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代文论家对“才”与“法”范畴及其关系的思考,先后大致有三种态度,即魏晋隋唐时期强调天才的作用;宋明时期强调法度对才性的约束;清代论者则强调法度与才性之间的互动作用。这三种观点的提出与一定的时代背景和文学现象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倪文东 《江苏教育》2022,(61):19-20
书法创作的“意在笔先”,其中的“意”既包括书法家的意愿、意向、想象和联想,亦包含书法作品的形质和法度;既有内在的“意”,也有外在的“意”,是书法家秉性、学养、功力、法度以及临书时之情绪、感悟诸因素的总和。意在笔先需要书法家在书法创作前有所准备、心中有数,有厚实的书法创作实践积累。  相似文献   

3.
第十二讲:收放
  收放,是指书法创作中外张与内敛的辩证关系。首先,收放是一种哲学。古人讲,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生活之中须讲究张弛之道,不惟书法,事事皆然。张弛之道,反映在书法中,即收放之理。纵而不敛,如子路未见孔子时,斯文不足;敛而不放,缩手缩脚,气概全无。贵在收放自如,泰然自若,既合于规矩,又发乎性情。“发乎情,止乎礼”,是也。发乎情,指作品之气格风神,是个性与情思;止乎礼,指不逾规矩方圆,是法度与理路。没有法度的情思是野狐禅,缺少情思的法度何异僵尸?  相似文献   

4.
正要提高书法艺术的书写水平,首先必须具有对书法的欣赏能力。有了对书法的欣赏能力,才能识别优劣,择善而从,才可以少走弯路,不致误入歧路,从而提高书写技巧。怎样才能对一件书法艺术作品作出正确的评价呢?这就需要掌握欣赏书法的基本知识。第一从法度方面欣赏欣赏一幅书法作品,首先要看这位作者在书写时是否有法度。所谓法度,  相似文献   

5.
“九生法”是一套书法创作理论系统,首先被唐代人提出并为后人所流传学习。通过分析比较各种历史证据,可以发现“康里子山首创九生法”的观点应该予以否定。“九生法”的产生与唐代重视技法的整理以及唐代书法各体法度的完备密切相关,“九生法”实际上就是古人长时间临池所得出的一种经验总结,它从笔墨纸砚水这些书写材料的选择和使用上、书写主体的身体状态和精神状态方面以及书写环境都提出明确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书法艺术是祖国灿烂文化中的瑰宝,她历经不自觉时期的“天生丽质”,甲骨、金文、石鼓、小篆、隶书和自觉时期的真、行、草等阶段,上下几千年;经历代书家的不断革新,已嬗变成具有独特表现形式即书法之法度和千变万化的挥洒自由融为一体的造型艺术。这一艺术生命力的楔机就在于她蕴含着中国人骚动的意念、思维方式及心理状态和人格烙印。书法是如何表现人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历程的呢?这是一个迄今为止还没有被揭开的黑箱,有赖于书法心理学的进一步发展。本文是从历代书论中,从中国心理学史的角度出发,去发掘书法心理学思想。首先,从王羲之的“意在笔先”之“意”开始,对书法笔划中的“意”、笔势中的“意”、结体中的“意”和篇章中的“意”进行初步的分析与整理。结果表明,“意”作为一种期望和意图渗透在“笔先”和“笔后”,伴随着书法创作的整个过程,即“意在笔中”。这种“意”是书家观察、记忆和想象后形成他的“认知图式”,并由“定势”作用巩固下来的书写“意识”。这种“意”与现代学习  相似文献   

7.
唐“法”是一种特指,它是唐代人追求和树立书法艺术法度,并通过法度反映书法艺术规律,形成书法艺术学习与创作的规范,寻求文化传播等规则的过程与结果。并且随着发展,逐渐成为后人的一种普遍认同。南北书风的合流促使了唐法的确立,初唐、盛唐与晚唐书法在表现上各有不同,这一过程中,唐代的政治、文化、宗教以及社会生活诸方面因素为书法的尚法提供了条件。楷书和草书体现着唐代的书法规则,也是唐代书法的最高成就。唐代尚法书风的形成更是直接受到同时代书法理论的滋养与促进。唐人尚法书风的形成,不仅提高了书法的社会地位,而且使书法成为传统文化的标志,成为一种文化的认识方式而作用于其它艺术,还为后人提供了长久学习、遵循与仿效的范本。现代中国书坛仍然需要唐人崇尚书法的精神。  相似文献   

8.
农村中小学书法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在书法教学中要讲究"法度",对儿童教学书法就要着重基本功的训练,一步一个脚印地从一点一画学起,即从读帖、临帖、了解字体结构,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培养儿童对书法的兴趣,为书法教学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从书法学习的角度对法度和个性进行论述,认为法度和个性是一对辩证统一关系,书法学习应要进行法度的训练,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造自己的个性风格。  相似文献   

10.
用笔美。书法是线条艺术,这个线条不是静止的,而是有节秦、有变化、有活力、有情感的,因此它很美。书法的线条之所以美,那是用笔的结果。不懂用笔或者不善用笔,书写出来的线条那就不美,所以古人强调“书法以用笔为止”。有人把精于书法说成精研八法,所谓八法即“永”字的八种不  相似文献   

