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体育教学评价作为考量体育教学目标是否实现的重要方法,评价维度与评价指标的选择制定应当契合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本文基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与浙江省《纲要》的“技术、体能、运动”视角下的单元构建角度,设计田径的单元教学评价体系,叙述了运动认知、运动技能和体能状况三维度的评价体系设计方法,旨在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促进学生运动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2.
王乐  熊明亮 《体育学刊》2020,(1):104-110
基于布鲁纳认知结构学习理论、皮亚杰建构主义理论和杜威经验活动论,对体育课结构化技能教学的内涵与应用路径进行探析。结构化技能教学的内涵强调摒弃单个知识技能教学,倡导以两个或以上的内容或手段组合学练方式设计层次感和关联性突出的体育教学课堂,用体育活动展示和比赛形式呈现。提出体育课结构化技能教学的应用路径:(1)课程目标贯彻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理念和诉求;(2)课程内容反映体育学科的基本结构,在活动和比赛中学以致用;(3)课程实施创设复杂运动情境,鼓励发现和探究学习;(4)课程评价指向运动技能深度学习的表现性评价。  相似文献   

3.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是2022年版课标中最重要的概念,旨在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必备品格,掌握终身体育锻炼所需的、全面发展必备的关键能力。在深度学习中,表现性评价的过程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协同工作、学会学习等能力,关注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综合素养和实践效果,避免传统评价方式的单一性和片面性。本文以足球运球单元为例,从单元目标、表现性任务和评价标准等探究深度学习的表现性评价体育单元教学设计,注重教学评价的多元性与有效性,实现“全面育人”观念的转变,实现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4.
计划、实施和评价学校体育课程成效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也是体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做为体育基础支撑的学校体育,如何改革评价体系,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显得尤为迫切。本文基于有效教学理论和形成性评价理论的CIPP模式构建体育课堂成效评价,从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四个方面,根据每一环节,将体育核心素养融入到中学体育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全面提升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全面贯彻“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达到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为基本要求,以期为高质量学校体育教学工作和活动形式提供有价值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为发展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在体育教学中积极运用情境创设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养成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本文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相应的故事游戏情境、游戏比赛情境、生活化情境等进行研究和分析。研究认为根据不同运动项目及特点创设相应的学习情境,可以提高学生运动能力和运动参与兴趣,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教学评价采用过程性评价,具有可行性、可操作性,能有效发展学生体育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6.
教育部新修订的《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版义教课标”)构建了以核心素养为纲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体育与健康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等方面。培养核心素养的意义体现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健康第一”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和健康生活方式,解决学校体育领域存在的现实问题。新版义教课标构建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主要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教学实施等要素,这些要素紧紧围绕核心素养展开,即课程目标设置基于核心素养、课程内容针对核心素养、教学情境与方法利于培养核心素养、学业质量与学习评价以考评核心素养为目标,对于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实现身心健康、体魄强健、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长远影响。  相似文献   

7.
揣利利 《灌篮》2021,(3):142-143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大学生的体育运动必备素养,而大学生的运动能力在我国高校中水平高低不一,提高大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是要培养大学生的运动能力,也是为培养新一代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出发,探究其运动实践的维度,其要素即运动能力。培养大学生的运动能力,以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为基准,需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考虑,1)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突出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2)大学教师应该如何改变教学模式,体育教师创设教学模式,凸显培养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作用。3)专攻一门项目学“通”学“精”。研究表明,培养大学生运动能力需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做好评价体系,为培养大学生体育学科素养为目的来提高大学生的运动能力,从而形成终身体育的理念。  相似文献   

8.
张云 《体育教学》2024,(3):20-22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培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核心素养,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进一步明确了方向。为顺应时代发展需求,让体育与健康课程核心素养的培育尽快有效落地,应充分发挥评价的指引作用,以评价促改变。笔者所在学校对原有单一、片面的体育学习评价办法进行改进提升,形成了以核心素养为指向,以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个方面为评价维度的体育综合性学习评价模式,力求以综合性学习评价为“指挥棒”,促进学生达成课程目标学习,发展核心素养,推进学校体育工作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9.
沙鹏 《体育师友》2021,(1):34-36
教学评价设计是检验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达成情况的重要手段,同时在知识体系的建构中合理、有效使用评价,能够提升学生学习内驱力,从而实现素养导向的体操项目学习,落实体育学科的育人功能。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中,教师过多关注学生技能学习,忽视了学生行为素养和体育精神的锤炼。通过运用表现性评价方式,检测学生在体操项目学习中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实现对学生素养的培育,为体育学科学习方式的变革提供有参考价值的实践案例。  相似文献   

10.
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一直是教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文章通过对信息化技术成果与体育教学设计的整理分析,构建了基于微课支持的体育教学设计模型.从虚拟与实践课堂的多样性;学生学习主体突显;学习评价的过程性和表现性;教学分析评估优化教学方面对基于微课支持的体育教学模型进行价值探析.  相似文献   

