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英雄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英雄形象是经话语传播和修辞建构的,美国媒体如何建构中国英雄,能否与中国形成“重叠共识”,不仅折射了美国对华认知,也关系到东西方话语体系和价值观的融通。论文分析了1972年中美“握手破冰”至今50年来美国媒体视野下的中国英雄形象,研究发现:在宏观层面,美国媒体建构的中国英雄群像立体多元,既体现出国际公共性内涵,也体现出美国复杂的主体性涵义;在文本层面,美国媒体通过同情认同、对立认同、误差认同的修辞策略来建构中国英雄;在价值层面,报道既体现了两国的“重叠共识”和价值多元,也受跨文化场域、国家意识形态等因素影响,而走向“共识虚无”。论文还分析了如何弥合中美分歧,通过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实现文明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2.
提升国际话语权,必须让国际社会听得到、听得进中国理念、中国立场、中国主张。要创新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叙事方式和国际战略传播平台,重点解决好“讲什么”“怎么讲”“用什么讲”的问题,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相似文献   

3.
罗海兵 《新闻战线》2023,(11):53-55
中国新闻社发挥高端智库资源优势,探路中国话语体系构建,推出大型特稿专栏“东西问”。以“观中国”系列为代表的“东西问”特稿,通过多位海外知名专家“外眼观中国”,以学者客观、平实的视角回应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起到了解疑释惑之效,提升了国际传播效能,促进了东西方的对话与交流。  相似文献   

4.
白贵  邸敬存 《现代传播》2022,(11):57-63
我国“战略传播”理论应与自身国际传播实践相适配,也应根据当下国际传播语境优化既往传播实践。既往国际传播实践在理念的“说服”性、议题管理的“偏向性”、传播策略的“声高”取向、话语表达的“积极”修辞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地方性”色彩,在当下“信任赤字”急遽飙升的特殊国际语境中,恐难实现预期传播效果,甚至引发恶性话语冲突,形成舆论不断遭遇挑战、发展环境进一步逼仄的局面。对既往国际传播进行战略优化,应自觉规避美国推行的“战略传播”的“霸权主义”逻辑与陷阱。在传播理念上要立足“对话”,避免单向性“说服”;出发点和归宿则应是尊重多元、寻求“有限共识”,并以此超越“地方性”分歧;在话语表达上应聚焦“人文”,分享故事,实现“现代性”“共情”;在政治实践上,要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将“中国故事”的“地方性”经验转化为国际借鉴。我国“战略传播”应是“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野下以“对话”为核心的国际传播新范式。  相似文献   

5.
樊小玲 《现代传播》2019,(10):72-76
作为汉语国际教育的重要载体,汉语教科书是构建和实现中国形象国际传播的场域,也是实现中外社会良性互动的场域.若从话语实践角度对汉语教科书中中国形象的传播进行再思考,可对汉语教科书的话语实践进行三个维度的划分,在不同维度中探究汉语教科书中“中国”自我身份确立的话语模式、“中国”社会关系定位的话语路径、“中国”在全球语境中再现自我价值观念的话语结构以及对“自我”与“他者”价值体系关系进行重构的话语方式,进而探讨在形塑语境、构筑新的地缘文化过程中构建“‘世界中的中国’形象”的可能性路径.如此,中国形象国际传播的研究便有了在研究视角、方法与路径上突破的可能.  相似文献   

6.
李秀芳 《中国记者》2014,(2):118-119
本文作者于2009年和2013年在澳大利亚国家电视台驻悉尼总部,就澳大利亚人对中国哪些方面的事务感兴趣、这对澳媒对华报道带来的影响、澳媒对华报道存在的误区等问题采访了澳大利亚国家电视台首席执行官布鲁斯·多佛(Bruce·Dover)。这位媒体高管的回答,对传媒提高国际传播能力,也是一种有启示性的参考。澳大利亚人最想了解的中国新闻问:澳大利亚人对中国哪些方面的事务感兴趣呢?答:澳大利亚人对中国政治、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深表敬佩,迫切渴望了解中国。中国人民衣食住行的变化,社会转型时期中  相似文献   

7.
童桐 《新闻与写作》2024,(2):99-107
在全球治理“小院高墙”的治理模式下,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在气候治理等领域被排除在现有的知识话语体系外。基于此,本研究关注以国家为主体的专业全球治理实践,将全球治理视为一种以“知识”为核心的治理话语体系,理解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国际传播起点。结合战略传播的信息/行动框架和知识社会学视角,本文将全球治理中的知识类型分为可编码的显著知识和以人员、物品流动为代表的默会知识,通过初步探索“一带一路”倡议中的知识类型和实践次序,重新理解被遮蔽的默会传播实践。研究认为,国际传播实践应当理解中国的知识类型比较优势与偏向,以此进一步“接合”全球治理。  相似文献   

8.
王飘岩 《采.写.编》2021,(11):131-132
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成为我国发展的新要务,如何提升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是当下中国媒体的重要议题.本文以湖南广播电视台纪录片《我们的非洲朋友》为例,分析其迅速走红的原因,说明在新媒体时代框架理论及其应用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重要转向——国际传播的关键已从传统媒体时代只关注媒介框架转向对受众框架以及媒介框架与受众框架之间互动.这对我国今后"讲好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实践,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王晓晖 《新闻战线》2023,(21):54-57
更加深刻地链接“我”与世界的关系,更加精准地定义中国国际传播的“世界身份”,对于全面提升中国话语国际传播效能至关重要。我们应以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人类共同价值及技术进步为引领,拓展国际传播新疆域,对中国实践进行意义再阐释,找到共同话语空间,汇聚多元主体表达的国际传播力量,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0.
霍雪辉  刘雪莲 《传媒》2023,(12):58-60
中国话语是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的自我表达,中国话语的国际传播要超越物理距离、文化区隔和国家边界,更好地提升中国文化的感召力和影响力。为推进中国话语的国际传播,可以借助新媒体平台缩短与受众的物理距离,克服国际传播中的空间距离衰减效应,提升信息到达率;利用定制化传播拉近与受众的心理距离,消解国际传播的飞去来器效应,增强话语说服力;依托多元主体克服与受众的社会距离,破解国际传播的“回音室”效应,强化传播穿透力。平台、形式和主体的多元化有利于提高中国话语国际传播的广度、精度和能见度,形成多元立体高效的国际传播新格局。  相似文献   