11.
《历史学习》2006,(7):90-90
这是古代书法界,对唐代大书家颜真卿的行书作品《祭侄稿》的高度评价。中唐的名书法家颜真卿,楷书有很高的成就,而行书的成就更高。他的楷书,继承中有创新,结构规范,法度谨严,形体外拓,骨力内含,世称“颜体”。  相似文献   

12.
<正>董其昌曾说:"学书不从临古入,心坠恶道。"古人主张"取法乎上",今人多谈"与古为徒",从各个方面都谈到了法的作用。学习书法,必须依法入门,探究书法艺术的真谛。入门必须先知规矩,"依葫芦画瓢",有个样本很重要。中国书法历经千年,经过古人的不断演绎和创造,已经使古老的中国传统艺术彰显出巨大的魅力和人文色彩,在世界民族之林独树一帜,韵味无穷。法的概念由浅入深,由不断地体验和训练转化成固有的概念,是按照感受和认知程度决定的。对于初学者来说,选一个好的范本很重要。其次,在练习过程中感受法度和运用法度也是非常重要的。感受法考验人的认知程度,运用法体现人的熟练程度。对于法度,我们要辩证地看。既要善用法,又不拘泥于法。  相似文献   

13.
邓牛根 《江西教育》2005,(11):22-22
用笔美。书法是线条艺术,这个线条不是静止的,而是有节秦、有变化、有活力、有情感的,因此它很美。书法的线条之所以美,那是用笔的结果。不懂用笔或者不善用笔,书写出来的线条那就不美,所以古人强调“书法以用笔为止”。有人把精于书法说成精研八法,所谓八法即“永”字的八种不同的点画写法,可见用笔美是书法能成为艺术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自来书法艺事,能写者众,真书者鲜。盖写者泻也,书者舒也;泻不必求之于法,舒则必赖登临于道法之境,性灵独造,令情、气、形、势融汇周流于心手之间而后可。吕梁书法名家之中,能积年求索而达到道法之境者,蕙竹吟馆主人李涛洵为其中之一。李涛,别署山陌大痴,又蕙竹吟馆主人、老涛等。以自署山陌大痴为界限,其书法追求和质量嬗递判然分明。在别署山陌大痴之前,李涛的书法,大体在基本技法的摸索之中,多讲求用笔结字,虽也有规模气象,但受各种局限,实亦仍在写字之途。自山陌大痴以来,或96年后,其书法才经历艰苦,从无所为法进入心手相随的法度之间,生…  相似文献   

15.
在探讨“书法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命题时,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书法。《书法小辞典》中的释义是:“指用毛笔书写汉字的艺术法则,主要包括执笔、用笔、间架结构、分析布局(章法)等方面。书法依附于文字而存在,因此,具有实用价值;通过运用书写技法,对文字进行艺术性的创造,能借以表达书者的思想情趣,产生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因此,又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反映出强烈的时代气息,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形式。”这就是说,书法体现书者的思想感情、智能技巧、运力行气、审美能力等。可见,它与德、智、体、美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其次要知道书法与写字的联系与区别:书法和写字都以“字”为前提,写字是书法的基础,重在实用;书法是写字的高级阶段,要求达情抒志,讲究法度,重在艺术。现就书法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他是属于那种被鲁迅先生称为“埋头苦干、拼命硬干”的年轻人。十年来,他默默临写历代碑帖,不断提高书法技艺,他出版的几十本钢笔字帖是他真实本领的写照。他的书法既有传统的法度,又有现代硬笔的力度与厚度,给人以清新挺硬之美。——庞中华《战士的情怀—致黄继成》  相似文献   

17.
书法——天真烂漫是吾师 “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较之以严肃拘谨的楷书为主流的唐代书法,宋书继承了唐人的笔意、笔法,而又不拘泥于法度,以行书见长,意趣盎然,气韵生动.其中的典范便是《黄州寒食帖》.苏轼创作它时,正值乌台诗案之后,创作《赤壁赋》之前,并没有真正实现心灵的突围,屋外是“缺月挂疏桐”,屋内是“漏断人初静”.到了寒食节,更兼苦雨潇潇,春寒料峭,海棠凋零,陷于泥淖.  相似文献   

18.
屈原在诗篇中多次提到“法度”一词以及它的喻词“规矩”、“绳墨”,例如“明法度之嫌疑”、“国富强而法立”(《惜往日》)、“偭规矩而改错”、“循绳墨面不颇”(《离骚》)等。一般解释为指法家的“法制”或是具有改革性质的“新法”。但仔细考察作品的内容和史实,这样理解似不妥当。  相似文献   

19.
品读     
<正>书法惟风韵难及。唐人书多粗糙。晋人书虽非名法之家,亦自奕奕有一种风流蕴藉之气,缘当时人物以清简相尚,虚旷为怀,修容发语,以韵相胜,落华散藻,自然可观。可以精神解领,不可以语言求觅也。——明·杨慎——书法以魏晋为宗,自古皆然,不仅缘于它的法度,更因为它的风韵,这也是后人的书法审美祈尚。杨慎论书特重风韵,尤其是晋人书法流露出的风流蕴藉之气。他认为晋人的书法哪怕不是法度具备,依然神采奕奕,这是晋人内在风华的自然流露,是晋人散淡逸远情韵的呈现,是晋人  相似文献   

20.
明代文学法度论主要体现在三个维面:一是对有法维面的论说;二是对活法维面的论说;三是对“至法无法”维面的论说。明人对文学法度的论说,在整体上已体现出建构与消解并重的特征,它为法度论在清代文论中的更深层次融通作出了铺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