11.
贾遇珍  郭鹏  张光宇 《新体育》2023,(18):68-71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将“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1]核心素养渗透于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中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以学生为出发点,以最终的育人为目标,在新课标的导向下将体育教师核心素养结构体系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相结合,“以人为本”(首先是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客体)构建满足学生需求的体育教学模式,把握课程性质,聚焦课程理念,明确课程目标、研读课标、精准教学、家校合体、兼顾成绩、重视素养、关注生成,使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基本健身技能和喜欢的运动技能,通过创新体育课堂教学手段、实践练习及竞赛活动、教学评价等,探索“立德树人、五育并举”,从体育精神中形成学生良好行为,从体育训练中提炼品德,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12.
体育专业院校作为体育人才培养的第一阵地,应回应时代召唤构建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以塑造新时代体育人才核心素养为导向,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针对本科体育专业院校人才核心素养内涵与培养路径进行探究,通过对25名体育专业人士的深入访谈,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通过开放性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编码,构建新时代体育人才核心素养培养结构体系。研究结果表明:新时代体育人才所需之核心素养的培养由内在品质、专业技能、职业素养三个维度构成,共包含有高尚品德、爱国情怀、抗挫折能力、尊师重道、同理心、理论知识、专项运动能力、多学科素养、专项审美能力、大数据思维、爱岗敬业精神、终生体育观念、严于律己品性、执教能力共12个范畴。基于研究结果从运动训练教学建设、科学研究课程建设两个方面构建新时代体育人才培养模式,旨在为高质量体育人才培养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3.
何辉波 《新体育》2023,(20):82-84
新课标背景下构建高中体育课堂“技能+专项体能”教学模式,首先明确指导思想和学习目标,依据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大单元教学构建运动技能模块学习内容,形成学、练、赛、评一体化的体育课堂教学体系。根据运动技能特点构建“专项体能处方资源库”,然后结合每节课的运动技能学习内容,确定二或三个体能要素,从资源库中选取专项体能练习内容约2~5个,匹配运动技能的学习内容,设置多种练习方式,形成“技能+专项体能”教学方案。以灵活多样的操作程序和实施策略应用于体育课堂教学,结合学习效果评价,来促进学生的运动能力提升、健康行为养成和体育品德塑造,培育拥有强健体魄、运动专长、健全人格的合格高中生。  相似文献   

14.
王磊 《体育教学》2023,(5):46-48
核心素养提出要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使之全方位发展,开创以体育人的新局面。为实现这一目标,笔者对执教的水平四《足球前额头顶球》一课进行剖析,发现存在如下问题:教材分析不细致,重难点设定不准确;学情把握不到位,教学目标设置未分层;评价运用不合理,教学评价作用未体现;学生对技术作用不理解,技术运用效果较差。本文提出构建深度诊断、深度实践、深度评价的深度教学“三步曲”,让学生自主理解知识、探索知识、掌握知识,提升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基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学科核心素养基本要求,一线体育教师可以从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三方面进行教学,但在日常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一般会把对学生运动能力的培养放在首要位置。笔者认为,对学生体育品德的培养更为重要,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将学生体育品德的教育贯穿于体育课堂教学中,这样让学生在平时的体育课堂中可以养成积极勇敢、健康向上、诚信自律的好品质。  相似文献   

16.
《体育师友》2020,(6):23-25
体育课堂教学反思是教师审视课堂的最直接方式,通过分析课堂来弥补教学中的不足,更好地优化教学,促进自身专业技能的提升。教学反思并非仅分析课的亮点和不足,而是要基于核心素养观,从运动能力提升、健康行为养成、体育品德培养三个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17.
王斌 《体育教学》2023,(2):79-81
高中开放式运动技能教学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重要载体。运动技能教学的过程承载着提升学生运动能力、养成健康行为、培育体育品德的任务,关系到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协调持续发展。本文结合足球课堂教学实践,探索在开放式技能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融入核心素养,对足球教学的设计、策略和实践进行了一定的分析与思考,充分发挥开放式运动技能教育教学的功能。  相似文献   

18.
核心素养内涵下的学科实践、学科育人是《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主旋律,根据体育学习实践性和健康教育实用性的特点,强调学生学习从“以知识与技能为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变。在前期践行基于学生学习的“一单·四化”课堂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本文以水平一新增操控类基本运动技能“原地单手侧向投掷沙包”一课为例,以明确行为与表现性学习目标达成的“评价先行”方式逆向设计学生对知识、能力、思维等素养生成的学习活动,探索、实施基于学生学习的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新范式。  相似文献   

19.
《中国学校体育》2020,(1):36-37
<正>运动能力是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中之重,是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的基础和根基。运动能力是体能、技战术能力和心理能力等在身体活动中的综合表现,是学生身体活动的基础。体育教师如何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运动能力,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养成的关键所在。而在实践的体育课堂教学中,经常可以发现相同教材内容的不同的课堂处理现象,处于不  相似文献   

20.
《体育师友》2019,(5):6-8
乐享体育课堂是作者所在学校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提出的一种课堂模式,以有趣、有效和有活力为教学理念。其中,有趣是手段,有效是目的,有活力是过程。"生命之绚丽、乐享之活力"是乐享体育课堂的特质,"乐"既指对体育课所表现出的兴趣和向往,也是在对掌握体育运动技能后流露出的一种满足感和发自心底的自信,"享"则贯穿于课堂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体育核心素养中体育品德的一种体现,是体育健康行为的要求,同时也是提高学生运动能力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