11.
<正>如何在西方主流话语体系当中,展现中国形象、传递中国声音,是媒体面临的重大课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我们要积极挺进西方主流话语场,通过在外媒刊文发声,“借船出海”,实现国际传播新突破。  相似文献   

12.
刘峣 《新闻战线》2022,(8):31-34
在国际传播领域,体育有着独特的亲和力与超越语言的共情力,举世关注的冬奥会更是重要的国际传播场域。人民日报海外版在冬奥会报道中突出“海味”、搭建“桥梁”、加速“融合”,通过创新的叙事体系和各具特色的融媒产品,向世界展现了全面立体生动的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13.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首先要解决好中国故事“讲什么”“跟谁讲”“如何讲”的现实问题。文章着眼于国际传播的这三个基本问题,分析了高校外语专业教材建设的目标定位和实现路径,提出应着重培养学生用外语精准表达中国故事、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实践的能力,培养学生在求同存异、包容互鉴中进行平等对话的能力,培养学生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深讲透中国故事的能力,为培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高层次外语人才和国际传播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4.
李冰  王刚 《现代传播》2022,(6):57-66
在大国博弈的过程中,关于话语权的争夺从来不曾缺位,尤其体现在运用媒体国际传播进行议程设置、控制信息流通和制造公众舆论关注点之中。在未来交锋中,中国媒体可以在话语文本、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三个层面进一步优化传播策略,通过“社会背景—媒体话语—报道文本”构建“大外宣”指导下的国际传播话语路径,向世界讲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故事。  相似文献   

15.
2023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10年来,顺应全球化的历史潮流和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时代要求,“一带一路”倡议作为国际公共产品肩负着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负责任大国担当。从国际传播的角度而言,10年来“一带一路”倡议的实践历程印证着中国全球治理观的变化和演进。本文尝试从国际公共产品的视角切入,通过分析政策文本和访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媒体记者,研究10年来“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政策话语和国际媒体话语。研究发现,10年来,中国通过“一带一路”贡献全球治理的话语发生了从区域合作到全球普惠、从设施供给到道路搭建和从利益纽带到全球公益治理的转变;“一带一路”的国际媒体话语呈现竞争与合作、本国利益与国际关系并存的构建逻辑,沿线国家媒体更注重报道“一带一路”对发展中国家的贡献、金钱之外“授人以渔”的知识技能共享以及“一带一路”高质量精细化的发展转变。  相似文献   

16.
基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的教材研发目标,研究在梳理与分析面向国际中文教育的汉语修辞教材编写与出版现状基础上,以时代性、实用性、立体化和本土化为重点,探讨面向国际中文教育的汉语修辞教材研发新路径。  相似文献   

17.
中国冬奥会的国际传播既是展示真实、立体、全面中国的重要契机,也是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中国冬奥会的国际传播,除了中国媒体的对外传播外,外国媒体是其他国家民众了解中国冬奥会更为主要的渠道。因此,研究外媒对中国冬奥会的报道,不但可以了解中国冬奥会的国际传播情况,还可以发掘外媒涉华报道国际传播的内在特征与逻辑,进而深化对中国国际传播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为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供思路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8.
政府公共传播是组织传播和媒介规范的交叉概念。作为推动民主社会进程的机制构成,政府公共传播是基于公共决策、信息接近和社会责任的最佳社会决策框架而建立的“公共话语系统”。社交媒体重构了政府公共传播的要素指涉语境,“秩序协同”成为我国政府公共传播话语实践的主导模式。通过运用语境重构方法对微信平台的政府公共传播多元话语主体生成的关键文本进行文本间语境重构分析,以检验政府公共传播各行动者在社交媒体的策略实践能力。研究发现,在重大公共事件传播中,官方机构以“权威发布”的强话语文本建构公共传播“主调”,并通过机构间文本互文和修辞维持话语秩序。媒体文本对政府文本,尤其是关键文本高度依赖并将“协作修辞”作为其主要话语策略,此外,公众参与政府公共传播的话语空间仍然有限。据此,本文提出了我国政府公共传播的“协同责任”媒介规范理论,主张社会责任论与公民参与相结合的责任协同范式。  相似文献   

19.
曲茹  孔亮 《新闻与写作》2022,(8):97-103
作为冬奥会期间展示中国和北京形象、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平台,2022北京新闻中心将数字孪生为核心创新理念的元宇宙技术应用于新闻采访等诸多场景,为元宇宙与国际传播的未来演进施划了路径与方向;以内聚焦视角搭建的共情叙事场景和以可爱为核心的共情传播,建构了情感共同体,有效提升了国际传播与跨文化传播效果;以城为媒,以多维视角和身体经验形塑北京,全息传播北京城市形象。对2022北京新闻中心的多角度观察与多维度探析,将为北京进一步发挥“双奥之城”独特优势、推进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20.
<正>事实传播只是传播的第一个层次,更高层次的传播是价值观传播。在国际传播中也需要价值观传播,即更高层次的“元话语”传播。梳理和运用中国特色文化价值观,构建中国话语体系,是改变“西强我弱”现状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