学教育体系等一系列意义深远的重要问题。征得主办单位及与会专家同意,本刊将研讨会有关内容择要整理发表。会议主办方希望通过研讨会的开展和宣传,推动中国经济学教育早日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相似文献   

17.
中国经济改革的丰硕成果,为中国的经济学教育提供了广袤的土壤和良好的机遇,在这种形势下,中国的经济学教育面临着两大任务,一方面要传播现代经济学的基础知识,让中国经济学的研究迈入国际化的轨道,另一方面是立足中国的现实,培养把中国的经济实践升华为经济理论的人才,为经济学的发展作出贡献。为此,2005年6月,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梁晶工作室等八家单位共同发起的首届“中国经济学教育回顾与展望”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隆重召开,在中国经济学教育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时隔一年,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和梁晶工作室于2006年3月18日再次组织召开了“中国经济学教育回顾与展望”研讨会之二,主题为“现代经济学教育:共性传承与个性彰显”。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教授,北京大学林毅夫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杨瑞龙教授等多位中外经济学家共聚一堂,着重从现代经济学教育理念出发,以全球视角审视中国的经济学教育,探讨如何构建中国的经济学教育体系等一系列意义深远的重要问题。征得主办单位及与会专家同意,本刊将研讨会有关内容择要整理发表。会议主办方希望通过研讨会的开展和宣传,推动中国经济学教育早日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相似文献   

18.
中国经济改革的丰硕成果,为中国的经济学教育提供了广袤的土壤和良好的机遇,在这种形势下,中国的经济学教育面临着两大任务,一方面要传播现代经济学的基础知识,让中国经济学的研究迈入国际化的轨道,另一方面是立足中国的现实,培养把中国的经济实践升华为经济理论的人才,为经济学的发展作出贡献。为此,2005年6月,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梁晶工作室等八家单位共同发起的首届“中国经济学教育回顾与展望”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隆重召开,在中国经济学教育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时隔一年,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和梁晶工作室于2006年3月18日再次组织召开了“中国经济学教育回顾与展望”研讨会之二,主题为“现代经济学教育:共性传承与个性彰显”。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教授,北京大学林毅夫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杨瑞龙教授等多位中外经济学家共聚一堂,着重从现代经济学教育理念出发,以全球视角审视中国的经济学教育,探讨如何构建中国的经济学教育体系等一系列意义深远的重要问题。征得主办单位及与会专家同意,本刊将研讨会有关内容择要整理发表。会议主办方希望通过研讨会的开展和宣传,推动中国经济学教育早日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相似文献   

19.
中国经济改革的丰硕成果,为中国的经济学教育提供了广袤的土壤和良好的机遇,在这种形势下,中国的经济学教育面临着两大任务,一方面要传播现代经济学的基础知识,让中国经济学的研究迈入国际化的轨道,另一方面是立足中国的现实,培养把中国的经济实践升华为经济理论的人才,为经济学的发展作出贡献。为此,2005年6月,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梁晶工作室等八家单位共同发起的首届“中国经济学教育回顾与展望”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隆重召开,在中国经济学教育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时隔一年,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和梁晶工作室于2006年3月18日再次组织召开了“中国经济学教育回顾与展望”研讨会之二,主题为“现代经济学教育:共性传承与个性彰显”。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教授,北京大学林毅夫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杨瑞龙教授等多位中外经济学家共聚一堂,着重从现代经济学教育理念出发,以全球视角审视中国的经济学教育,探讨如何构建中国的经济学教育体系等一系列意义深远的重要问题。征得主办单位及与会专家同意,本刊将研讨会有关内容择要整理发表。会议主办方希望通过研讨会的开展和宣传,推动中国经济学教育早日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相似文献   

20.
中国经济改革的丰硕成果,为中国的经济学教育提供了广袤的土壤和良好的机遇,在这种形势下,中国的经济学教育面临着两大任务,一方面要传播现代经济学的基础知识,让中国经济学的研究迈入国际化的轨道,另一方面是立足中国的现实,培养把中国的经济实践升华为经济理论的人才,为经济学的发展作出贡献。为此,2005年6月,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梁晶工作室等八家单位共同发起的首届“中国经济学教育回顾与展望”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隆重召开,在中国经济学教育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时隔一年,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和梁晶工作室于2006年3月18日再次组织召开了“中国经济学教育回顾与展望”研讨会之二,主题为“现代经济学教育:共性传承与个性彰显”。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教授,北京大学林毅夫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杨瑞龙教授等多位中外经济学家共聚一堂,着重从现代经济学教育理念出发,以全球视角审视中国的经济学教育,探讨如何构建中国的经济学教育体系等一系列意义深远的重要问题。征得主办单位及与会专家同意,本刊将研讨会有关内容择要整理发表。会议主办方希望通过研讨会的开展和宣传,推动中国经济学教育早日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